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铜改性凹凸棒石/纳米二氧化钛复合粉体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娣芳  周杰  刘宁 《硅酸盐学报》2006,34(7):792-795
以四氯化钛作前驱体,采用酸碱中和并流法制备了以铜改性凹凸棒石为载体的表面包覆纳米氧化钛的复合粉体.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该纳米复合粉体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二氧化钛以3~6nm的晶体颗粒粘附在一维纳米棒状的凹凸棒石表面.凹凸棒石和氧化钛均各自相互分离,没有团聚现象发生.纳米复合粉体中的氧化钛为单一类型的锐钛矿相,其XRD衍射峰和JCPDS的锐钛矿特征衍射峰一致.凹凸棒石的主要特征衍射峰位置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铜以多价态的形式存在于凹凸棒石表面.该复合粉体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4h抑菌率分别达到了99.52%和99.15%.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粉体表面改性处理设备的原理及应用,指明了发展专用的且能完成“复合”工艺的表面改性处理设备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多年使用油页岩渣充当水泥掺料的亲身实践及国内使用油母页岩渣充当水泥掺加料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几种制造水泥时提高油母页岩渣掺加量的措施.并以茂名市油城牌水泥有限公司大掺量油母页岩渣制造水泥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论证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5.
聚氯乙烯粉体表面结构对加工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PVC粉体颗粒的结构特性,分析了粉体表面形态差别对树脂表观密度、增塑剂吸收率等基本性能及加工工艺(特别是对粉体的配混工艺)的影响,认为颗粒有拖尾现象的PVC粉具有较低的塑化温度及较好的塑化能力,在配混过程中出为温度应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偶联剂对无机微纳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和处理,制成功能性添加剂。其在聚氯乙烯(PVC)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改性无机微纳粉体/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相容性以及制品外观均优于未改性无机微纳粉体/PVC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氮化铝(AlN)由于具有一系列优良特性,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AlN原料的易水解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对AlN粉体原料的水解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AlN粉体原料的抗水解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综述了AlN粉体的水解行为及其抗水解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现有抗水解改性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超细NiO粉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超细NiO粉体的制备方法和特点,简单介绍了超细NiO粉体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分子有机改性剂易造成SiC浆料黏度升高的问题,探索采用乙酸、乙醇等小分子有机物在溶剂热环境中与SiC粉体相互作用的可行性。考察小分子极性有机物在粉体表面的吸附状态,以及粉体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流变性能。TOC(总有机碳)测试表明,经过120℃溶剂热处理后,乙酸分子牢固地吸附于SiC粉体表面,增加了表面疏水性减少了粉体与水的结合,同时Zeta电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pH值10.2时为-67.7 mV。与原始粉体相比,用乙酸溶剂热处理后的SiC粉体所制备的固含量为35 vol%的浆料,黏度低、流变性好。  相似文献   

10.
超细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介绍了超细氧化铝粉体制备工艺,将各种工艺技术按干法和湿法分类,并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硫酸铝铵热解、碳酸铝铵热解及无机铝盐溶胶-凝胶法等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工艺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了超细氧化铝粉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熊耀  马名杰  刘全润  刘素珍 《化工进展》2013,32(8):1985-1987
采用河南理工大学研制的HPU-B黏结剂,将窑街油页岩粉末在甘肃窑街油页岩综合利用公司现场加工成型200 t页岩球,并于神木三江SJ型干馏方炉中完全取代块岩进行工业试验。结果显示:干馏炉运行完全正常,半焦能从熄焦池中顺利刮出,除页岩球半焦中残油率偏高外,油页岩粉末成型制备的页岩球完全可满足干馏工艺要求,通过对成型工艺和干馏炉参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后,页岩球完全可以替代块岩进行干馏。  相似文献   

12.
燃烧过程对页岩灰孔隙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灰为油页岩及其半焦的燃烧产物,可作为建筑原材料、化工填料和吸附剂等,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采用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法对油页岩燃烧生成的页岩灰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测量,并对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终温所得到的页岩灰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油页岩在快速升温条件下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能够被周围环境吸收而使得油页岩颗粒温度始终低于其灰熔点温度,所得到的页岩灰的孔容积和孔比表面积较大,适宜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13.
简单介绍了油页岩的用途及中国油页岩开发利用的历史,总结了油页岩的干馏工艺技术和开发利用现状,展望了油页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胶粉氯化及改性PV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相悬浮法制备了氯化胶粉,并用氯化胶粉对聚氯乙烯(PVC)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都可使胶粉氯含量增加;随氯化胶粉用量的增加,改性PVC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下降,但其断裂伸长率提高;综合氯化胶粉的氯含量对PVC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取氯质量分数为20%~40%时可对PVC起到较好的增韧效果,同时断裂伸长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油页岩的利用存在成本高和对环境污染大的问题。Shell公司研发的油页岩地下转化工艺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具有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和效率高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商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页岩资源较丰富(预测资源量约为7199.37亿t),并有超过50a的开发利用经验,全球油页岩开发已有近200a历史,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因此,中国应加大油页岩的勘探开发力度和综合利用研究。目前中国已经在辽宁、吉林、广东等省开展了油页岩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油页岩利用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公司研发了先进的工艺。新技术取得的进展包括用水量减少、CO2减排、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对地下水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本文按地表处理和原位处理技术分别介绍了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油页岩利用技术,并详细论述了欧美几家公司的工艺流程及研发进展,同时对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世界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吉礼  马跃  李术元  藤锦生 《化工进展》2015,34(5):1183-1190
油页岩是一种非常规能源,世界储量巨大,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开发前景广阔.油页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至500℃左右,会热解生成页岩油,经加工处理后可以制得汽油、柴油等油品.油页岩也可直接燃烧,产生蒸气、发电,目前利用油页岩燃烧发电的国家有爱沙尼亚、中国、德国等.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油页岩国家的油页岩储量和加工利用情况,目前世界上利用油页岩干馏制取页岩油的国家主要有3个,中国(产量80万吨)、爱沙尼亚(产量50万吨)和巴西(18万吨),其他国家略有生产.中国页岩油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目前有将近10座油页岩干馏厂投入运行,其中抚顺矿业集团年产页岩油35万吨,全国居首,该公司引进的日处理颗粒油页岩量6000t的ATP干馏工艺,目前已经在调试中阶段性运转,并逐渐延长连续运转时间,山东龙口等其他地方的油页岩加工利用也取得很大进展.美国目前没有进行油页岩干馏炼制页岩油的工业化生产,但有多所大学、公司和研究所已经对油页岩进行了长期的地上和地下干馏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文中还介绍了国内外油页岩干馏的3种主要炉型,分别为块状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颗粒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炉和粉末页岩流化干馏炉,并对比了不同国家的干馏炉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Hyun S. Yang  H.Y. Sohn 《Fuel》1984,63(11):1511-1514
The intrinsic kinetics of oil generation from 0.124 dm3 kg?1 Chinese oil shale were determined by a non-isothermal method. Overall first-order kinetics satisfactorily represented the mechanism of kerogen decomposition. The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s 142.8 kJ mol?1 and 7.495 × 106 s?1 for activation energy and pre-exponential factor,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油页岩颗粒的热解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实验为依据,分析了油页岩的热解机理及特性,并充分考虑了油页岩中挥发分在整个热解过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油页岩固有热解特性相适应的热解模型。在能量方程中考虑了油页岩挥发分的热解反应吸热量及其挥发分的释放对油页岩固体颗粒质量的影响,并根据油页岩的热解特性,采用分阶段模型来描述油页岩的热解过程,以减小一步本征动力学方程带来的较大误差,还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