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营造计划的首个案例是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建筑师张海翱协力共建,并由金地华东给予支持。愚园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的其中一条,  相似文献   

2.
《建筑》2017,(12)
<正>保留旧建筑、改造旧建筑,让旧建筑再生,是延续建筑生命、传承建筑文化的重要形式。"再生"的关键在于建筑的功能性再利用,使作为"建筑"最本质的特征—可用的空间再次得以彰显,使建筑得以"再生"。保留和整合保留建筑原有的最基本的结构、构件;整合空间关系。坐落在上海愚园路的三益的办公楼前身为上海制药厂的锅炉房和蒸馏水车间,原有建筑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取刘海粟之"粟"与塑造之"塑"谐音,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营造计划的首个案例是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建筑师张海翱协力共建,并由金地华东给予支持。社区美术馆不是冰冷的艺术展示空间,而希望通过艺术和互动的方式呈现、述说、传递更有温度的社区历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曹文根 《建筑施工》2012,(7):707-709
对上海愚园路157号商业综合楼既有现代建筑的屋面、外立面及内部结构进行庙宇化改造,其老结构采用了灌胶粘钢、碳纤维加固、植筋等现代加固技术进行结构补强,使得原建筑完成了从商业用房到庙宇建筑的完美转变。在满足建筑使用性、结构安全性的同时,也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现代加固技术和宋代庙宇营造法式综合应用在既有现代建筑的庙宇化改造上,使该案例成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正>十一美术馆坐落于上海宝山区,由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第八棉纺厂仓库改造而成。这次要再改造作为美术馆,更是面临各方面诸多难题。首先是该厂区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原厂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且大部分建筑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含有厚重历史意义的建筑成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张荣 《住宅科技》2004,(8):37-38,41
1工程概况 刘长胜故居座落于愚园路81号,曾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所在地,也是刘长胜同志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时的居住地.该建筑建于1916年,为三层(假四层)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房屋使用过程中几经翻修,但主体结构没有太大变化.1992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纪念性建筑,成为上海市市级保护性建筑物(图1).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回顾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积累后,选取上海中心城的杨浦区及愚园路街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载体,提炼出上海社会空间转型的两种典型表象--极化与片断化:进而通过上海中心城改造开发中政策性收益与租隙收益预期的动因剖析,审视上海城市空间资源非均衡配置下的发展困境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愚园路"岐山村"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为背景,对其修缮关键技术及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通过修缮达到了保护性建筑修旧如旧的效果,还建筑历史原有风貌,采用的修缮工艺及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及保存现状进行调研,尤其针对上海市长宁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改建、扩建现况进行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优秀历史建筑改扩建的部位、形式、建筑功能变换,从而对历史建筑改扩建所带来的建筑风貌的破坏,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改扩建破坏之原因。最后,结合国外建筑改扩建及再利用的优秀案例,提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在风貌改造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其中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保护更是给予高度重视。然而风貌区内的大量历史建筑并未得到与规划要求相当的保护管理,风貌破坏甚至拆除重建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城市风貌以及居民生活条件。为了更好地对风貌区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改善民生条件,有必要在原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对风貌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进一步的价值甄别并制定对应的保护策略。本文将以位于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武夷路21街坊为例,通过引入二维分析法,以风貌区保护更新为评价导向,构建适用的价值评估体系对街坊内历史建筑逐一进行价值评估并分类,针对不同类别历史建筑的特点提出后续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郑宁:毕业之后,我选择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既有建筑改造更新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凝固于建筑之中的历史,需要后人运用智慧来解读并传承。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西方建筑改造之比较研究"。论文成稿时,导师建议做开放式结构,后续研究应该在实践中完成。毕业后,我加入了上海现代集团技术中心的历史建筑保护学科中心,有幸参与到上海市建交委的十一·五重大课题"上海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  相似文献   

12.
上海近代体育建筑可追溯到1840年,它们反映了中国近代体育和建筑随着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价值并归纳了其由租界内建设跑马场到国人自建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改造经历了三次浪潮:建国初期政策引导下的第一波功能更新的改造高潮;改革开放后基于赛事标准和舒适度的第二波保护改造高潮;21世纪基于提升城市环境和技术革新的第三波保护改造高潮。同时揭示了上海近代体育建筑的保存现状和问题,并探索了其保护改造模式及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我参与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一·二九礼堂改造及上海外滩9号轮船招商局大楼的修复与改造项目后,加上艺术家推动的苏州河仓库保护热潮及上海新天地一期的成功揭幕,渐渐我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自1909年基督青年会在上海建立运动场以来,上海的体育建筑发展历经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同其他建筑一样,体育建筑也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烙印,但是对其采取的改造和保护却远远不如其他类型的历史建筑成熟。本文对上海各个时期的体育建筑进行梳理,总结改造的原因及策略,并对改造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返外滩     
Kokaistudios秉承其独特的历史建筑修复改造理念.即一方面改造设计后的室内空间能与建筑本体浓郁的历史特性产生对话.另一方面建筑师也考虑到在上海的旧建改造项目也需充分体现并满足现今中国同类建筑所必须呈现的现代风格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在近代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旧工业建筑,旧工业区的建筑急需要通过改造适应城市新的需求。上海杨树浦路发电厂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已停止运营。论述了上海市工业遗址改造现状和杨树浦路发电厂及其所在地区的历史,分析了杨树浦路发电厂可供改造的条件,再从现状中找出杨树浦路发电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模式,找出可供其他改造项目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往往是缓慢的、半自发性的。在很多的城市街道都能够看到多次改造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改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岁月的冲刷过后,这些改造所遗留的问题与原生街道一起成为了现有的城市环境。本文以上海愚园路与江苏路的改造为例,浅析在诸多的限制条件下,如何尽可能保留原有街道的气质与精神。用最少的时间和经费,最大程度的改善街道的环境,完成城市的新陈代谢,解决当今城市更新中最迫切的问题。着重分析在设计中如何引进"微改造"概念,用"轻量化的硬质改造+丰富的装饰化提升"达到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上海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中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提出在城市更新实施细则中,进一步细化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创新历史风貌片区成片统筹模式、探索历史建筑成套改造与历史建筑肌理保护相结合的模式、确立“保留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的更新方式、制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技术标准、建立上海历史建筑大数据平台、成立上海建筑遗产资产管理中心、建立新型历史建筑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上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降低历史建筑的能耗,提高其居住舒适度,是对历史建筑高层次的保护,有利于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海大厦为例,分析其在修缮工程中应用的节能技术,对改造前后上海大厦的能耗状况进行评估比较和总结,为其他历史建筑应用节能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外滩源33号历史保护建筑改造项目为工程案例,阐述了对历史保护建筑及古树等保护技术、原结构体系的加固技术及历史保护区地下空间开发等,这些已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施工流程。工程实践也为今后上海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