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亮 《上海包装》2024,(1):163-165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创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体验度,还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概述了非遗保护的内涵以及非遗保护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概念、特点、方法及相关案例,探讨了党建工作视域下的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以期为非遗保护、校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创产品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是一种保护、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分析柳州的非遗和文创产品现状,找出柳州文创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柳州非遗文创产品为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实践的设计案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探索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于永明 《包装工程》2024,45(2):393-396
目的 探讨非遗技艺传承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探寻两者结合的策略和路径,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非遗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结论 文创设计师使用非遗元素时要把握好尺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宣扬,同时也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昌军 《包装工程》2022,43(2):341-345
目的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图书馆文化内涵的载体,是高校图书馆传播文化的创新途径,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价值内涵的广泛传播的方式,通过探讨树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意识的文化价值体现,提出文化传播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方法提出文化传播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内涵和意义,阐述文化传播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以地域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为传播价值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进行体现,得出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实现途径。结论把我国多元的文化设计要素融合到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的创新思维和方式,探索适应大学生用户文化感知和精神体验需求的文创产品,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素养和国民素养,具有社会传播和知识文化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探究地域性文化衍生品设计为目的。从天津非遗在民众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切入,提取和凝练地域性意象符号,并将其应用于非遗衍生产品创新设计中。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延续地方文脉、地脉。以非遗资源利用为基点,提出非遗衍生产品的地域性创新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天津非遗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方潇 《包装工程》2023,44(10):411-419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字文创打破非遗文化的传统圈层,拉近年画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结论 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创设计,提出应用场景个性化图像、角色IP延展等创作方式,有利于用户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自觉融入非遗传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1.
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南京剪纸为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构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各地区剪纸手工艺和南京剪纸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对其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借鉴其他地区文创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扩充思路。结论最终针对南京剪纸文创品牌的构建提出3点建议,即建立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提高品牌辨识度;产品创新,跨界发展;借助新媒体与科技力量加强品牌推广。同时,结合设计实践为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品牌构建作出可供借鉴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4.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探析梁平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品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悦 《包装工程》2018,39(14):227-231
目的在国家积极倡导以文化创意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形式下,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蓝印花布在当今的传承需要可持续的生产性保护,进行文创产业开发是重要的发展途径。方法分析探讨设计创新手段和产业创新手段,寻找有效地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和促进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途径。结论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将生活美学融入潮流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集群发展,利用高校与政府的强强联手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逐步探寻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创产品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罗哲辉  陈彩霞 《包装工程》2023,44(14):347-353
目的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广东太虚拳为例,研究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为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进行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分析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意义与机会,构建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具身认知模型,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分析广东体育类非遗——太虚拳传承现状与需求,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并进行设计模型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提出了面向体育类非遗的互动产品设计方法,强调了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内容提取与转化、用户体验通道构建及体验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体育类非遗文化的具身感与沉浸感,为体育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框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