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趋势。傩舞面具是湛江傩舞文化最具视觉性的图形化语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文章以傩舞非遗中的傩面道具为例,分析了其造型、图案、色彩特征,主张通过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现代视觉符号,应用于包装视觉传达领域和文创实体产品领域,以实现文创产品提质与文化推广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于永明 《包装工程》2024,45(2):393-396
目的 探讨非遗技艺传承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探寻两者结合的策略和路径,在优化文创产品的同时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分析非遗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结论 文创设计师使用非遗元素时要把握好尺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宣扬,同时也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汹的当代,非遗的保护与勃兴成了热点议题,非遗产品的发展方向亟需考虑。文章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论这一方面对所选取的中文期刊进行了梳理和部分观点的概述,认为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要从造型、纹样、技法上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此外,也要结合时代风貌,并注重时下流行的系列化设计方法,方能使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下,也能让产品更具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蔡克中  韩若男  汤繁希 《包装工程》2022,43(24):227-236
目的 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省的传统戏剧之一,独具特色,但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种类却较为单一,研究赣南采茶戏视觉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丰富赣南采茶戏的设计可行性元素。方法 将赣南采茶戏作为研究样本,提取采茶戏中的人物角色、道具、服饰、美妆四大视觉元素,分别对其典型元素的造型、纹样、色彩、语义进行提取与归纳,搭建视觉元素模型库,并运用解构、重构、重组等设计方法对纹样、造型进行重新设计,将其应用于赣南采茶戏文创产品——儿童手拍鼓设计案例中。结果 拓展赣南采茶戏作为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可行思路。结论 通过对赣南采茶戏中视觉元素的分析提取及语义表达,既有利于传播赣南采茶戏,又为设计相关文创产品提供了设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虽然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知名度却不及同期其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为了使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活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获得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其文创产品设计路径进行研究。方法 分析苏州御窑金砖的造物思想、造型审美、工艺特点以及现有的文创产品情况,归纳和总结其设计的瓶颈和问题,针对问题结合文创产品特点探讨其设计路径,并通过设计实践进行论证。结果 得出御窑金砖文创产品的造物思想,以及重塑审美情感、刻画工匠精神的设计路径。结论 将古人凝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财富提炼并物质化、产品化,是御窑金砖文创设计的重要思路,可以使更多人通过产品了解和认识其文化的精髓,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曾小艳 《上海包装》2025,(2):175-179
在全球化与地方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不仅有助于传承与保护地方独特文化,还能为文创产业增添新活力。基于广西非遗元素,运用民族文化学理论与产品设计创新方法,探讨并实践了非遗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应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广西各类非遗资源,并进行了梳理与分类,从中选取了具代表性与可设计性的非遗元素;提出了一套围绕广西非遗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学框架,以期为其他文创产品设计者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剑威  彭敏  王毅 《包装工程》2019,40(4):151-156
目的 通过研究陕西皮影文化内涵和视觉符号的构造方式,使人了解陕西皮影头茬造型的艺术特点,将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趣味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方法 以陕西皮影头茬的符号特征为研究重点,对皮影人物的头部造型进行梳理、归类建立起符号库,并利用移动APP端进行人物形象采集、编辑和转换,最后结合3D糖化打印技术进行打印,输出具有观赏性、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结论 新的皮影文化符号的输出和传播方式能避免市场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强消费者与产品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迎合当下创新求异的趋势需求,为皮影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符号转化现状,以汨罗龙舟文化为例,探索非遗文化符号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设计策略,以期促进非遗的传承、文创产品的创新,挖掘非遗文化符号的提炼方法和设计应用原则。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地域色彩符号、地域图像符号、地域造型符号和地域观念符号4个方面,对汨罗龙舟文化符号进行了提取和归纳。提出了非遗文化符号融入文创产品的4个设计策略:还原非遗文化符号的本真性;实现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性转化;突出非遗符号与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化优势;打造非遗符号品牌化,为非遗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芃禹  周怡 《包装工程》2022,43(16):363-371
目的 以普陀山景区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从符号修辞视角研究普陀山文创产品中文化和信息的传达,促进普陀山文旅产业发展。方法 首先,介绍普陀山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其次,在对符号修辞概念阐释的基础上,说明符号修辞理论如何为产品设计所用,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提出符号修辞理论在普陀山文创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最终,依据产品语用条件产生的消极修辞构建普陀山文创的设计构思路径,依据修辞格使用产生的积极修辞构建普陀山文创的设计实践路径,并用实例验证所构建设计路径的可行性。结论 普陀山文创设计涉及的符号修辞活动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修辞指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修辞格的主动使用,包括符号明喻、隐喻、转喻、提喻、象征5种修辞格的使用;而消极修辞指语境对产品表意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场合和用户心理语境综合产生的设计解释和评价两个维度的修辞。符号修辞视角下普陀山文创设计路径的构建,包含设计构思和设计实践两个阶段性路径构建,设计构思路径立足于消极修辞,在普陀山的山海渔文化语境、佛教文化语境、文创产品自身的设计文化语境,以及用户休闲度假和朝圣旅游的心理语境中进行文化研究、产品研究和用户研究;设计实践路径立足于积极修辞,在设计构思路径基础上将文化概念和产品特征以修辞格的喻体—谕旨思维联系起来,最终完成普陀山文创产品设计内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岳涵  周涛  吴慧欣  王玲 《包装工程》2024,45(2):385-392
目的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遗产传承路径和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目前设计师用于需求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受到主观性的显著影响,因此使用定量方法来探索用户需求。方法 通过KJ法对初步访谈要素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确定最终的一级和二级需求,使用Kano模型对分散的用户需求进行需求类型的运算和归纳。结论 形成非遗当代化的用户需求模型,并对其中各项进行了解释说明,通过需求模型的构建揭示了当代非遗文创的用户需求项和关系脉络,为非遗文创转化的设计实践过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何素丹  袁晓芳 《包装工程》2024,45(10):349-357
目的 以实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为目的,从情感化设计的视角探究“非遗”黎锦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黎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进行提炼;其次,结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对黎锦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现状及用户特点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对黎锦文创产品进行情感化的层次分析,从三个层面设计黎锦文创产品的情感化方法模型,即基于“美”的视觉营造、基于“趣”的互动创新、基于“思”的隐喻构建;最后,以设计实践验证该方法。结论 让情感化理念介入黎锦文创产品设计,有助于设计师寻找到现代用户与黎锦文创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从外到内,层层提升黎锦文创产品的情感吸引力,实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持久性连接,进而使“非遗”黎锦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刘维尚  阳倩 《包装工程》2021,42(10):260-266
目的 探究吉祥文化符号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方法及设计策略.方法 从吉祥文化的分类及寓意特征入手,阐述吉祥文化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设计思想;根据吉祥文化符号创意来源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分类,总结出吉祥文化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意义,从形、意、境三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与论述.结论 吉祥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产生的碰撞、交融与转化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寻求突破的道路.在深入挖掘吉祥符号内涵寓意的基础上巧用吉祥符号内涵寓意,以形、意、境为切入,找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和吉祥特色的作品,丰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深层内涵和创意表现,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类比故宫博物院等优秀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思路对津沽文化脉络进行文化传承元素的有效梳理,结合产业化发展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形式,以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载体,带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不同领域文创产品设计案例。以市场需求定位设计层级,建立在设计层级基础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从升级保护技术的角度拓展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数字化营销模式,适应现今智能化时代需求。总结了非遗文创产品在层级设计指导下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在现代与未来概念下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带动了天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天津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7.
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7,38(10):180-183
目的探讨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方法。方法从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实证分析出发,分析创新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以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严谨、科学的开发体系。结论通过对荣昌夏布的工艺、形态、质地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后续产品开发的潜在创新突破点,对开发策略进行整合。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总体方针的前提下,以当前产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创产品设计的顺应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产品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建设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旨在借助现代设计方法论达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以系统化、产业化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依托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形成一套值得参考借鉴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