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中国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通过收集广东省内高校的硕士培养方案,分析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特点,结合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有土建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完善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诸多问题,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暖通空调方向)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实践环节为研究对象,提出分类实施实践的思路。以教育部等相关指导部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为基础,建立加强实践环节质量保证的体系;基于按方向分类培养的思路,提出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专业型研究生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过程分析。通过关键实践环节的探索,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四所典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从学制、培养目标、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深入分析两国培养体系的差异,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总结两国培养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推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探索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维缺乏和动手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环境。结合农林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外语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展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土木工程学科健康发展和毕业生良性就业。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自我培养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优秀的实践工作素质的基层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工程师,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要从专业知识水平、基础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自我培养。文章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分别就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旨在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明泉  鲁明星 《山西建筑》2012,(22):267-268
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统计了目前就业的岗位群职业情况,并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岗位群能力构成,结合技术人员现状以及能力需要分析了目前专业培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满足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现状,为满足"双创"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需要深度挖掘校内外资源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构建校内跨学科协同和校外校企协同两方面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面向应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理性、严谨、精确的思维。为了适应土木工程行业的变革与转型,创新能力正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越来越重要的能力目标。思考是创新的前提,高质量思考是高价值创新成果的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存在较强的思维定式,难以突破工程思维惯性的约束,单一的思维模式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制约。文章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维特征,阐述开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并对课程教学内容构成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目标,说明了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及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为培养高质量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工科研究生工程素质普遍偏低、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产学研培养模式。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企业实践和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育人环境,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以提高其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严重制约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定位的矛盾;工与学的矛盾;学校统一管理与企业参与不足的矛盾;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优势整合不够的矛盾。为此,需要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加强对工程硕士工程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高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关键。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0年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并在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生师比例等方面与其他几所典型高校相比较,提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应分类培养,从课程设置、培养年限与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到真正有所区分;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继续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做到导师与学生互相督促,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H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组织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概述了H大学实践环节组织模式的典型特征,介绍了该模式的实施情况,并对该模式的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确定等级。实证研究显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发展需求,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相应评价体系,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出指标的优先排序,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文章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该校在本科阶段一般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并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的学士培养机制,课程学时和学分设置紧凑,学生选修课程自由而宽泛。研究生阶段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和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培养层次。课程研究生通过完成课程学习,修满指定的学分即获得学位;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学分要求,但对论文的研究质量和创新性要求高,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该校一流学科工程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BIM与VR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力和必然趋势。BIM与VR技术的普及将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同时给土木类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总结目前土木工程CAD教学模式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BIM与VR技术应用状况,结合我国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条件,探索和实践了BIM与VR技术在土木工程CAD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并运用BIM与VR技术,而且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土木工程行业对BIM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独立院校BIM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情况,提出基于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建议,包括对现有课程BIM内容设置的建议、利用BIM优势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建议等,以此提高学生对BIM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便快速适应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