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立足于专业特点,对工程造价专业进行智能信息化方向改革,搭建了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全面而又适合信息智能化发展的多维立体化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新型智能建造教学平台为基础,依托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将数字化技术契合融入信息化建模、智能建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5):22-28
为解决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训场馆欠缺、技术更新较慢、培养应用周期较长等问题,提出以“双元主体”办学为导向,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充分整合“双元主体”优势资源,从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师资力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五个领域,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建筑类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化建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表明:实施“双元主体”办学机制,能实现校企共商、合作育人的基本目标;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能全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培养出既懂传统建造,又懂智能建造的符合新基建要求的高度融合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革新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国家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科人才,满足行业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亟需在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寻求创新并进行改造升级,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与推广冲击着土木工程专业这一传统的工科专业,但同时也为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基于国家战略要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滞后、本研隔断等教学问题,以新工科背景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出发点,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优势,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等各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造升级要求,不断总结与归纳教学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视野为教学目的,建立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融合VR等技术自主编写了多元立体化BIM技术系列教材,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利用企业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注重科教融合,创新“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的交互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传统土木工程学科改造奠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数据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聚焦土木工程专业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阐述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环境及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措施,旨在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大数据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建造领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合,智能建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目前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已成为相关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智能建造专业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尚未在业界达成共识,专业教学方案亟待研究。根据土木工程相关专业30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智能建造专业面临的五大挑战,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管理制度等角度提出智能建造专业教学方案新模式,构建智能建造专业建设“P-S-R(要求-挑战-响应)”框架体系,明确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路径,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以期为各类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凸显学校定位与专业特色,上海电机学院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了试验性改革,提出基于“以设计表现为主线,培养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思路,从课程群角度对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以网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法精讲重点,进而为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之对应的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适应建筑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智能建造人才已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地方院校是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难、多专业组织协调难度大、人才引进培养难等问题。如何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克服以上困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虚拟教研室、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驱动的“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针对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痛点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市场经济对于设计类人才的定位,高校的教学制度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目前多数民族院校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的前提下向实践性教学模式靠拢,在不断探索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文章将从目前民族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模式的改革意见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民族地域特征进行简单探讨,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工业4.0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现阶段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总结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农林特色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专业为主体,联合城乡规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进行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形成以乡村民居为主体的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监测与运维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分为4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4门课程和10个实训项目,在课程和实训项目中,均包含乡村民居特色模块。通过对组成智能建造专业主课程群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阐述,从组建教学团队、丰富理论教学和拓宽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依据院校培养定位,提出基于农林院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模式,突出农林特色,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设计。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智能建造专业达到了较好培养效果,可为农林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休戚相关。为了提高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哈尔滨市部分大型设计、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人才需求数据,认为现阶段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战略实施是我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紧抓机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设智能建筑专业,通过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由于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尚在起步阶段,未能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认识,因此开设一门能够为多个学院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建筑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来设计不同授课阶段的重点内容和精讲内容,结合对创新型教材的打造、理论教学中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和实践教学中回归技术原理的思考,辅助多名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以诠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特色,并在授课过程中关注行业发展与实践要点。通过对课程组织模式、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针对智能建筑创新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多维交叉课体系和多学科融合育人平台,针对性地建立了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针对现存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固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对外合作交流匮乏以及缺少矿业特色的创新课程、教材资源、教学科研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开展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以通专结合、矿业特色鲜明为目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框架,基于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主线,从矿业特色“一轴两翼”课程体系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渠道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智能云教学资源开发、多层面保障措施实施六方面探索培养具有宽厚通识教育基础与扎实矿业特色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旨在为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合理运用教学智慧引领智慧教学改革成为实现和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隧道工程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极强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课程内容等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开发工程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对高层次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在系统阐述隧道工程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育人为准绳,结合郑州大学隧道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提出教学能力智慧升级、教学内容智慧更新、教学模式智慧立体化、学习导向智慧自主化的"四维一体"智慧教学改革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智慧相融。实践表明,该方法使隧道工程课程的"教"与"学"从单一知识的讲解逐步走向多元智慧的传授,体现了智慧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建构土木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建设了大量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慕课)、精品视频共享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现状,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修订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开展教学模式总体设计和知识模块能力培养解构,提出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以期为高等学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建筑市场的壮大,对智能建筑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文章针对建筑智能化与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分别从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求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智能建筑应用与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应用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践能力,提出服务于土木工程三层次专业课程体系,即土木工程“核心—方向—拓展”课程体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路。三层次课程体系具有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的特点。新开设具有“虚实结合”特点的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含虚拟仿真)课程,包含土木工程专业急需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和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多项教研教改课题,以虚拟仿真“金课”标准建成服务于三层次课程体系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库,并结合虚拟仿真项目、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前工程行业BIM人才供需矛盾,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采用将实践融入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学校现有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下明确课程的改革目标,按照开发BIM实践教学课程、建设BIM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学生课外学习机制和教师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建立BIM工作室的"四步走"实施方案,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源动力,制定相应环节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期对同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