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化工》2016,(6):1159-1162
阐述了城市污水厂污泥化学调理深度脱水技术,从工艺组成、运行参数、脱水机理及污泥的最终处置等4方面对技术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技术运用的优缺点,并就污泥最终处置方式提出了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2.
周成才 《广东化工》2011,38(7):102-103
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东莞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多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分析了多种污泥处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建议采用污泥高干深度脱水+生物干化+烧制水泥工艺和污泥脱水制粉工艺做为东莞市污泥处置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新鲜脱水污泥和临时堆置污泥的泥质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不同类型污泥适宜处理处置方式进行了探讨。由于经过了不彻底的厌氧消化和自然干化过程,堆置污泥性状变得致密黏稠,脱水性能变差,卫生条件严重恶化。新鲜脱水污泥堆置半年后含水率由83%降低至28%,有机物含量由66%降低至56%,养分含量略有降低但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重金属富集现象。新鲜脱水污泥可根据泥质特性和最终出路选择适宜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而堆置污泥可供选择的处理处置方式较为有限,因此对新鲜污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处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必然产物,随污水处理量的增加,污泥产量日益增多,如何对污泥进行合理处理处置,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述了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污泥的相关政策要求,介绍了污泥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深度脱水等无害化、减量化前处理技术以及土地利用、焚烧、填埋和建材利用等污泥最终处置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艳 《广东化工》2022,(17):144-145+129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无处理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厂每年的污泥总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大量的污泥需要妥善的处理处置。污泥深度脱水技术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将含水污泥中的水分去除,将其转化为固态或半固态的一种重要处理技术。围绕化学调理脱水、高压隔膜板框深度脱水、电渗透板框污泥深度脱水、生物沥浸深度脱水、超声波深度脱水等深度脱水技术介绍了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原理,总结了不同脱水方式研究进展情况。结合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对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促进城市污水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污泥处置问题持续得到关注。与传统污泥脱水干化方式相比,太阳能污泥脱水干化技术应用可观。重点从污泥深度脱水和干化、太阳能污泥减量、不同季节污泥含水率的变化三方面来探讨太阳能污泥处置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不断增加,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终极目标。分析了市政污泥脱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了目前广泛采用的市政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生物淋滤技术及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按照IPCC提供的计算方法,选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放因子,以污水厂浓缩污泥为起点,比较了3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深度脱水+填埋、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厌氧消化+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从碳减排的角度提出了最优选污泥处理处置的全流程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浓缩污泥VS含量在50%~65%时,从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看,深度脱水+填埋路线是高碳排放处理处置方式,且会产生二次污染,应尽量避免;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和厌氧消化+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路线的碳排放强度仅为深度脱水+填埋碳排放的约20%,且后者略低。研究认为,浓缩污泥经过厌氧消化后干化焚烧,残留的焚烧飞灰建材利用是最佳的碳减排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且当浓缩污泥VS含量和污泥脱水后含水率达到一定要求时,可以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碳中和,应加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污泥的新思路。介绍了市政污泥中的水分存在形态,从污泥浓缩、机械脱水两方面阐述了物理脱水技术;从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以及微生物絮凝剂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污泥化学调理脱水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概述了酸处理、冷融、超声波等一些其他污泥脱水技术,并对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出发,总结了传统污泥脱水技术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污泥脱水技术-电动脱水技术。以污泥絮体颗粒的微观结构为基础,总结电动脱水原理,并概述了近年来电动脱水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电动脱水技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