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俊侠  高智荣 《广东化工》2011,38(7):118-119
介绍CANON脱氮工艺、序批式脱氮除磷工艺(包括传统SBR法、CASS工艺、MSBR法等)、A2/O工艺、氧化沟系列脱氮除磷工艺和生物膜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2.
为经济高效地去除城市生活污水和硝酸盐废水中的氮磷元素,本研究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一体式反应器中分别建立了反硝化除磷(DPR)和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185天,在缺氧/厌氧和外加COD/NO3--N比仅为0.7条件下,PO43--P和TN的去除率高达96.91%和97.75%,最终出水PO43--P和TN的浓度低至0.22mg/L和3.30mg/L,意味着该系统极佳的脱氮除磷效果不依赖氧气和有机碳源量。DPR对系统PO43--P和TN的去除均占主体部分(99.07%和60.23%),而PDA对总氮(TN)的去除占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4.53%→37.52%)。批次实验表明:①COD(300mg/L)显著抑制DPR菌活性,PO43--P主要是在缺氧状态下以NO3--N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为电子供体通过DPR途径去除;②高效短程反硝化过程(亚硝酸转化率92.25%)稳定为厌氧氨氧化供给电子受体(NO2--N),DPR系统剩余NH4+-N主要被NO2--N氧化去除,因此DPR+PDA系统实现了高效同步脱氮除磷效果。高通量测序表明,Accumulibacter(7.41%)是DPR系统功能性除磷菌,Thauera(7.24%)和Candidatus Brocadia(3.12%)为PDA系统关键脱氮菌。  相似文献   

3.
李泽政 《广东化工》2010,37(12):90-92
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工艺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污水中的N、P是引起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中国水体的恶化,中国把污水的排放标准提高,总氮总磷的指标做了进一步的提高。文章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弊端出发,分别从A2/O工艺优化和新机理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的研究进展,并做了介绍,同时对今后的脱氮除磷工艺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韩晶晶  孙翀  徐江岑  李杰 《广州化工》2011,39(10):44-46
对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除磷脱氮等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综述和讨论,分析了新技术的机理、特点和开发应用的前景.通过与现有的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进行比较,认为今后应加强对生物脱氮除磷,尤其是反硝化除磷机理更深入的研究,大力开发技术成熟、高效经济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5.
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总结了SBR脱氮工艺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亚硝化脱氮现象,讨论了影响SBR除磷的碳源、聚磷菌与非聚磷菌竞争、pH值、好氧曝气、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并对SBR工艺中脱氮除磷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可以同时脱氮除磷的一种SBR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6.
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污水中大量P元素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采用除磷脱氮工艺处理污水,不但可以有效回收磷,而且可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MBR在脱氮除磷方面的最新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BR)在脱氮除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进展在MBR脱氮除磷领域的发展和运用,指出了MBR工艺的发展方向,提出将来只有和微生物工程技术等结合,MBR脱氮除磷工艺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以沸石为载体、稀土元素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干燥、焙烧、筛分等工序后制成了污水脱氮除磷的稀土吸附剂。结果表明:稀土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容量由沸石的2mg/g提高到25mg/g,而对氨氮的吸附容量提高较小(1~3mg/g)。当进水氨氮10mg/L、磷5mg/L、pH 4~7时,经稀土吸附剂处理后的出水pH 6~9、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9%。当稀土吸附剂再生10次时,脱氮效率是新鲜稀土吸附剂的90%,除磷效率则为80%。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的脱氮除磷技术存在的碳源不足、菌群竞争、污泥龄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提出了CDPR-BAF污水生物处理工艺.通过设置BAF作为硝化段,系统不必外投硝酸盐即可为反硝化除磷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试验结果 表明,该工艺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90.5%、89%、81%和92.3%,同时处理效果稳定.缺氧段的N/P是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关键,系统运行稳定时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达75.3%.  相似文献   

10.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脱氮除磷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及设计参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采用交互式一体化生物处理工艺(改良SBR)处理城市污水的设计计算。工程规模60 000 m3/d,设计MLSS的质量浓度为4 g/L,设计好氧泥龄10 d;进水COD、BOD5、SS、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0、200、300、30、5 mg/L,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某地沸石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沸石粒径A、投加量B、搅拌转速C、吸附时间D及pH值E等因素对其脱氮除磷的影响,试验采用L16(45)的正交表,极差分析显示:粒径、用量和转速是该沸石脱氮除磷的显著因素,显著性大小的排序为:A>C>B>E>D.同时将其与浙江缙云沸石的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河南某地...  相似文献   

12.
13.
脱除工业烟道气中SO_x和NO_x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烟气脱除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脱除烟气硫氧化物的技术有钙法、碱法、活性炭吸附法、氨法、电子束脱硫法、生物脱硫法等 ,脱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烟道气循环法、低氮氧化物燃烧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非催化选择性还原法、催化助热燃烧技术等。特别是新型的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一体化处理技术即NOXSO技术 ,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有很大的脱除效果 ,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A2N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2N(厌氧/缺氧和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是基于反硝化聚磷菌缺氧吸磷理论开发的新工艺。介绍了A2N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对其影响因素诸如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NO3-和NO2-的浓度、原水中COD与TN的质量比、容积交换比及出水SS等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给出工艺关键影响参数的设定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污水为原水,考察了一种分点进水的改良型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原水按照6∶4的体积比分别进入厌氧池和缺氧池后,增加了缺氧池的碳源浓度,提高了该系统的脱氮效果。当进水中碳氮质量比平均为6.84、硝化液回流比为200%,CODCr、TN、NH3-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7.02、36.39、22.99和4.98mg/L时,出水CODCr、TN、NH3-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29、10.70、0.18和0.46mg/L,去除率分别为85.53%、70.60%、99.22%和90.76%。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电石渣上清液除钙及工艺废水除硫、磷的试验工作。指出了生产中避免结垢、稳定水质和实现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双污泥-诱导结晶工艺除磷脱氮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静  吕锡武  吴义锋 《化工学报》2010,61(5):1255-1261
针对传统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碳源不足、聚磷菌与硝化菌泥龄矛盾、磷资源无法有效回收利用等问题,开发出"双污泥-诱导结晶"新型工艺,对其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性能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52~237mg.L-1,TP为3.92~7.68mg.L-1,TN为31.3~50.5mg.L-1,C/N比约为3.91~5.21时,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2%、71.2%和95.7%。厌氧段COD去除量约占系统COD去除总量的85.9%。TN的去除主要由缺氧池承担,厌氧池、硝化池、缺氧池、后置曝气池TN去除量约占系统TN去除总量的31.7%、11.4%、54.9%和2.0%。结晶在除磷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结晶除磷量平均约占总除磷量的81.5%。双污泥工艺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为辅助化学除磷和脱氮。侧流比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后置曝气池对超越污泥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低碳源条件下反硝化同步除磷脱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源情况下,硝基氮的消耗与磷的吸收呈线性关系,在厌氧段维持合适硝基氮与磷的质量比,可较好地实现同步去除氮磷,而污泥泥龄控制不当则影响反硝化除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