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发动机对标试验,对一台进气道喷射(PFI)的汽油机进行了外特性试验,研究进气温度对其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进气温度会降低PFI汽油机的动力性,当进气温度由25℃增加到60℃时,在发动机转速高于4000 r/min区域,外特性平均有效压力的降幅达到了10%。适当提高进气温度会提高PFI汽油机的经济性并优化其排放性能,但进气温度过高后会导致PFI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汽油机涡轮增压与废气排放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轮增压技术与废气排放控制系统的结合,使汽油机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在提高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同时,可以降低排放废气温度,降低排气噪音,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污染。结合目前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的小排量汽车日益增多,维修中时常遇到涡轮增压器与废气排放系统相关联的故障,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清楚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3.
贺文军 《机电信息》2014,(33):121-121
发动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气系统,其良好的结构型式和材料的选择可以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以及缸内混合气运动和燃烧过程、进气阻力、进气均匀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合理设计进气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研发工作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现对476Q汽油机进气管的结构型式和选材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进气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在建立天然气进气歧管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进气歧管主要结构参数对流量、压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气支管的作用是将洁净的空气均匀分配到各缸进气道,进气支管的长短和直径影响进气阻力和进入气缸的空气量,从而影响燃料在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以发动机进气支管的长度和直径为设计变量,以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为优化目标,应用BOOST发动机仿真软件建立柴油发动机仿真模型,分析进气支管的长度和直径对发动机充量系数、动力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排气品质的影响。通过仿真试验分析,确定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发动机进气支管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款进气歧管喷射的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建立了一维性能的仿真计算模型,进行了不同进排气包角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优化仿真计算及对比研究,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维性能计算容腔模型和管道模型均能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其中容腔模型更为准确;汽油机低速运行时,应采用较大的进气包角和较小的排气包角,而汽油机高负荷运行时,采用尽可能大的进气包角和较大的排气包角能获取更为优越的经济性和动力性;汽油机转速、进气量以及循环残余废气量是汽油机性能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发动机的进气正时对发动机的进气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以486型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AVL-BOOST软件建立了该汽油机进气性能仿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研究了转速、可变正时等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门不同开启时刻主要影响气体波动效应,高转速时,推迟进气门开启可以充分利用进气的惯性增压效应,提高了转矩;低转速时,谐振进气效应消失,为保证最大有效压缩比,进气门应提前开启;在该发动机上加装可变进气正时机构,优化其各转速下的进气正时,对低转速及部分高转速区的动力性能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叉车空-空中冷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由进气口、进气消声器、空气预滤器、空气滤清器、进气阻力报警器、涡轮增压器、空-空中冷器和进气管路组成。空气从进气口进入进气消声器,再经空气预滤器和空气滤清器滤清后,进入涡轮增压器增压,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由空-空中冷器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后进入汽缸,便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进气系统管道长度对某四缸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借用先进的发动机性能计算软件GT-Power,对该款汽油机的动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进气系统管道长度对该汽油机动力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其影响规律,为该款汽油机动力性能改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涡轮增压器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可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增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发动机上。因此增压器的匹配设计是发动机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柴油发动机技术参数的分析,选出最佳匹配的增压器,以达到其动力性、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款采用废气涡轮增压的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电动增压器和低压废气再循环(Low pressur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LP-EGR)技术组合对发动机经济性、NO_x排放特性以及动力性、EGR率瞬态响应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增压工作时,低速外特性EGR率可达到25%,使得1 250~2 000 r/min外特性的燃烧相位提前,油耗相对于电增压不工作时下降8.5%~10%,同时NO_x排放显著降低;而在部分负荷工况下,电增压的泵吸作用使得最大EGR率大于30%,取得了油耗和NO_x排放同时改善的综合效果,且最高油耗下降率可达10.8%;此外电增压工作时,1 500 r/min下负荷从0.2 MPa增大到1.5 MPa的瞬态响应时间缩短2/3;当发动机定转速加大负荷运行时,电增压工作时进气歧管目标EGR率的建立时间可缩短1.3 s,有效优化了发动机加速过程的运转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压增压方式的大型船用发动机,在匹配增压器时一般满足高速时增压适量的要求,在低速工况下会出现进气量不足造成增压器喘振、冒黑烟以及排温过高等不良后果,一般会采用增压进气旁通这种方式来优化低负荷工况。本文详细介绍某型号船用发动机上使用的进气旁通原理以及控制策略,并结合实际的试验结果阐述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汽车零部件》2013,(5):35-35
正在2013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一汽集团共亮相5款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汽油发动机,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指标和可靠性,均已达到国际同类机型先进水平,实现了国内自主高端乘用车汽油发动机系列化的"零"的突破。其中,一汽创建的"五维度"汽油机增压直喷燃烧过程定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探究废气再循环对汽油机排放与性能产生的影响,在一款涡轮增压发动机中展开性能试验研究。经研究得知,当EGR率升高时,汽油机燃油消耗率会不断降低,但是EGR如果过高,汽油机的燃烧稳定性会下降,油耗反而会上升。通过对汽油机系统模块的分析,了解废气再循环的分类情况,经过试验研究阐述EGR对汽油机排放和性能的实际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效、节能、环保是重型工程车辆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涡轮增压技术可大大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降低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随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对汽车增压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涡轮增压技术广泛应用于重型工程车辆,也是排放控制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增压发动机实现国Ⅳ排放标准的关键技术,阐述了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国汽车业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动力、降低油耗和污染物排放成为了开发或者优化发动机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针对某款直喷式汽油机进气系统,基于一维发动机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汽油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在不同工况下,进气系统的结构参数变化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总管、歧管以及进气道的直径、长度和角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气总管的直径为70mm、长度为37mm,歧管直径为43mm,长度为320mm时,此汽油机的性能相对最优。  相似文献   

17.
在电喷汽油机参数耒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试验研究了燃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喷汽油机改燃乙醇汽油后,全负荷时汽油机动力输出不变;但部分负荷时,动力输出稍微有所下降;与普通汽油相比,乙醇汽油的燃油消耗率有所增加;在怠速工况下.汽油机的CO、HC等废气排放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一、技术概要涡轮增压技术通过涡轮增压器提高进气密度可以全面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指标等综合性能,给内燃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被誉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二、选择依据随着排放法规不断强化,当NOX限值降到7g/kW·h和PM限值达到0.15g/kW·h以下时,也就是我国2005-2010年排放法规要求时,必须采用涡轮增压和增压中冷技术。三、国内外发展趋势50年代初涡轮增压技术开始进入车用领域。60年代起,国外开始在车用柴油机上大量采用涡轮增压技术。60年代末到70年代,排放法规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增压及增压中冷…  相似文献   

19.
高效、节能、环保是重型工程车辆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涡轮增压技术可大大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降低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随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对汽车增压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型工程车辆发动机的开发面临着两面夹击的态  相似文献   

20.
在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高空性能模拟试验台上,进行了0-7000m海拔下的发动机性能试验,分析了海拔高度变化对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海拔上升,对置活塞汽油机的动力性下降,输出功率和转矩逐渐减小;汽油机的最大转矩对应转速逐渐右移;对置活塞汽油机的经济性下降,燃油消耗率逐渐增大,热效率逐渐降低,且在高海拔、低转速工况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