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3,(10):75-77
花园口站地处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是黄河下游防洪的标准站。为了更好地认识不同量级洪水特性,研究黄河中游水库群对中常洪水的调度方式,需要对花园口站中常洪水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花园口站历时200余场实测洪水过程进行还现计算,得到上游现状工程(大型水库和水利水保工程等)影响后的洪水系列,并与天然洪水对比分析,得到了花园口站中常洪水量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定量说明了现状工程对花园口中常洪水量级、频次等的影响。现状工程条件下,黄河花园口站中常洪水量级为8 00010 000 m3/s。  相似文献   

2.
根据设计的2个水沙系统,分析了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及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渭河下游河道具有明显减淤作用,减淤比为26.4%~18.3%;②北洛河改道入黄可以降低渭河下游中常洪水的水位,流量为200 m3/s及6 000 m3/s的水位较现状分别平均少上升0.23~0.18 m和0.15~0.12 m;③北洛河改道入黄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具有增淤作用,但是影响幅度较小;④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潼关高程下降有利有弊,利大于弊;⑤由于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来水和来沙较北洛河大,因此北洛河改道入黄后的前几年可能会造成黄河倒灌北洛河入黄口。  相似文献   

3.
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稳定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简要回顾其人工改道标准阈值的演化和确定过程,初步构建入海流路实施改道的阈值体系,利用实测资料对典型流量级改道水位阈值、河长阈值、海域容沙阈值及其河口容许累计来沙量阈值进行了论证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流量为3 000 m~3/s的改道水位阈值为10.58 m,河长阈值约为89 km,海域容沙阈值约为72.19亿m~3,相应的利津站累计来沙量阈值约为120.65亿t。  相似文献   

4.
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影响。黄河口每次改道后尾闾河道的河长突然缩短,比降陡增,之后河长以先快后慢的速率增长,尾闾河道比降则呈指数衰减,经过约5~6年调整至平衡比降,其变化过程反映了典型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特性。基于黄河口河道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河口河道水位和纵比降变化的概化模式,并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口河道同流量水位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计算了1954—2012年间黄河下游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过程。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特性,而且反映了来水来沙和河道淤长与蚀退对利津同流量水位的共同影响,能够连续地模拟河口淤积延伸及改道过程中河口河道特征水位的长期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黄河口淤积延伸与下游河道相对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相似文献   

6.
庞致功 《人民黄河》1997,19(3):24-26
1993年8月沁河下游五龙口站发生1060m3/s流量的洪水,统计频率为33%,属中常洪水。该洪水到达武防站时流量为624m3/s、水位为105.50m,与1954年3050m3/s流量的水位持平,比1982年同流量水位高0.8m,说明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幅度很大。经估算,原设防水位下的过流量已由4O00m3/s减少为2760m3/s。若目前沁河下游出现4000m3/s流量的洪水时,丹河口以下水位将高出设防水位0.8~1.3m,堤防工程已不满足防洪要求。调查分析表明,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主槽被农耕占用,博内多为高杆作物,河道行洪阻力加大。为了提高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丹河口至武防站平均河槽宽要保证490m,武防站以下440m,在此范围内严禁种植农作物。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中常洪水调控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塑槽径流条件、水流动床阻力、河道整治、滩区及防洪等方面,论证了未来黄河下游主槽目标过流能力采用4 000m3/s左右的合理性,提出了黄河下游发生明显淤滩刷槽的临界流量。同时,根据不同量级洪水河道的冲淤特点,提出了小浪底水库控制下游流量、含沙量指标。即在目标主槽过流能力条件下,控制漫滩洪水流量不低于6 000m3/s,含沙量不大于250-300kg/m3;小漫滩洪水和非漫滩洪水,尽量按流量2 300-4 000m3/s、含沙量20-50kg/m3的水沙搭配控制,避免出现4 000-6 000m3/s8、00-2 300m3/s两个量级的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以防洪为主要目的,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除能控导中常洪水和一般流量下的河势、有利于防洪工程安全外,还必须保证在大洪水及超标准洪水时过流通畅,具有足够的过洪能力。排洪河槽宽度是按规划治导线布置整治工程时的一个控制指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文断面及河段内的排洪河槽宽度,并结合黄河下游实测过洪能力,综合分析确定黄河下游排洪河槽宽度。研究认为,主槽宣泄80%的洪水所需要的排洪河槽宽度分别为铁谢至伊洛河口、高村至国那里河段不小于1 600 m,伊洛河口至高村河段不小于2 000 m。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黄河河口尾闾流路改道的定义及概况,全面论述了有计划地进行尾闾流路改道的依据,系统分析了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完善黄河尾闾流路改道指标的途径是将单一的水位指标调整为水位和尾闾河长相互约束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运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容较大,为了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库容优势,减少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控制运用几率,对“上大洪水”,当小浪底水库水位达273m时,三门峡水库投入控制运用时机较好。对“下大洪水”,当小浪底蓄水位达270m时,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时机较好。通过多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以5000m^3/s为宜,最高汛限水位以245m为宜。另外,还提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防洪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6月29日8时,2014年黄河调水调沙水库调度正式启动。为全面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黄河防总决定结合本次调水调沙开展一次防御大洪水演习,检验各级河务部门指挥调度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查找薄弱环节,预筹应对措施,切实提高防汛抗洪实战能力。按照预案,演习时间按调水调沙流量过程实际时间控制。小北干流河段以这次调水调沙实际流量过程扩大10倍为演习洪水,洪水量级12 000 m3/s。黄河下游艾山站以上河段以这次调水调沙实际流量过程扩大5倍为演习洪水,洪水量级16 000 m3/s左右。艾山及以下河段以这次次调水调沙实际流量过程扩大3倍为分洪后的演习洪水,洪水量级10 000 m3/s左右。参演范围包括黄河小北干流及下游河段,晋、陕、豫、鲁四省河务局  相似文献   

12.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演替特点,认为该区生态关键期为5~9月;分别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和近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河川径流条件的关系,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黄河可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其中,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利津断面流量宜大于250m3/s,7~9月应保障量级不低于2500 m3/s的漫滩洪水、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 m3/s,11~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并争取达120 m3/s左右。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在长期小水作用下产生一些畸形河势,通过分析原型以及黄河下游2017年洪水预报模型试验畸形河势演化发展情况,系统研究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4处畸形河段不同流量条件下河势变化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目前形成的4处典型畸形河势发育尚不充分,在中常洪水下发生自然裁弯的概率较小;开仪、裴峪河段4 000 m~3/s流量释放2 d左右可以使该河段畸形河势得到初步改善,但畸形河势完全消除需要的洪水量级较大,依靠目前小浪底水库泄放中常洪水的水动力改善畸形河势并不现实,可采用挖河疏浚-泥沙资源利用-河道整治工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归顺河势。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3,(12):15-18
2012年黄河上游洪水具有洪峰流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的特点,经过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节,进入宁蒙河段的洪峰流量为2 7103 520 m3/s,沿程总体呈减小趋势;内蒙古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在三湖河口到头道拐河段发生大范围漫滩。研究表明,经过洪水持续作用后,宁蒙河段平均河底高程下降,内蒙古河段1 000 m3/s同流量水位显著降低,三湖河口断面同水位过流能力增加约700 m3/s;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泥沙冲刷0.421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为淤积,其中主槽冲刷约0.260亿t、滩地淤积约0.725亿t;大漫滩洪水时的淤积量以及非漫滩洪水的主槽冲刷量均与水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水沟是黄河现在的入海河道,1983、1984年,人们提出黄河口应该改道了,报到中央,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改道对胜利油田影响很大,国家有关部、委、单位进行了多次讨论,但一直没能解决。1985年2月,受石油部委托,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时河口大堤防御水位尚有2m富余,河道比降也偏大较多。不必改道。以河道防洪条件作为改道标准,过去并不明确。作者进而用5种方法计算,得到河口还可以使用50a,不必加高河口大堤,而且都加了较大的安全系数,计算考虑了不能淤坏小清河的问题。还进行了河口依次淤积延伸、附近潮汐因素依次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变化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认为该生态系统关键期为5—9月。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以及近海水域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径流条件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鸟类生境、河道内鱼类生境和近海水生生物繁衍生境的生态需水,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在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后,进一步提出现阶段黄河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相应的利津断面流量应不低于150m3/s,最好能达到250m3/s;7—10月应保障洪水量级不低于3500m3/s、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m3/s;11月—次年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最好能达到120m3/s。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河段演变及延伸距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年改道行河至今已20年,西河口以下河道长度接近改道前老河道长度,河口淤积延伸,流路变迁,仍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黄河口的演变特性,输沙特性及河道纵比降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预估清水沟流路的演变趋势及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18.
1“96·8”洪水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1.1水位异常偏高,漫滩严重“96·8”洪水,从洪峰流量看,仅属中常洪水,但其表现水位之高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在山东黄河西河口以上553km的河道中,达历史最高水位的河道长约293kfll,占总河段的52.0%;达历史第二高水位的河道长度约为227.6km,占总河段的41.1%左右。其中孙口、泺口两站分别超出警戒水位1.16和1.24m,为历史最高水位;高村、艾山、利津三站分别超出警戒水位0.87、1.25、0.70m,为历史上第二位的高水位。“96·8”洪水位与1958年洪水位相比,艾山以上河段平均高0.90m;艾山至…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04·8"洪水输沙特性与冲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下游“04.8”洪水的输沙特性与冲淤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4年各场洪水的水位流量和平均河底高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04.8”洪水进入下游的沙量为1.4亿t,它在黄河下游河道的总淤积量在0.06亿~0.14亿t之间,河道排沙比达91%~96%,河道输沙能力很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很小;②比较“04.8”洪水和2004年前几场洪水的同流量水位,除了孙口站的同流量水位和2004年调水调沙时的第一场洪水相近外,其他水文站的同流量水位均显著低于前几次洪水的同流量水位,说明“04.8”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的过流能力没有产生不利影响;③“04.8”洪水沙峰附近同流量水位表现低的原因,主要是高含沙洪水期间河槽发生了剧烈冲刷;④在平均流量2 000m3/s左右,黄河下游河道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具有很高的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现黄河河口流路可以再走50年以上。之后再经人工改道二、三次,就能在今后约200年内不必加高河口堤防。下游河道应加以改造:通过调度小水流量,防止或减少小水淤积;然后靠大水对河槽的冲制,就可使河槽变得窄深、稳定,输水输沙能力加强,洪水位不再升高,甚至得以降低。与控制河口水位相配合,200年以上可以不加高黄河大堤。在这个长时段内,可以在上中游产沙区通过拦蓄利用洪水泥沙等办法,使输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大大减少。黄河也就最终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