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北京一典型农村合院建筑,采用TRNSYS对其采用毛细管辐射分时分区供暖模式时的室内热环境与建筑能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毛细管辐射供暖时,停止与恢复供暖后房间温度变化较快。在最冷日采用分时分区供暖模式时,停止供暖后房间温度最低降至约12℃。综合全年统计,采用分时分区供暖模式各房间有人活动的时段温度达标率仍能保持90%以上,建筑全年总能耗可降低约8.83%。  相似文献   

2.
李涛  毛前军  王登甲  刘艳峰 《暖通空调》2022,(1):136-142,131
为满足西北村镇居民冬季室内分时分区热需求,提出了一种炕-地组合供暖末端形式,对组合末端4种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掌握了组合末端不同运行模式下室内热环境昼夜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温度空间不均匀性和辐射不均匀性.结果 表明:组合末端单独运行时均无法同时满足昼夜室内舒适温度要求,且温度空间均匀性和辐...  相似文献   

3.
热源、热网和热用户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供暖系统,这3个重要环节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同一热源的热用户在用热时间上有差异,为了达到在供暖季能够节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获得比较乐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采用分区分时供暖方法。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供热调节方式,采用集中调节热源,局部调节热用户,能够满足各热用户在供暖效果上不同的要求。论文对某项目集中供暖热用户的用热时间、热负荷及变化进行了详尽调研和计算,分析了实施分时供暖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并提出了分时分区供暖的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4.
当区域集中供暖热用户的用热量在用热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时 ,对不同性质用户采用时段供暖 ,能获取显著的节能效果 ,从而提高整个集中供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对某高校校区不同热用户的用热时间进行了分析 ,分析表明 :对该校区不同用户采用分时供暖 ,可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等院校供暖的特点及供暖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智能楼宇供暖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根据不同建筑物不同时段的供暖需求,采用智能Bang-Bang调节,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实现按需分时供暖,降低了处于无人状态的建筑物对热能的消耗。同时控制器利用无线GPRS通信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设计多种保护方案,让建筑供热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实验表明,该控制器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供暖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建筑功能的负荷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供暖方式,即按需供热。针对北京市某办公楼,对采用分时分区控制后的能耗情况进行测试,并与采用分时分区控制前的能耗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改变不同工况,分析了逐时耗热量和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该建筑物的供暖系统在应用分时分区控制后,节能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供暖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建筑功能的负荷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供暖方式,即按需供热。针对北京市某办公楼,对采用分时分区控制后的能耗情况进行测试,并与采用分时分区控制前的能耗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改变不同工况,分析了逐时耗热量和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该建筑物的供暖系统在应用分时分区控制后,节能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8.
对集中供暖用户和分户燃气壁挂炉供暖用户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住宅供暖热环境的需求差异较大。相对于集中供暖,分户供暖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充分调动用户行为调节的积极性。就供暖费而言,分户供暖用户的平均费用低于集中供暖用户。因此,分散式或末端可控的集中式系统更适合住宅供暖。  相似文献   

9.
从寒地气候与低技术适应的角度,分析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在建筑防寒和室内供暖两方面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并分别以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和室内平均温度为指标衡量了防寒和供暖的技术水平,结果表明中东铁路建筑遗产能够抵御室外严寒气候的急剧变化,所营造的室内热环境在“部分空间区域、部分时间区段”满足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北京某居住建筑的典型户型,采用TRNSYS模拟软件,对3种不同供暖模式下建筑热环境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天停止供暖时,房间最大温降为7.15℃,室内温度最低达到10.85℃;与连续供暖相比,间歇供暖可减少建筑耗热量,其中夜间所有房间保持供暖可减少能耗6.20%,夜间分时分区保持供暖可减少能耗17.40%;为了保持设定温度,间歇供暖需要加大供热设备容量;采用间歇供暖时,夜间建筑墙体内表面温度较连续供暖低,其对人们热舒适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室内舒适需求水平与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大小密切相关,为此既有建筑差异化的室内热舒适需求现状,是零能耗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调查寒冷地区-西安既有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水平现状,归纳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特征,剖析居民热适应机理,提出热舒适度分级依据。结果表明既有集中供暖商品住宅、分散采暖拆迁安置住宅、农村分散间歇采暖住宅的室内热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差异化的室内热环境具有热适应能力,主观心理适应以及着装、活动量等行为调节是热适应的重要方式;经济条件和建筑采暖方式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热舒适度分级的重要依据;既有居住建筑现存在三级不同的热舒适度水平,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9. 2~22. 7℃,14. 8~20. 6℃,9. 4~13. 9℃。  相似文献   

12.
王文真  徐辰 《中外建筑》2022,(12):66-71
居住区的开放空间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其热环境品质值得重视。以往很多住区开放空间的设计手法都是基于空间理论和美学理论,本文从微气候角度出发,印证了以往的部分建筑设计手法也具有调节室外热环境的作用。通过调研居住区开放空间的微气候属性,对居住区开放空间形态与其热环境进行关联性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维度的建筑形态指标对室外热环境的单独及联合影响程度,筛选出对室外热环境影响最强的形态指标,由此针对各类形态指标的建筑学意义进行空间设计手法的转译,为居住区的场地环境设计提供微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某村新建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区域供热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建筑实际供暖需求和室内热环境进行监测,通过四户典型建筑的运行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居民供暖室内温度和供暖需求差异较大。供暖费用与最低供暖热舒适需求博弈是造成该差异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在满足最低热舒适容忍度情况下,会主动对热风型末端进行调节,降低供暖热量需求,进而降低供暖费用,以降低供暖费用为目标的末端调节行为是造成室内热环境和系统实际供暖需求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见城镇与村落区域供热负荷计算差别较大,常规城镇区域供热负荷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农村建筑,论文结果可为北方农村区域供热系统设计与调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缪玉玲  丁勇  谢源源 《暖通空调》2020,50(1):70-77,49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冬季供暖特点,采用建筑环境动态负荷分析软件DeST-h对该地区典型城市重庆居住建筑在连续供暖和间歇供暖2种供暖模式下的冬季逐时热负荷进行了计算,分析了2种供暖模式下的负荷分布特性。连续供暖的热负荷总体水平较低,波动较小,且与室外空气温度呈负相关,而间歇供暖的热负荷波动较大,具体表现为开始阶段热负荷较大,而后迅速降低并稳定。据此进一步分析了该负荷特性对长江流域居住建筑的空气源热泵机组选型及运行调节的影响。分析得出:按照夏季供冷工况进行设备选型,机组名义工况下的制热量能满足连续供暖的最大热负荷需求和间歇供暖稳定阶段的热负荷需求;连续供暖条件下部分负荷率主要分布在25%~75%之间,机组的运行调节可采用定容量压缩机台数控制方式;间歇供暖条件下部分负荷率主要分布在50%~100%之间,建议采用变容量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畅  陈超  蔺洁  谢静超  倪禹  尹鹏  严乐 《暖通空调》2023,(5):153-157
本研究于2020年1月16日至10月30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及部分华中和华东地区典型城镇冬季集中供暖住宅热环境现状开展了调研与分析。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热用户建筑概况、供暖方式及收费方式、室内环境温度、家庭成员、人员衣着、房间温度偏低时的应对措施等。调研结果表明:东北、西北地区约60%以上的调研热用户房间供暖温度高于22℃,华北地区约40%以上的调研热用户房间供暖温度高于22℃,调研热用户多是春末初秋的衣着方式。进一步研究了冬季室内人员在可接受的“轻度冷暴露”温度条件下的人员衣着方式,以期为满足简约舒适热环境的绿色低碳供暖方式的提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分布范围广、气候差异大的特点及冬季供暖问题,从冬季室内热环境和居民需求等方面分析了供暖分区的必要性;并基于64个代表城市的典型气象年数据,对该地区内部气候特征差异性进行分析,确定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采暖度日数(HDD18)和1月份太阳总辐射为分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夏热冬冷地区划分为北部高供暖Ⅰ区、中部供暖过渡Ⅱ区、南部低供暖Ⅲ区,并分别针对各供暖分区提出各区适宜的供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一栋18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为例,应用DeST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在不同的热工分区下分析基于太阳得热的建筑布局对目标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建筑布局下,太阳得热成为影响建筑供暖年耗热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上海属于非集中供暖地区,当地居民所形成的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自由运行供暖模式是供暖能耗处于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对224户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供暖的住宅能耗进行了调查,同时分别选取使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和燃气壁挂炉+地板供暖模式的各10户居民进行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自由运行供暖模式的能耗很低,室内环境状况较差,但居民能够通过供暖设备的使用改善自身的热舒适;随着全空间供暖设备的增加,供暖能耗将显著上升,同时供暖模式的改变将逐渐改变该地区居民的适应性,带来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营造局部热环境可在较低能耗条件下有效改善人员热舒适性,也易于满足人员的个性化热环境需求。有关个体热舒适的研究较多,主要针对办公、睡眠等轻度体力活动环境,对从事体力活动的车间厂房内局部热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实验模拟冬季无集中供暖的企业车间内常见的温度及体力活动,研究加热足垫对人员热感觉、热舒适、皮肤温度以及工作效率等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局部加热足垫可显著提高人员的足部热感觉、整体热感觉及热舒适;足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呈显著相关性;当足部热感觉投票为1. 0左右时,整体热感觉处于热中性状态;随着整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提高,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火炕建筑室内热环境差,不同热工分区所需的供热量差别较大,因此,各地区适用的节能措施也不同。通过对各热工分区下的传统火炕建筑室内热负荷及室内热环境进行研究,提出了增加生物质燃料量及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节能策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地区已有的供暖方式,分析了不同热工分区下所适用的供暖方式以及相应的生物质燃料量,既保证了室内热舒适,也避免了不适宜供暖方式的能源浪费,为农户选择适宜的供暖方式及燃料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