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自20世纪初美术学院作为西方学制的组成部分引入中国后,近百年的学院艺术教育和实践的历史正在逐渐引起普遍关注。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上来说,巴黎美术学院、包豪斯作为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代表,对世界城市发展与建筑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学院派思想的大本营,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主义建筑理念将  相似文献   

2.
巴黎美术学院是世界美术教育的发源地,她跨越了300多年的兴衰历程。作为法国现存唯一一所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的美术学院,它的每一次变革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美术教育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同时,作为学院派思想的大本营,其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想、建筑理念,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提起法国的建筑教育,人们自然会想起举世闻名的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 Arts),它不仅是欧洲建筑教育机构的鼻祖,而且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对美国建筑界及美国建筑教育起着相当大的影响。我国老一辈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他们当中许多人先后在这个时期赴美学习建筑,回国后先后在南京、东北、杭州等地创办建筑系或任教。追溯渊源,我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是与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的影响一脉相承的。因此,回忆和了解一下法国过去及当今的建筑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这对我们的建筑教育不无启示。法国设专门的学校培养建筑师始于1671年,那是由库尔贝(J.B.Colber)创立的,当时称法国皇家建筑学院,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曾中断了该学校的教学。1795年后得到恢复,这时法国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法兰西学院,其中包括一个有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说,巴黎美术学院和包豪斯作为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代表对世界城市发展与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美术学院以人文思考与人文责任介入到城市建设中,以积极的探索显示出对艺术与设计学科的体系建构和城市理想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术学校及其建筑教育的探讨,首先需要厘清两者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了解布扎的教学体系及其发展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布扎对建筑教育的贡献和不足之处。作为一座有将近300年历史的艺术机构,美术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分离,也就是学院派教育体系取代了学徒制教育体系,之后其经历了从、皇家建筑学院,法兰西学院到美术学校的转变。虽然曾受制于宫廷和国会,但美术学校在其发展中保留着自由主义传统,其教学既有创新,亦有守旧。文章详细论述了美术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了布扎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并侧重其不足之处来评述布扎建筑教育,旨在为与作者同时代的美国建筑教育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建筑学院有近百年的历史,是苏俄历史上最悠久的建筑学院之一。该校历史最早可源于1794年的沙俄时代,学校曾座落在克林姆林宫中,最后于1865年搬迁到现在的新址——莫斯科市市中心罗斯德斯特温卡大街11号。该校前期曾沿袭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方式,注重古典建筑教育,将建筑艺术凌驾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上,藏匿于达官贵人宫殿中。 本世纪初俄罗斯受到西欧工业化的强大冲击,传统学院派的建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令该校的建筑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建筑艺术的服务对象也由少数人转向广大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台湾高等建筑教育的内容从以工程技术为导向,经过法国学院派的训练,演变成为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的课程,到今日强调可持续性与智慧生活为重点,并将文化遗产也纳于建筑教育之中的发展历程.该历程不仅是见之于成功大学,更是台湾建筑教育的共同现象,在这种脉络发展下,培育出数千位建筑师与相关从业人员,建筑教育的目标已从最早单纯的职业训练成为多元发展的整合教育.  相似文献   

8.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国家,从19世纪开始探索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至今,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建筑修复理论与体系。本研究以法国卡弗鲁瓦别墅的建筑遗产修复为例,分析法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原则和等级以及建筑修复过程中的经验与特点,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直接影响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与埃及、两和流域、印度并列为世界4个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明)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西方近代建筑的许多“先驱者”还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吸取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概念和手段,突破了欧洲学院派的束缚。例如中国建筑的构架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和艺术形式与西方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7,(2)
"建筑构图"理论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随着美院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该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其建构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标准延续至今。通过梳理"构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效仿西方模式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从"风格"主导到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相结合,展现了这一理论在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13.
交流表达     
最近在做的对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校(AA)校长Brett Steele的采访让我感触颇多。在Brett Steele看来.“交流表达”在当今的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将建筑学校的历史解释为“建筑学校的历史实际上是‘交流表达’的历史”。当对比19世纪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世界上第一个建筑学校)和20世纪的建筑学校如AA时.  相似文献   

14.
蔡志昶 《新建筑》2010,(4):71-74
中国近代高等建筑教育体系中"学院派"建筑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探讨了"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能够成为主导中国近代高等建筑教育的统一模式,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学院派"建筑教育自身的特点为其内因,当时社会历史的局限为其外因。  相似文献   

15.
朱晓明 《华中建筑》2005,23(5):175-17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强调建筑师全过程、职业化参与历史建筑维修的国家,它的建筑教育体系和注册建筑师制度具有必然的联系。从1999年开始英国又施行了注册保护建筑师的制度,乃皇家建筑师学会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专业细划,也逐步在影响建筑师的培养方式。该文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历史建筑保护教育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阎波  ;瓮少彬 《新建筑》2014,(3):118-121
1937年随着重庆陪都地位的确定,重庆大学迎来了建筑教育发展的契机,然而对于重庆大学建筑系1937—1952年这段历史的研究却较少。通过查档、检索、采访等途径,逐步厘清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启蒙背景与发展历程,进而分析各时期的教学模式发展:以土木教学为主向“学院派”教学的初步转变、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短期探索,以及最终“学院派”教学模式的确立,从而明晰重庆大学建筑系在1952年之前的早期建筑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7.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西班牙将建筑工程学教育正规化。此前,建筑师培训是由腓力五世(PhilpV)创立于18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美术学院承担的。该学院承袭了巴黎美术学院在全欧推广的独特艺术风格,并教授绘画、雕塑和建筑。然而,19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9.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20.
蔡志昶 《新建筑》2010,(6):64-67
回顾了中国近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渐进式"的传播历程,从教学的角度辨析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教学特征。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与中国"渐进的现代主义"相结合是以一种改良的姿态成为特殊的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学院派",其表现是"学院派"指导下的"渐进式现代主义"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导致中国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