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传辉  安铭  高征铠  戴建华 《钢铁》2006,41(5):6-10
济钢1 750 m3高炉采用串罐无料钟炉顶布料系统.建立了布料模型,并在高炉生产中不断验证,逐步消化和掌握了无料钟技术,摸索出一系列无料钟炉顶布料的相关规律;建立了布料矩阵调节的基本准则,以"稳"为前提,以"平台漏斗"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了布料矩阵技术优势,确保高炉稳定顺行.研究结果表明:焦平台一旦确定,靠微调矿石矩阵可以调整煤气流的合理分布,达到维持矿焦比合理分布的控制目标.通过布料矩阵的不断优化,使高炉的顺行状况改善,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到2.35 t/(m3·d).  相似文献   

2.
<正>通过加强精料水平、采取上下部调节、优化炉型管理、强化炉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柳钢2号2 650 m3高炉保持长期炉况稳定顺行,铁产量从2018-03日平均产量6 171 t提高到2018-11的7 201 t以上。本文总结在保证高炉稳定顺行、高效、优质、低耗、长寿、环保的前提下,提高2号高炉铁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6,(2)
安钢高炉以生产预算为主导,优化配矿配煤为主线,保证"市场研判-价效评定-科学采购-实验指导-生产稳定-降低成本"流程的畅通,重点采取了稳焦调矿、配加经济矿冶炼、优化原燃料结构、保障高炉生产稳定顺行、加强铁前系统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安钢高炉生铁成本。经过1年多的生产实践,安钢高炉生铁成本在国内行业中排名得到提升,其中2014年10月,实现了生铁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325元/t,2015年4月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梁南山 《炼铁》2018,(6):29-32
对近年来涟钢炼铁技术的进步作了总结。涟钢高炉从炉况的频繁波动逐步实现了长周期稳定顺行,关键在于认识到高炉稳定顺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认为高炉稳定顺行的基础更多地来自于"全流程的系统协同"。今后应继续以高炉稳定顺行为中心,系统协同,进一步抓好焦炭和烧结矿质量的稳定,同时强化高炉的标准化作业,减少因操作造成的炉况波动。  相似文献   

5.
针对3 200 m~3高炉工艺技术路线复杂、生产调度及辅助保障系统协调差等限制环节,通过建立新型生产调度信息沟通制度、炉料结构调整优先保障制度、生产稳定顺行保障协调机制,细化高炉能源介质日常管理,加强高炉槽下物料匹配系统管理等,对生产组织与管理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实施精料技术、热风炉富氧烧炉等对高炉操作与技术管理进行改进,保证了3 200 m~3高炉较高的综合运行水平,供产销系统平衡,炉料结构稳定,铁水运输顺畅,富氧率达到3.33%,煤比150 kg/t,风温1 228℃。  相似文献   

6.
朱仁良 《炼铁》2016,(4):1-7
系统总结了宝钢高炉科学管理、稳定生产实践的理念及实绩。认为:高炉稳定是最大的降本、节能减排;按照"全厂以高炉为中心,高炉以稳定炉况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指标先进的实绩;原燃料管理是高炉管理的基础;操作炉型维护是高炉日常操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不同操作技术路线都可以实现高炉长期稳定生产,但宝钢高炉实践表明,"平台+漏斗"模式布料更有利于实现低碳生产,保持稳定的中心气流和炉缸下部死料柱的透气、透液性。  相似文献   

7.
1992年唐钢一炼铁厂首次突破年产生铁40万t大关,生产合格生铁40.06万t,超过设计能力50%。高炉平均利用系数达到2.796,比去年高出0.047t/(m~3·d),再次刷新了由该厂保持的同类型高炉的全国纪录。一炼铁厂现有4座高炉,设计能力为年产生铁26.5万t。该厂依靠技术进步,使生产水平年年上台阶。到1991年,生铁产量已达到38万t,高炉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8.
汉钢公司2#高炉通过改善原燃料质量,加强筛分管理,优化炉料结构,强化外围组织,确保了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各项技术指标不断提升,高炉燃料比由560 kg/t降低至540 kg/t,实现了高炉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安波  岳强  姚应林 《中国冶金》2014,24(5):35-39
新冶钢“实施低成本”战略以来,铁前系统紧紧围绕公司生产要求,在外部条件劣化的背景下,始终围绕高炉的稳定顺行为基本方针,不断优化原、烧系统配矿方案;高炉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不断优化炉料和燃料结构,提高烧结矿、块矿和焦丁比例,不断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提高煤比和富氧率,实现了高炉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较高的煤气利用率,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烧结固体燃耗、高炉燃料比等技术经济指标及工序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基本达到了经济炼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炼铁》2016,(3)
对首钢京唐高炉投产以来的炼铁技术进步进行了总结。以"稳定边缘,打开中心;稳定中心,照顾边缘"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来优化煤气分布,实行大矿批、短风口、氧煤枪、高镁含钛球团、自然镁和低硅烧结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创新,不断促进高炉炼铁技术进步,保证了2座5500m~3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2015年,2座5500m~3高炉各项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利用系数达2.243,焦比达300kg/t,煤比达174kg/t,燃料比达498kg/t。  相似文献   

11.
《炼铁》2018,(4)
对梅钢5号高炉稳定顺行的操作制度进行了阐述。5号高炉开炉后,面临着高富氧条件下炉顶温度过低、大量使用外购焦等不稳定因素,高炉操作人员通过采取合理的上部制度、送风制度、热制度、造渣制度和出铁制度,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经济技术指标不断优化,利用系数达到2.3,煤比达到150kg/t,燃料比达到491kg/t。认为高炉操作人员需要不断摸索创新,找出适应本高炉的操作制度,才能保证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炉风机配置的具体情况 ,为充分发挥大风机生产优势 ,建立了适宜的送风制度及装料制度 ,对利旧风机采取了自动防喘振控制、高压水阻软启动的措施 ,风机仪表采用集散控制 ,并优化上料系统 ,提高了高炉上料能力。一系列优化方案保证了高炉稳定、安全、顺行 ,1号、2号高炉利用系数分别由 3 .3 64、3 .43 2t/m3.d提高到 3 .917和 3 .767t/m3.d。  相似文献   

13.
型钢3号3 200 m~3高炉配套原料系统投产一年多以来,遇到很多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通过设备改造、工艺方法改进、生产组织优化,确保生产均衡、稳定、高效、顺行。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高炉生产关键控制点,分析炉料性价比,创建低成本炉料优化模型,为推行经济冶炼技术做好基础工作;为高炉提升产能创造条件,以风为纲、提高氧量、扩大矿批、提高高炉利用系数,在炉况稳定的基础上优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使炉况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顺行,实现了高炉的高产低耗。  相似文献   

15.
林安川 《钢铁研究》2013,41(1):44-48
红钢1 350m3高炉近年在资源条件整体恶化、渣量大幅增加情况下,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控制高炉适宜的冶炼强度和煤比水平,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强化生产管理,在高炉综合入炉品位降至51.5%情况下,实现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利用系数稳定在2.450t/(m3.d),燃料比控制在570kg/t。  相似文献   

16.
对红钢3号1350m3高炉在入炉品位低于49.0%的中钛渣冶炼生产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提升炼铁生产综合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进步,在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炉体炉型维护管理、生产组织效率基础上优化高炉操作制度,在渣比超过630kg/t条件下实现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利用系数保持2.350m3/(t·d)以上,同时也实现了本地资源应用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曹海 《河北冶金》2014,(1):35-37,45
马钢2#(2500m3)高炉在保持稳定顺行的基础上,为了降低炼铁成本,生产中实施降低焦比提高煤比攻关。通过分析原燃料质量对高炉生产的影响、摸索高炉操作炉型的变化和长期生产实践表明:抓好精料工作是搞好高炉顺行,降低焦比提高煤比的有效途径;上下部调剂相结合,优化炉内操作高炉顺行为基础;提高风温和富氧喷煤相结合是提高煤比的保障。2012年10月份起高炉煤比达到并稳定在160kg/t,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马钢2#(2 500 m3)高炉在保持稳定顺行的基础上,为了降低炼铁成本,生产中实施降低焦比提高煤比攻关。通过分析原燃料质量对高炉生产的影响、摸索高炉操作炉型的变化和长期生产实践表明:抓好精料工作是搞好高炉顺行,降低焦比提高煤比的有效途径;上下部调剂相结合,优化炉内操作高炉顺行为基础;提高风温和富氧喷煤相结合是提高煤比的保障。2012年10月份起高炉煤比达到并稳定在160 kg/t,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柳钢2号2000m3高炉以高煤比、低焦比为操作核心,通过调整送风制度、装料制度及煤种,提高风温、富氧率等措施来优化高炉操作炉型,使喷煤比从130kg/t逐渐提高到180kg/t,并保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20.
邯钢4#高炉在原料不太好的情况下,在确保炉况稳定顺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操作参数并实施低硅冶炼,高炉利用系数最高达到2.787t/(m*d),实现了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