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地为主”的项目式整治模式对国土空间格局整体优化作用不足。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期,要求实现跨区域统筹、多途径实施、多措施保障,亟须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驱动乡村生态优化、经济发展与功能提升。基于此,文章剖析了现有国土空间整治相关规划的特征与问题,构建耦合三层尺度、“三生”空间与“三规”技术的乡村国土空间精细化整治规划框架,建立“规划—设计—工程”有效衔接的规划策略与路径,面向实施提出完善组织协调、制度管理、资金运营等保障措施,以期为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试点不少于300个,各省(区、市)试点原则上不超过20个。  相似文献   

4.
在首都发展进入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发展方式深度转变、城乡一体持续融合新阶段,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实践。村庄地区作为北京市复杂的城乡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国土空间。本文以北京市村庄规划为例,立足首都"大城市大京郊"的城乡地域空间差异,重新认知土地综合整治的本质和功能,探索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发展方向。认为应在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实施的框架下,聚焦土地综合整治更广阔的外延内涵。重点从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位统筹、强调刚性传导和底线管控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以全要素统筹推进村庄"三生空间"优化提升四个方面,提出适应首都村庄地区现实发展情况、并适应新发展阶段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通知》要求,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展全域整治对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落实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扶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的内涵及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背景,剖析了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与优势,并尝试提出了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相关战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  相似文献   

8.
付朝华  曾亮  严钦强  于祥 《规划师》2022,(S1):88-93
在新的发展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迈入新阶段,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和抓手。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具有地质灾害治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等需求,其村庄规划更应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思维融入规划编制中。文章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关系,提出需要以“全域统筹、全域管控、全域耦合”为思路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并结合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坪上村的实践经验,提出村庄规划应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完成土地潜力评价、建设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以期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治理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多重背景,上海市开展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对乡村地区规划、项目、资金及政策的精细化管理开展实践探索。梳理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与土地整治的区别及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上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内容、工作路径及可推广的适用条件,剖析当前面临的难点在于项目和资金统筹力度有限、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机制不顺畅。为完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出需在管理层面加强区级统筹协调、在技术层面加强沟通对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主要以城乡要素的畅通流动来促进乡村振兴。文章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和乡村振兴的3个等值化困境,提出需通过国土空间整治的跨镇村资源整合、全要素价值流通、多主体资金整合,以城乡多维度等值化重构,实现乡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资源等值化、资产等值化、资本等值化。同时,选取全国首个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广州市从化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剖析了其以城乡等值化策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包括通过差异化整治实现空间重配、通过正向激励政策促进价值重构、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资本重组,以期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浙江省杭州市从城乡融合、区域统筹的视角出发,编制面向区域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郊野单元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实现了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全覆盖,在规划类型上具有多类型、多层级特征,存量规划、实施性规划特色显著。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村庄规划体系,在规划内容方面更是体现了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尤其是促进了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审程序深入对接,推动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城乡空间全域管控,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的成功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以生态功能为主导 的魅力地区的战略价值也不断提升。国家层面,魅力景观区作 为整体品牌,能够融合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国家公园的自然 本底以及特色小镇的新经济产业,有利于在城市群以外的国土 空间寻求保护与开发格局的再平衡;城市层面,城市魅力圈凭 借良好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与商务圈(创新圈)功能交叠并着 重引领新生产生活方式。在对魅力地区的价值再认识、发展路 径与制度保障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家魅力景观区和城市魅力 圈2类魅力地区的战略价值与规划引导,并以杭州为例展示城 市魅力圈的发展路径,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不同层级魅力 空间的营造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3.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阶段下,探索如何科学推进沿海小城镇建设,本文以四都镇为例,梳理分析该地区资源条件,构建产业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规划"特色农业之园、海洋产业之窗、休闲文化之镇、生态宜居之所",引导四都建设"田园、生态型"城镇。  相似文献   

16.
农村道路生态化研究对统筹推进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维育区域生态格局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中国黄土台塬区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景观割裂、环境侵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基于国内外道路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梳理农村道路环境及景观研究进展,厘清其景观生态化内涵机理,从道路主体、沿线设施、路域环境、养护管理等多维度构建黄土台塬区农村道路景观生态化改造模式。以宝鸡市金台区北坡生态整治项目作为实证案例,总结梳理美丽农村路绿色化营建方法举措,通过生态修复、景观重构、文化塑造和工程建设等手段推进黄土台塬区农村路域景观生态的修复与重塑,为营建美丽绿色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尤其是宅基地,保障乡村振兴的用地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环节。欠发达地区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文章选择重庆这一欠发达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的宅基地改革模式,提出了针对现有乡村建设用地进行改革的可能方式,探索解决中国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村土地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Urbane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 the priority task of China due to the wid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caused by the most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history. In the province-city-town-villag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China, town, as the smallest urban form, i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a rural area and becomes the key to many development problems. An improved township enhances living standards and creates numerous jobs in rural areas, and it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urbanerural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typical rural forms in Nantong and demonstrates the objective fact that rural form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hab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Then,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the clos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orm and town developmen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rural form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ow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countrysi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protecting the rural landscape tex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evelopment mode conforming to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 the priority task of China due to the wid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caused by the most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his-tory.In the province-city-town-villag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China,town,as the smallest urban form,is the social,economic,and cultural center of a rural area and becomes the key to many development problems.An improved township enhances living standards and creates numerous jobs in rural areas,and it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urban-rural sustainable integr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typical rural forms in Nantong and demonstrates the objective fact that rural form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residents'living habits,his-torical context,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Then,this study aims to find the clos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orm and town developmen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rural forms,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ow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countrysid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and protecting the rural landscape tex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evelopment mode conforming to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复兴的策略与途径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乡愁"进行溯源,提出当下中国乡村复兴建设中的三个关注重点——"谁来做、为谁做、怎么做",从乡村复兴的主体性、不同人的需求以及乡村复兴策略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