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猕猴桃籽油的微胶囊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β-环糊精为壁材,用包络法对猕猴桃籽油进行微胶囊化.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微胶囊化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微胶囊化产物的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β-环糊精用量为3.0 g,猕猴桃籽油0.5 mL,包络反应120min时,产物收率为70.79%,微胶囊化产物对氧化剂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萃取与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茂君  刘飞 《食品科学》2007,28(7):162-165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150min;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之比为2:1,芯材与壁材比率为1:3,料液浓度为25%(W/V);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籽油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超临界CO2萃取猕猴桃籽油并对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中对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芯材与壁材配比>壁材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料液浓度;正交试验所得微胶囊最佳配比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质量比为2∶1,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1∶3,料液质量分数为25%;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70%,微胶囊化处理后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配比和工艺制成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外形颗粒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4.
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壁油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油比4∶1、包埋时间90 min、包埋温度30℃,在此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74. 52%,产率为79. 33%;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呈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无结块现象,流动性良好,经微胶囊化处理的猕猴桃籽油过氧化值上升幅度缓慢,贮藏稳定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醇溶蛋白与β-环糊精为复合壁材,采用分子包埋法对酸浆籽油进行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探讨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比1∶18(g/mL)、包埋温度60℃、包埋时间90 min;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70℃、进料量10 mL/min,酸浆籽油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8.1%。  相似文献   

6.
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玉米肽为壁材,吐温-20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配比1∶2(质量比),固形物浓度(质量分数) 15%,喷雾干燥温度160℃,高速乳化剪切转速6 00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4. 06%。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理化性质、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稳定性研究,表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纳豆激酶在胃中失活,提高其在小肠内的吸收能力,本研究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壁材,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探究双重乳液蒸发法制备纳豆激酶微胶囊的最适条件,接着采用上述条件分别以PEG-PLGA和叶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FA-PEG-PLGA)为壁材制备纳豆激酶微胶囊,最后对两种微胶囊体外缓释效果、细胞毒性及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EG-PLGA纳豆激酶微胶囊最适制备条件为壁材浓度5 mg/mL、聚乙烯醇(PVA)浓度1%、二级均质转速17500 r/min、二级均质时间7.5 min;PEG-PLGA和FA-PEG-PLGA纳豆激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1.33和255.75 nm,包封率分别为61.54%±2.36%和58.76%±2.54%,ζ电位分别为(-20.17±1.42)和(-24.73±2.36) mV。体外模拟缓释结果表明,经胃环境(pH2.0)2 h后,两种微胶囊中超60%纳豆激酶被保留,经肠环境(pH7.0)22 h缓释效果良好。两种微胶囊对Caco-2细胞均无明显毒性且细胞吸收良好,顶侧表观渗透系数分别高达2.367×10-6和3.497×10-6 cm/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同样表明两种微胶囊在Caco-2细胞中均有很好的吸收效果,且FA-PEG-PLGA微胶囊比PEG-PLGA微胶囊吸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青金桔籽油微胶囊,选择最佳复合材料及复配包埋条件,对微胶囊的粒度、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外形、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验证其包埋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酪蛋白酸钠:D-乳糖复合=1:1为最佳复合壁材,最佳复配包埋条件为芯壁比为1:2、壁材浓度为17%、壁材比为1:1,此时包埋率达80.31%;影响包埋效果的主次顺序为:芯壁比>壁材浓度>壁材比。所得青金桔籽油微胶囊水分3.38%、平均粒径269.67 nm、分散系数(PDI)0.308、休止角36.38°、堆密度0.23 g/mL、溶解度93.86 g/100 g,说明微胶囊为纳米级胶囊,颗粒均匀、流动性良好,具有较好溶解性;扫描电镜显示:青金桔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块状结构,表面致密,但有微小凸起和空洞;红外光谱检测证明微胶囊包裹良好;热重分析结果显示,低于20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以酪蛋白酸钠与D-乳糖复合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可以制备具有良好性质的纳米级青金桔籽油粉末油脂。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的鲜味米渣深度水解蛋白粉(20%)和鱼肉水解蛋白粉(13.8%)为壁材,罂粟籽油为芯材,制备了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产品感官指标优良,包埋率达到99.2%,罂粟籽油微胶囊鲜味粉芯材过氧化值为4.53meq/kg,酸价0.50mgKOH/g,符合食用油的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保留青金桔籽油中营养活性成分及特殊风味物质,并方便应用于食品中,对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青金桔籽油微胶囊进行了研究。在筛选出的包埋效果及乳液稳定性均佳的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为复合壁材基础上,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青金桔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水溶液质量浓度19.23 g/mL、芯壁比1∶2.5、单甘酯与蔗糖酯按质量比3∶7组成的乳化剂总添加量占乳液质量的1.0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4.33%;制备的青金桔籽油微胶囊为均匀的球形纳米颗粒,表面光滑且结构紧密,包埋效果好,水分含量为2.47%,平均粒径为238.56 nm,分散系数为0.26,休止角为32.81°,堆积密度为0.33 g/mL。综上,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可制备包埋效果和性质良好的青金桔籽油微胶囊。  相似文献   

11.
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油茶籽油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功能.通过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不同种自由基清除的活性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加入多酚样品的质量浓度在0.53~7.29 μg/mL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65.21%以上;不同极性的多酚类物质清除效果不同,极性大的多酚类物质其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为开发功能性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冰仪  黎紫滢  王梅  邹志辉 《食品科学》2011,32(10):208-211
建立基于丁基罗丹明B-盐酸体系测定小麦粉中痕量溴酸钾的褪色分光光度法。考察酸度、丁基罗丹明浓度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558nm,0.3mol/L盐酸反应介质,1.0mL 1×10-4mol/L丁基罗丹明B,80℃水浴条件下加热5min。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溴酸钾在0~0.3μg/mL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A=1.607C+0.0057(r=0.9996),检出限为0.08μg/g,摩尔吸光系数为1.6×106L/(mol ·cm),将该法用于小麦粉中痕量溴酸钾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2%~10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三七红曲复方制剂的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组合的方式评价三七红曲复方制剂的遗传毒性.结果 Ames试验中,在8~5000μg/皿剂量范围内,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的回复突变菌落数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无统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葡萄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葡萄籽油为芯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为壁材,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并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重量比为3∶1,乳化剂浓度为10%,芯壁比为1∶2,温度为45℃,均质速度为12000r/min,乳化时间为12 min时制备得到稳定的葡萄籽油乳液,在进风温度18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5mL/min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葡萄籽油微胶囊,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效率达到72.56%,60℃条件下贮藏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贮存性能和抗氧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黔产薏苡仁油成分并研究不同浓度黔产薏苡仁油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无水乙醇超声辅助法提取黔产薏苡仁油,并对其进行脂肪酸残基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以雌二醇(10-8 mol/L)作为阳性对照,采用原代分离新西兰乳兔骨髓细胞,并用1α,25-(OH)2Vit D3 诱导获得破骨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细胞数、TRAP酶活及骨陷窝面积,分析黔产薏苡仁油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GC-MS分析黔产薏苡仁油的脂肪酸残基主要为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烷酸(硬脂酸)、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二十二烷酸(山嵛酸)、角鲨烯和γ-谷甾醇;进一步实验表明,黔产薏苡仁油各浓度组(0.98、1.95、3.91、7.81、15.63、31.25 μg/mL)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浓度组31.25 μg/mL对破骨细胞的活性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p<0.05),且呈现出较为良好的浓度依赖性。结论:黔产薏苡仁油对破骨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V stabilizer Tinuvin 234 (2-(2H-benzotriazol-2-yl)-4,6-bis (1-methyl-1-phenylethyl)phenol) into food simulants has been measured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using HPLC with UV detection. Ethanol/water, isooctane and a fractionated coconut oil simulant (Miglyol®) were used as food simulating solvents.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 at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of 40-70°C. Diffusion coefficients were determined to be in the range of 1 × 10-14 cm2 s-1 to 1 × 10-18 cm2 s-1. At 40°C, the amount of migration into 95% ethanol after 10 days was 2 μg dm-2. Isooctane is determined to be a good fatty food simulant that provides similar results for PET to those of fatty food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韭籽粕提取物对韭菜籽油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溶解性和流动性实验、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探究韭籽粕提取物对韭菜籽油微胶囊微观结构、包埋率、储存稳定性、溶解性及流动性等的影响;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探究韭菜籽油在消化道中的释放情况.结果 添加韭籽粕提取物的微胶囊颗粒形状规则,表面...  相似文献   

19.
在盐酸介质中,依据溴酸根离子氧化甲酚红褪色的原理提出了测定小麦粉及小麦粉品质改良剂中溴酸根离子的新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如酸度、甲酚红的用浓度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化的试验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518 nm0,.6 mol/L盐酸1,.0 mL 1×10-4 mol/L甲酚红,85℃水浴条件下加热5 min。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溴酸钾含量在3.0~10.0μg/mL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A=0.049 8C-0.151 4(C:μg/10 mL,相关系数0.999 6),检出限为0.02μg/g(取样量5 g),摩尔吸光系数为ε=1.1×105 L.mol-1.cm-1,将该法用于小麦粉中痕量溴酸钾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3%~108%,相对标准偏差RSD<5%,能够满足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