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电解金属锰生产多采用Pb-Sn-Ag-Sb四元合金阳极。由于阳极使用了价格昂贵的银和锡,使初始投资和成本增高。本文研究人员通过对各种Pb阳极的优选和实验室试验,证明电解锌工业成功应用的Pb-Ag Ca变质合金阳极(PAC阳极)可以用于电解金属锰的生产。由于PAC阳极不用锡,含银量减至最小,降低电解锰的投资和成本,节约了锡、银等金属,又适应电解金属锰的工艺条件,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对自主研发的特大型低银(含银0.2%)铅钙合金锌电解阳极(基地阳极)和某锌电解厂铅银(含银0.8%)铸造阳极进行锌电解对比试验,分别比较了锌电解阳极的重量损耗、电流效率、直流电单耗及析出锌质量。结果表明,不同阳极析出锌质量相当,基地阳极损耗低于铸造阳极,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基地阳极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铅银阳极。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企业效益型生产要求,研究了不同阳极板银含量对电解过程电效、槽电压及析出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板含银从0.8%降低至0.65%时,可满足生产企业效益生产要求,年节约成本七百多万元。在锌电解精炼过程中,使用的阳极板有二元板、三元板、四元板和六元板,其主要成分为铅和银。株洲冶炼集团公司锌电解厂年产析出锌40万吨,现有槽内小板阳极约80000片,年消耗量50000片以上,全部为铅银二元合金铸造阳极板。该阳极板含银量高,目前含银0.8%,随着国际银价的不断攀升,其资  相似文献   

4.
曲涛  洪艳  沈化森  胡永海 《稀有金属》2007,31(6):802-806
采用150 A·m-2的高电流密度,电解周期为10 d. 在此电流密度下如采用常规电解会造成电流效率降低和电解产品中γ-MnO2含量降低,阳极如果采用纯钛板, 还会造成阳极的严重钝化.故本实验阳极采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生产的钛基钛锰涂层阳极, 阴极采用紫铜板,主要通过改变悬浮颗粒加入量来研究悬浮颗粒的加入对于电解工艺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无悬浮体或悬浮体含量较低的电解体系,电解效率较低,当悬浮颗粒含量达到或超过0.075 g·L-1时, 电解效率在98%以上.X射线衍射表明 随着悬浮颗粒加入量的增大, 电解产品中γ-MnO2含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
针对Cu-Zn-Sn-P四元合金网废料,在分析其成分组成、物相结构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电化学溶解的方式进行主金属分离;在测定其阳极电解电位的基础上,对电解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对该四元合金采用电化学溶解、电解沉积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取出不同组分,并为下一步生产锌、锡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苏毅 《云南冶金》1997,26(4):33-35
研究了湿法炼锌工艺中电解时用SO2的阳极氧化代替传统炼锌工艺中的阳极反应,以降低电解的槽电压并达到节能目的。同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槽电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Cu-Zn-Sn-P四元合金网废料,在分析其成分组成、物相结构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电化学溶解的方式进行主金属分离;在测定其阳极电解电位的基础上,对电解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对该四元合金采用电化学溶解、电解沉积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取出不同组分,并为下一步生产锌、锡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锌电解中阳极电积MnO2 进行了研究 ,系统测试了各种条件下阳极电积MnO2 的电流效率。试验证实 ,电流密度、Mn2 + 浓度和阳极形状对电积MnO2 电效影响较大。在常规锌电解中 ,控制Mn2 + 浓度为 3g/l左右 ,测得在菱形阳极板上电积MnO2 电效为 1%~ 3% ,旧方格板上电积MnO2 电效约为 0 5 %  相似文献   

9.
低银铅钙合金阳极在锌电解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变质处理的Pb-Ag(0.2%)-Ca(0.1%)合金阳极(以下简称PAC阳极)经半工业试验及一年多的工业实践证明,与锌电解工业长期采用的Pb-Ag(1%)二元合金阳极相比,节银80%;初投资节约按每千吨锌计约5万余元;腐蚀量小(2.018 kg/t锌);生产成本降低;寿命延长;电锌一级品率提高,同时电流效率高,操作容易,是一种受工厂欢迎、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新型铅合金阳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电解锌厂浸出搅拌效率低、渣含锌高、锌粉消耗高、电耗高等几个问题,介绍了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造措施。改造后,吨锌蒸汽消耗降低0.57t,吨锌锌粉消耗降低7.93kg,吨锌电耗降低257kW.h,浸出渣含锌降低了4.56%,年创效2950.4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