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立油田低渗透油层裂缝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薛永超 《断块油气田》2010,17(4):462-465
低渗透油藏在油田开发中日益重要,做为低渗透油藏显著特征的裂缝,控制着油藏流体渗流系统,制约着油藏开发效果.如何利用常规资料进行裂缝识别和建立裂缝三维模型是当前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从相似露头区和钻井岩心2个方面对裂缝分布原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建立裂缝特征知识库;然后从理论角度分析利用双侧向测井识别裂缝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研究,采用岩心标定测井法,深入分析总结了利用双侧向测井进行单井裂缝识别的特征,并利用分形克利金理论对井间裂缝进行了预测,最后利用分形随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裂缝三维模型。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建立的裂缝模型与油田开发实践比较吻合,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储层裂缝识别及预测的常用方法有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技术,主要应用于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对特低渗透砂质砾岩储层裂缝研究较少,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手段。以准噶尔盆地红153井区特低渗透砂质砾岩储层为例,建立了一套集地质、地震、测井等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砂质砾岩油藏裂缝定量表征方法。首先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裂缝成因、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裂缝特征宏观描述,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成像测井及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特低渗透砂质砾岩油藏测井裂缝识别模式和解释模型,进行单井裂缝识别和预测;然后通过提取地震叠前各向异性,并结合地震资料、井资料及该区的沉积特征,开展裂缝密度、裂缝方位等规律预测;最后通过岩心、成像测井以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对裂缝的识别和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应用结果表明,红153井区裂缝识别准确率达71.3%,地震叠前裂缝预测结果和实际生产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利用某种单一技术难以准确定量地刻画出裂缝孔隙度空间分布情况.利用地震属性、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和ANFIS(自适应性模糊神经网络)综合预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隙度.用成像测井资料准确识别裂缝孔隙发育位置.并计算出裂缝孔隙度的大小,用自适应性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井孔裂缝孔隙度和井旁地震属性数据体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结合全区地震属性数据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定量评价.利用该项技术预测塔中某工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隙度分布,预测结果与钻遇优质储层的井点吻合,说明该方法在该区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综合地震数据、地下的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进行三维的空间雕刻和描述。利用地震数据,提取地震几何属性,成像和描述了与岩溶储层相关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岩溶河道、溶洞、平面的圆形或椭圆形断裂特征和裂缝通道等。地震相分析可以用于确定主要岩溶特征,如溶洞和裂缝通道的空间分布及其地震几何属性的门限值;构建构造网格模型并使其与地震数据有同样的分辨率,可以有助于准确地模拟岩溶储层的地质特征;对主要岩溶地质特征(溶洞和裂缝通道)的空间连通性进行分析,可以建立缝洞连通体的空间结构模型;通过测井相分析以及通过井的地质资料、成像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其标定,可以建立井的储层类型地质模型;通过地震的约束及测井信息,利用建模技术可以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如储层类型和孔隙度分布的地质模型;与缝洞连通体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可以得到缝洞连通体的储层地质模型。该研究介绍了定量地震描述方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对岩溶储层缝洞系统的定量地震描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缝洞储层的地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地质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地震数据、地下的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进行三维的空间雕刻和描述。利用地震数据,提取地震几何属性,成像和描述了与岩溶储层相关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岩溶河道、溶洞、平面的圆形或椭圆形断裂特征和裂缝通道等。地震相分析可以用于确定主要岩溶特征,如溶洞和裂缝通道的空间分布及其地震几何属性的门限值;构建构造网格模型并使其与地震数据有同样的分辨率,可以有助于准确地模拟岩溶储层的地质特征;对主要岩溶地质特征(溶洞和裂缝通道)的空间连通性进行分析,可以建立缝洞连通体的空间结构模型;通过测井相分析以及通过井的地质资料、成像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其标定,可以建立井的储层类型地质模型;通过地震的约束及测井信息,利用建模技术可以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如储层类型和孔隙度分布的地质模型;与缝洞连通体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可以得到缝洞连通体的储层地质模型。该研究介绍了定量地震描述方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对岩溶储层缝洞系统的定量地震描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缝洞储层的地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地质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建模是目前最先进的裂缝建模技术,FracMan是在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裂缝建模软件。通过对FracMan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分析,指出了FracMan在裂缝建模中较传统双孔连续统一体方法存在巨大优势及特色。此外通过简单示例,对单井裂缝方位、裂缝密度参数分析,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基础数据,建立了示例工区裂缝模型,最后在肯定了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后,指出了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牛心坨潜山构造裂缝型变质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际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表征储层裂缝的八个定量表征参数;然后利用单井测井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给出了单井裂缝方位及纵向上裂缝分布规律;最后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储层裂缝形成期(沙四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构造裂缝的三维定量预测,给出了裂缝的方位.以及裂缝密度的三维分布状况,为该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也为类似油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有效识别钻井剖面上的天然裂缝是进行裂缝研究及其评价的基础.以往基于常规测井的裂缝识别一般因使用测井系列单一、处理方法有限而造成裂缝识别精度过低不能被有效推广使用.因此,首先结合取心井上裂缝的描述,对照相应的常规测井响应进行了特征分析和提取;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深浅双侧向解释了裂缝孔隙度及张开度,建立了裂缝识别的判别方程及采用R/S分析对井剖面上裂缝进行了识别;最后综合裂缝的测井解释参数与各方法的识别情况,对照岩心上的裂缝特征建立了一套定量的裂缝综合识别标准.采用该标准对单井裂缝的识别结果与岩心上所见裂缝有很高的吻合性,并被很好地应用到了研究区延长组与延安组地层的裂缝研究及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通常包括裂缝强度建模、离散裂缝网络建模和裂缝属性建模3个主要步骤,在这3个步骤中面临着如何将裂缝信息和成果归一化以及如何三维量化描述裂缝开度和渗透率属性参数等诸多难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或常规测井裂缝解释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点,以动态分析及地震检测等资料为约束条件,选用合适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裂缝强度模型;其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监测等研究成果,建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最后,运用岩心裂缝分析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初步的裂缝属性模型,并根据试井分析等方法获得的裂缝渗透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裂缝属性模型.运用上述方法结合国际主流的裂缝研究与建模软件,可定量描述裂缝的三维分布,为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裂缝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神经网络(ANN)技术结合模糊逻辑的方法进行井筒周围的裂缝密度分布状况的研究,在裂缝识别过程中以测井资料(中子孔隙度、体积密度、声波时差、深浅侧向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的综合组合作为ANN网络的输入参数,利用成像测井解释和岩心描述的裂缝密度作为输出参数,应用BP运算法则和作用函数构成训练模型.该方法除了可以进行单井裂缝的识别外,也可对一组井眼数据进行预测,由此可以得到某一研究区内裂缝带的纵向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连续油管井温测井资料对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进行定量解释。建立了全三维水平井压裂模拟模型和温度场计算模型,提出了应用连续油管测井温技术结合三维裂缝模拟技术解释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的方法,并通过现场数据验证方法可行。定量解释结果对提高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认识,指导水平井压裂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水平气井体积压裂效果和后期产能建设,对天然裂缝的正确描述意义重大。以苏X气田为例,利用深浅双侧向电阻率幅度差数据及其他常规测井资料,运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方法对目的层段裂缝发育程度进行了定量识别,定量分析了分形维数与裂缝密度的关系,并探讨了裂缝分形维数与气井初期产能的关系。经钻井岩心、动态等验证,吻合效果良好,表明在苏里格气田,应用R/S分析方法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进行定量描述行之有效,分形维数值越大,天然裂缝越发育,气井压裂效果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13.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地震反射信号弱,而常规蚂蚁追踪技术对薄层进行裂缝识别能力较弱。为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干扰,提高蚂蚁追踪技术对裂缝的识别精度,利用分频蚂蚁追踪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检测进行研究。该技术借助谱分解对地震数据分频处理,提取单频蚂蚁体分析融合解释,完成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描述。利用分频蚂蚁追踪技术对四川盆地BL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进行裂缝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能够有效描述裂缝构造,较之常规蚂蚁追踪技术,对裂缝的识别分辨率有所提高,反映的裂缝信息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4.
杨帆 《石化技术》2022,(1):149-151
鄂尔多斯盆地DS气田J58井区下石盒子组气藏为典型致密岩性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多为纵向多期叠置且横向变化快,制约了高质量水平井的部署。综合运用地质认识、测井数据、物探层位数据及地层对比,建立J58井区三维构造模型;以地震振幅平面属性为软约束和单井数据为硬约束条件,建立工区下石盒子组三维岩相模型,为井位部署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长岭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岩相建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岩石薄片分析、岩心观察描述,运用成像测井分析技术、基于BP神经网络和判别分析方法的常规测井分析技术对火山岩单井岩性进行识别。运用三维地震分析技术追踪出长深1火山体、长深103火山体和长深1-1火山体,并建立了火山岩速度反演模型,分析各种岩性速度特征。以序贯指示模拟方法与协同克立金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火山岩储层三维岩相模型,为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滴南地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基质物性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下步的油气勘探开发。为此,通过成像测井、声波远探、单井裂缝识别和地震多属性融合等技术综合表征并对裂缝分布进行预测,利用深度学习法建立裂缝解释模型及裂缝密度预测模型,在各组裂缝密度体约束下,采用非条件模拟技术计算各组裂缝的DFN三维网络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近南北走向、高角度的未充填缝,乌二段比乌一段裂缝更发育;滴南地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岩裂缝共发育的4种模式,有效识别了单井裂缝的发育特征;通过输入地震几何属性,研究区平面上北东向走滑断裂派生出的近南北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近北东向和近北西西向,低角度裂缝分布最少。借助测井解释成果、试油和生产指数等动态资料对裂缝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近南北向的裂缝发育带控制了砂砾岩储层的富集高产,同时依据裂缝型油层的发育厚度预测出了下步勘探部署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建立相控的储集层基质属性模型;第二步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分析和岩心裂缝描述结果.模拟建立裂缝分布网络模型;第三步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基质和裂缝渗流交换原理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综合地质模型.建模最终给出了裂缝的网络分布模型,裂缝的等效渗透率和双重介质等效渗透率模型,可直接提供给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九区南火山岩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裂缝性油气藏研究中,裂缝识别一直是测井解释的一个难点。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九区南火山岩的双侧向和微球聚焦测井响应特征之后,建立了基于双侧向和微球聚焦测井的火山岩裂缝识别模型,并将此模型程序化,实现其裂缝的计算机自动识别。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对研究工区的裂缝进行识别,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¼���-�����������ؾ�ϸ�����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孤家子—八屋气田的三维地震、测井、测试、生产数据解释与综合分析,精细描述该气田的地质特征,建立气藏的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研究气藏的构造面貌及断层组构、地层展布、圈闭要素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利用波阻抗反演技术获得目的层段的波阻抗、泥质含量预测储层的空间展布;通过测井解释技术建立适合本区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识别气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并对各井目的层段进行气层识别与评价;根据测井解释成果利用储层建模技术建立主要储层段孔、渗、饱等参数模型,并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在总结气藏地质模型和流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本区气藏形成模式、控制因素及天然气富集区块,提出本区进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塔里木盆地YM32区块潜山白云岩油藏储集层和隔夹层空间结构复杂,地层倾角大,同层井控程度低等特点,对单井隔夹层进行划分,计算地层真厚度来建立地层格架;采用白云岩岩相识别技术和地震属性多元统计回归法分析各种地震属性与不同岩性发育带的关系,利用岩石结构数和地震多属性约束,建立了白云岩体的岩相模型;叠加岩心实测孔渗数据、地震孔隙度反演属性,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属性模型。后期的数值模拟对单井生产动态拟合符合率在93.6%以上,为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描述、新井井位部署和老井措施都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