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区域为淮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矿业城市,选取的数据分别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淮北市遥感影像图,用ENVI软件中的监督分类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对分好类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统计各时间段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淮北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2.
吴立新  马保东  刘善军 《煤炭学报》2009,34(9):1217-1222
利用SPOT-4/5卫星的NDVI遥感数据,采用沙化土地分级变化检测与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神东矿区1999-2008年植被覆盖和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10 a来神东矿区的植被覆盖指数值整体呈增加趋势,矿区内绝大部分地表植被覆盖得到改善,其中明显改善区面积达82.13%,退化区面积不足1%;矿区沙漠化情况整体有所好转,重度沙漠化区面积比由88.33%下降到23.56%.结合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实效分析,表明SPOT-4/5卫星的NDVI数据可用于中国西北地区大型煤矿区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沙化监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柳塔煤矿地面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大柳塔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指出截止2005年7月,大柳塔煤矿区累积形成采空区面积42.69km2,地表塌陷影响面积48.23~54.64km2,长臂式综采技术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地貌与原始波状地貌不易区分,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对地表水水域面积、地下水水位影响最为显著,成为采煤塌陷区最大环境负效应.但由于各种原因采煤塌陷区没有出现土地沙漠化加剧的景观.妥善安置塌陷区较为稀少村民、确保重要水源地不被破坏和塌陷区土地沙漠化不恶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开采煤炭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以Landsat系列卫星的MSS/TM/ETM+的遥感影像以及SPOT-5、ZY-3卫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 GIS和ENVI软件相结合的技术条件下,对1979—2014年5个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中国近35年来填海造地变化数据,并系统分析了1979—2014年中国填海造地4个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2014年中国填海造地面积已达2 156.77 km^2,年均填海造地面积增长了61.62 km^2,其中,辽宁省是填海造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占总面积的18.41%,海南省填海造地面积最小,仅占总面积的0.99%。在此期间,由各阶段围海转化为填海造地的面积总量为405.28 km^2,占填海造地总面积的18.79%。年均围海转化填海造地面积为16.89 km^2。由各类型围海转化为填海造地的面积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养殖用海转化为填海造地的面积增长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高新区作为重庆最新规划重点建设区域,归属科学城范围,近年此区域土地覆被更新迅速,因此,定期分析其变化趋势对生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重庆市高新区直管园2000年和2020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对获得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做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和土地覆被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该区域土地覆被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建筑用地、道路、草地和未利用裸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筑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达到2.94%;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面积达102.64 km^(2);土地覆被动态度为1.9%,研究期间其土地覆被更新趋势较快。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典型研究区若羌县为例,定量分析其沙漠化驱动因素.依据研究区1959~2003年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和提取能够表征沙漠化发展的社会和自然因子,并从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两个角度引入影响系数的概念分析它们对当地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程度.由此得出,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发展与社会因素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  相似文献   

7.
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朔煤矿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对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有着典型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露天矿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的土地复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3个时相的TM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软件支持下完成不同时相的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朔露天矿区近20年的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而林地和荒草地则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独立工矿用地逐渐增加。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各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指出了平朔露天矿区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平朔煤矿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对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有着典型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露天矿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的土地复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3个时相的TM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软件支持下完成不同时相的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朔露天矿区近20年的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而林地和荒草地则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独立工矿用地逐渐增加。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对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各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指出了平朔露天矿区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柳塔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指出截止2005年7月,大柳塔煤矿区累积形成采空区面积42.69km2,地表塌陷影响面积48.23~54.64km2,长臂式综采技术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地貌与原始波状地貌不易区分,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对地表水水域面积、地下水水位影响最为显著,成为采煤塌陷区最大环境负效应。但由于各种原因采煤塌陷区没有出现土地沙漠化加剧的景观。妥善安置塌陷区较为稀少村民、确保重要水源地不被破坏和塌陷区土地沙漠化不恶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开采煤炭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徐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ENVI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分析、水系格局演变分析、水系连接度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徐州市城市化进程迅速,建设用地呈现出扩张趋势,总面积增加了271.06 km2;徐州市中心城区水系结构变化体现在河流长度减小、河网密度降低,但因湖泊面积增加引起水面率小幅增长;2、3级河流数量及长度减少导致河网复杂度、河网发育指数降低。1995—2015年徐州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高度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水系连通性的必然降低。  相似文献   

12.
近日召开的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成果通报会上透露,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km^2,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总面积约19万km^2。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海水入侵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土地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若羌绿洲从1996年到2008年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利用SPSS软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类型和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建立主要土地变化驱动模型。同时,运用非线型回归模型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若羌绿洲8种用地类型面积进行预测,试图揭示该县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志祥  张和生 《中国矿业》2021,30(5):107-114
从中观尺度上定量评价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可为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本文以山西省六大煤田为例,利用MODIS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NPP和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情况,引入NPP损益流概念,从定向和定量的角度分析省域尺度下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西省六大煤田2005—2015年NPP整体向好,研究时段内NPP均值为335.03gC/(m~2·a),11年间NPP总量增长3 492.20GgC,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2005—20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和草地,其中,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长了3 581.75km~2和148.65km~2,草地则减少了3 882.25km~2;(3)2005—2015年研究区林地和耕地的增加使得NPP总量增加,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造成NPP总量损失;(4)2005—2015年间,山西省六大煤田NPP因土地覆被变化而变化,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与六大煤田的生态修复工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煤矿开采防治沙漠化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矿山开采与土地沙漠关系密切。本文围绕煤矿开采地区沙漠化类型、沙丘形态变化、沙源物质的粒度特征、不同土体结构的风蚀模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矿业城市的发展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为了推动该类城市的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需要对矿业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其变化驱动机制,从而为推进矿业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市1990—2018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进行探索,在基于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运用CLUE-S模型模拟2030年贵溪市在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对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和剖析。研究表明:1)1990—2018年,贵溪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林地转为工矿用地为主,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75 km2、32.18 km2,工矿用地增加了41.54 km2,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2000—2010年,该市工矿用地扩张迅猛,面积由1.09 km2增长到25.01 km2。2)1990—2018年,贵溪市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量增加了74个,斑块密度增加了0.0...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阈值反过来限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方向。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论文选取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指标数据和矢量图,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空间分析,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得到乌鲁木齐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使用情况,然后建立适用于乌鲁木齐市的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先后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良好耦合5个阶段,最终达到良好耦合状态;2)2018年生态环境指数仅为0.795 5,滞后于土地利用指数,生态环境压力居高不下,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治理水平仅为0.152 9和0.272 5,远低于0.37的生态环境压力。今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兼顾土地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待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995年、1999年、2004年3期的土地利用面积,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变化率、年变化率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然后以已破坏已复垦地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露天矿区已复垦地类上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个层面的驱动力是综合作用的,尤其以宏观政策的影响为主导。弄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矿区土地利用规划,为矿区的生产及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西山区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采用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10个景观格局指数对西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从景观格局水平看,2009年-2015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大,2015年-2020年破碎化程度在下降;从类型水平指数看,2009年-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自然保留地破碎化程度在变大,至2020年破碎化程度在逐渐下降。城市化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政策的制定,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趋于科学合理。所选取景观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可为类似高原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定量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待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995年、1999年、2004年3期的土地利用面积,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变化率、年变化率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然后以已破坏已复垦地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露天矿区已复垦地类上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个层面的驱动力是综合作用的,尤其以宏观政策的影响为主导。弄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矿区土地利用规划,为矿区的生产及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