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我大学毕业经过一番辗转来到南宁。作为一个建筑系学生,四年大学后我最渴望的,大概还是希望能很快地有一个施展的舞台,可以独立地做建筑,希望自己做的设计能被业主采纳,然后建造起来。因为建筑与城市之间密切的关系以  相似文献   

2.
他所做的不是什么壮举,却让许多人感动,当兵四年,他坚持四年用微薄的津贴资助一名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继续读完小学并升入中学.“我就是因为家中穷才辍学的,所以我不愿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再像我那样辍学而无动于衷,我希望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拥有一张课桌、一套崭新的书本.”这就是他——  相似文献   

3.
事实上,面对着这个大部头的设计案例,听设计师做方案介绍的过程后,我的脑海中一直在努力搜索一个词语,希望能概括这个案例贯穿始终的设计脉博——它应该含纳,  相似文献   

4.
一直希望可以做一些另类的样板房,现在国内的样板房十个有九个是差不多的,也有很多设计师是直接打开梁志天的样板房设计书在抄,完全没有特色,可能设计出来是很舒服的,但只是一个样板房而己,没有冲击力。所以,我很想做一些很有艺术性的、很有冲击力的、很有个性的样板房。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马上就能知道是哪里的,不会看什么样板房都一个感觉,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楼盘的,甚至毫无印象。所以,我一直想做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的,很突出很特别的样板房。  相似文献   

5.
西部寄语     
自从跨出清华园进入大社会我就来到了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都西安,在这里安生立命四十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庆幸自己来到了这片历史文化的沃土。刚走上设计岗位我只希望做一名称职的建筑师,很好地满足业主要  相似文献   

6.
时光倒流     
一次偶然,邂逅电影《时光倒流70年》,个中纯净的传奇情节与优美的旋律令我沉醉其中而久久难以忘怀。往后的岁月里,每有闲暇必然重顾一番,感受其浪漫优雅而纯真执着的人生状态。 “人设计环境、环境塑造人”,等于我们在人塑造人。在这种崇高的职业心理膨胀下,我们专注地做着每一个设计,希望或多或少能将人们引入一种更良性的生存状态。“时光倒流咖啡酒廊”便是其中的一次尝试。 在这个案例中,原本空荡的一个大空间被我刻意地分割成若干非常有规律的小空间,原来本不太粗的柱子,被刻意加粗却掩饰了柱子。由于采用的是西方巴洛克风…  相似文献   

7.
自从跨出清华园进入大社会我就来到了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都西安,在这里安生立命四十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庆幸自己来到了这片历史文化的沃土。刚走上设计岗位我只希望做一名称职的建筑师,很好地满足业主要求,符合建设条件的实际,在建筑艺术上要有所追求而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此而已。但随着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慢慢体会到,此中学问越来越深,既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更没有固定的工作法。1970年代我承担了两个小项目,一个华清池大门,一个是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相似文献   

8.
《家饰》2008,(2):144-145
《家饰》编辑你好: 情人节我想送花给一个女孩子,并向她表白我多年的爱情,希望得到你们的指点。我和她相识5年了,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也很亲密。但她可能并不知道我在暗恋她,而我也因为不如如何开口而使我们的关系停滞不前。考虑了很久,决定在这个情人节把她约到家中,亲手为她做一顿丰盛大餐,并借此机会向她表白。以前每逢情人节我都会半开玩笑地送她一只红玫瑰。今年与以往不同了,我该送她什么样的花呢?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会接手一些在传统古城中的设计,本项目就是一个代表。在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之前,当地政府希望改造一些典型地段,于是提出了上塘、胥江两河的改造。这个项目从一开始我就强调,不能只做一层“皮”,而要扩大到一个区域;不能只做设计,而要有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在大学上的是地质系,而不是建筑系。在学地质学的过程中,曾跟随我的老师做过许多地质调查,后来帮建筑系的老师做过澎湖等一些小岛上的村落保护性规划。从那时起,我就对“地景”或者说是“文化地景”非常着迷。我到一个新的地方去,面对周围的文化地景(不管是农田还是沙漠),当这些地景因生产生活而与土地发生关系、与地形或者气候条件发生关系时,我认为,它们都可以称为是最美丽的建筑。我在事务所做的第一个建筑是一个图书馆。这个设计是我探讨建筑与地景的关系的一个过程,还是一个比较粗浅的想法。在美国的内陆, 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当地农宅的谷仓由两种方式筑成,或圆或方。我希望图书馆建成之后能够与这样的地景有一种对应。于是把谷仓的形式关系运用到图书馆的设计中来,设计了两个长方形的书库,以使图书馆能有效地把书放到一起。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平台性企业,包括作为“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者,我想谈谈腾讯公司对“互联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能从交通行业跳出来看看大的背景是什么,来更好地破这个题。或者不把它看作一个难题,而是一个创新的机会和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因为准备UED杂志和台湾建筑“都市合院主义”的专辑,我对研究室过去十年的设计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经由他人对作品的评论与访问.譬如Frampton和朱涛等,让我在2012年的忙碌中.对自己的建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包括对人本社会以及地景生态等核心价值的再确认,也包括对建构材料与形式关系的重新检讨。这个反思的机会在当下熙熙攘攘的纷争当中至关重要,能真心地问自己相信什么样的建筑,还能再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条围巾     
《Planning》2013,(3)
<正>有一个动物王国,里面最有名的是小兔妮妮,因为她做的围巾很漂亮,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她做的围巾。有一天,小兔妮妮带着新围巾出门了。刚出门就遇到了小白鹅欢欢。欢欢说:"哇!好漂亮的围巾,能送我吗?"妮妮说:"好啊。"欢欢接过围巾高兴地离开了。这件事被皮皮知道了。皮皮说:"妮妮,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应该把围巾送给我,而不是送给欢欢,我再也不理  相似文献   

14.
“转化”——英文译为“Transformation”。 记得七八年前,美国西海岸著名建筑师Rotanti来南京访问,他很希望与我合作做一个工程设计。Rotanti的风格是典型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空间丰富,灵活可变。他对佛教也颇感兴趣,我就介绍他到苏州西园寺庙做一幢藏经楼。他带回去指导学生做,一年后方案寄给我,但不很理想,毕竟他不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可创设当地的小住宅,一生方形绿地的转角,建筑是现代的,精美得体。  相似文献   

15.
正"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物业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能多关心、多帮助做物业的群体,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也希望我们中楚物业做大做强,让我们的员工有更多获得感,为更多业主提供贴心服务,做成百年企业,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若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会想到这朴实的话出自一位物业服务企业女老总之口,更不会想到这位女老总十年磨炼,走过创业的艰辛之路,终成一番事业。她,就是湖北中楚物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楚物业")创始人成学荣。她领导的企业2017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相似文献   

16.
杂创的森林学园(1977年设计.左、上) 是一个幼儿园。在那个时代还很少用电脑来做效果图.还用水彩表现。业主提出希望以“风”为主题来做幼儿园。我当时很偶然地做了7座小塔楼,想的是七颗星落到了地面上。这个建筑物顶端的风车可以随风转动。建筑物非常坚硬,风车会随着风而转动,建筑与环境通过风车产生联系和交流。这个幼儿园的所在地人烟稀少,在比较偏远的森林中。晚上幼儿园的夜景会让人联想到UFO。  相似文献   

17.
宋刚:我做老师的原因是我不太喜欢我本科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我觉得当时的建筑教育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太强调学生成为工程师,而缺少多元化的培养.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的人对房子的感受,但是我们教育的单一使得建筑也变得单一,这也是我们目前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原因.我希望我当老师后能给我的母校乃至中国的建筑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沈康:我不是对原来的建筑教育不满意,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教建筑.我们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职业教育,但我们现在不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只做设计的建筑师,希望能做更多和建筑相关的行业.但现在很多学生只愿意做建筑,其实做建筑的入径有很多,可以从各方面入手.建筑也不是一个定义,也有很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精神重建     
我今年80岁了,一共经历了三次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2008年这次汶川地震.每次地震都惊心动魄,历经生死.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能做什么?我觉得我们最可以做的是为人民的精神修复做一些事.温家宝总理说过多难兴邦.凡是遇到这种大的灾难的时候,带给我们的不是民族的消沉,而是民族的希望与涅槃,美术队伍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爱的表达     
《Planning》2015,(24)
<正>爱是多么奇妙的东西,既可以让贫病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又能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的希望。这个周末,欧阳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作业: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大声对他们说"我爱你"。回到家,我开始思考起来:我要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洗衣服、洗碗、扫地?这些家务活都是我平常做过的,如果我再做,他  相似文献   

20.
江:参加完’2000上海双年展之后,2001年你策划了上海APEC会议期间的大型烟火景观表演,这次你又来上海美术馆办个展,可以说这两年是非常频繁地回国内做活动。你觉得吸引你回来的原因是什么?蔡:算起来我和上海很有缘分。我在上海读过大学,受现代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成长的开始都是在上海,出国回来做的比较正式的艺术活动首先也在上海。回国内做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我在世界各地参加了几十个各式各样的双年展、三年展,现在水到渠成地国内要做双年展了,我就回来了。当然APEC的事国内知道我在国外做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