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转向架对机车运行的重要性,建立了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模型。根据Tb/T 1335-1996标准分析构架所受载荷,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构架在八种工况下进行静力学分析,找到构架的危险点;对构架进行模态分析,讨论了构架各阶模态及其薄弱环节,为转向架构架的设计和对危险部位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钢轨打磨车动力转向架构架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参数,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EN13749:2011标准,对构架进行了静强度、疲劳强度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构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满足标准要求;构架最低阶模态的振动频率远离车辆系统振动频率,能够确保车辆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用于铁路车辆轴箱内置式走行部焊接构架;基于Hypermesh13.0软件及ANASYS 14.0软件,参照标准EN13749-2011中的载荷工况要求,利用APDL语言,对该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焊接构架结构合理,符合实际需求,构架疲劳强度满足标准及设计要求,可用于实际运营车辆。  相似文献   

4.
为了填补国内城市有轨电车线路工程车的空白,根据BS EN 13749:2011,并结合国际铁路联盟试验研究报告ERRI B12/RP17等相关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有轨电车线路工程车动力转向架构架进行疲劳强度分析计算。根据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对构架齿轮箱吊座等部位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的构架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和静强度对比评估,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该动力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驱动载荷作用下的静强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转向架构架对于地铁车辆安全运营的重要性,并对构架进行离散化处理,按照UIC615-4标准对构架施加载荷,建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最后,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完成了构架的静强度分析;根据Goodman疲劳极限图完成了构架的疲劳强度分析,并得出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均合格的结论。分析结果为同类型的转向架的设计、改型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转向架构架对于地铁车辆安全运营的重要性,并对构架进行离散化处理,按照UIC615—4标准对构架施加载荷,建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最后,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完成了构架的静强度分析;根据Goodman疲劳极限图完成了构架的疲劳强度分析,并得出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均合格的结论。分析结果为同类型的转向架的设计、改型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设计缺陷,提高产品可靠性,对某构架式转向架进行了疲劳强度分析与评估,载荷条件和疲劳强度评估方法依据UIC 510-3标准中有关内容确定。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1建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并按标准要求施加载荷和约束。计算结果表明,构架上各部位的动应力均未超出相应Q345qE钢母材/或接头Goodman疲劳极限图的界定范围,该构架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和谐号CRH380B动车转向架为研究对象,根据UIC615-4动车转向架加载标准,应用Workbench软件对构架首先进行了静强度分析和经典疲劳强度分析,由此确定了相对薄弱的关键节点。然后运用UM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施加路谱激励、求得构架的垂向和横向动态载荷谱;运用nCode DesignLife疲劳分析软件,将动态载荷谱施于构架的承载位置,进而求得构架的疲劳寿命云图。由于构架的疲劳寿命试验成本昂贵且实验局限性很强,因此本文的仿真计算为动车转向架的疲劳寿命求解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高速动车转向架构架,根据欧洲标准EN13749对其进行载荷条件计算,得出超常工况以及一般运营工况下的载荷值组合,然后在疲劳强度试验台上对该构架进行试验,得出相应参考点的实测应力值,并通过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架上各参考点的应力值与仿真值一致,且均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构架满足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型轨道运料车转向架构架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国内一些列车转向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款新型低速轨道运料车转向架.根据国际铁路联盟规程UIC 615 4—2003标准进行构架载荷分析与相应工况的载荷计算,并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构架正常运行和超常运行两种工况下的应力以及变形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转向架构架结构满足静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地铁8号线(杨浦线)C型动车转向架构架为例,用SolidWorks软件对动车转向架构架进行实体建模并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转向架的构架结构进行静载荷分析,找出构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为国内的转向架的设计生产提供经验及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转向架构架基本参数、结构设计特点,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参考标准UIC615-4和EN13749建立计算大纲及载荷工况,利用Hypermesh+Ansys软件联合仿真进行构架静强度、疲劳强度和模态分析,根据劳氏船级社工作服务准则对构架进行强度评估。计算结果表明:该构架强度满足工作要求,安全裕度较高,各阶模态较高,不会与车体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13.
基于Optistruct的地铁构架有限元强度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地铁构架的有限元模型,根据UIC515-4、UIC615 4和EN13749标准对构架进行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评定.结果表明,构架符合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要求.此外还使用Optistruct软件对构架板材厚度进行尺寸优化,优化结果符合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评定要求,优化结果可行.优化结果相比初始设计,减重达到12.3%.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地铁构架的有限元模型,根据UIC515—4、UIC615—4和EN13749标准对构架进行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评定。结果表明,构架符合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要求。此外还使用Optistruct软件对构架板材厚度进行尺寸优化,优化结果符合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评定要求,优化结果可行。优化结果相比初始设计,减重达到12.3%。  相似文献   

15.
通过CATIA软件建立某型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HyperWorks建立了该型地铁转向架构架结构强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参照铁路相关标准,计算得到其强度分析应力结果,验证了该构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模态分析,获得该构架的各阶模态频率及模态振型,为构架的动态特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宋烨  邬平波  贾璐 《机械工程学报》2015,51(20):164-170
根据构架在线路运行中的扭曲状态和标准JIS E 4207:2004《铁路车辆-转向架-转向架构架设计通则》中规定的构架扭转刚度测试方法提出改进的刚度测试方法,新的测试方法简单且实用性较强,误差有效地控制在7%之内。构架根据结构设计形式的不同分为管梁型构架及箱梁型构架。利用新的扭转刚度测试方法分别对管梁型构架及箱梁型构架进行扭转刚度测试,同时理论分析两种类型构架扭转刚度不同的原因。利用ANSYS仿真分析软件对两种类型的转向架构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构架扭转刚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测量的横截面积及横梁的结构形式,管梁型结构构架扭转刚度小于箱梁型结构构架的扭转刚度;在构架受扭转变形影响较大的区域,如横梁与侧梁的连接位置,由于箱梁型构架扭转模态频率较高,其动应力幅值较管梁型构架要小。  相似文献   

17.
根据某旅游景区登山铁路的需要,设计了一种专门针对此地区的铁路客车转向架。新型转向架采用自导向方案,可大幅提高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根据BS EN 13749:2011,并结合国际铁路联盟试验研究报告《ORE B12/RP17》等相关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转向架构架进行了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构架的静强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向架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按照UIC 615-4和JIS E4208标准对A型车辆转向架的焊接构架进行了结构强度分析计算。分析静应力计算结果,评估构架的整体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重新校核计算后,相关参数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机车转向架构架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个转向架构架实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和MSC/NASTRAN,建立了有限元网格模型。通过各种工况下载荷的施加,对此构架强度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的详细介绍,根据分析结果得到此构架强度符合要求的结论。以此介绍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和MSC/NASTRAN对转向架构架强度可靠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三维实体建模软件SolidWorks中建立了某型号地铁车辆转向架构架三维实体模型.应用SolidWorks无缝集成有限元分析软件COSMOSWorks对构架进行了模态分析,计算出构架前8阶模态的固有振动频率、振型模态及合力位移,为有效地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参考.对了解构架的振动特性,进一步更为详细的动力学分析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