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开展了2002年汛期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下游河道洪水演进与河床冲淤演变时实跟踪计算,计算结果与调水调沙后整编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复演天然河道的水沙演进与河床冲淤演变过程.可以在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演进及河床冲淤演变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河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治理后的河床稳定性问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以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运用水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工程实施后未来30年的河道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研究表明,蚌浮段河道年际间呈冲淤交替变化,一般丰水年多表现为冲刷,枯水年多表现为淤积,冲淤相抵后累计表现为微冲,总冲刷量为128万m~3。随着河床刷深,河道沿程各节点控制水位有所降低,在设计洪水条件下吴家渡站30年后水位降幅为0.18 m。若同时考虑规划中冯铁营引河的影响,蚌浮段河道的冲刷量和水位降低的幅度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床冲淤和横断面面积变化,提出描述河道冲淤及垂向和横向调整的河床演变阶段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1960-2017年三门峡库区和渭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反映河道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溯源冲刷阶段,库区及渭河下游下段由下游向上游依次呈现"河床冲刷下切"、"河道冲刷展宽"、"河道淤积展宽"三个演变阶段,这...  相似文献   

4.
在不考虑河床冲淤的洪水水位流量关系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冲刷系数及淤积系数,将发生冲淤时的洪水水位流量关系调整为水深流量关系,分别得到了涨水冲刷、落水淤积及涨水淤积时的水深流量关系式。结果表明,涨水冲刷、落水淤积只会削弱曲线的胖瘦,涨水淤积时既会改变绳套曲线的方向,也会影响曲线的胖瘦。河床朝淤积方向发展时,绳套曲线为逆时针方向;河床朝冲刷方向发展时,绳套曲线为顺时针方向。冲刷系数及淤积系数越接近1,绳套曲线越瘦。据此,可由实测的绳套曲线对河床的冲淤演变作出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陆浑水库是伊河关键性控制工程,对伊河下游洪水发挥着调控作用。近年来,伊河中下游河道修建了许多跨河桥梁。以龙门镇附近新修跨河桥梁为例,分析了桥梁修建对所在河段河床冲淤演变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伊河河道修建跨河桥梁会对桥位附近河道冲刷以及水位升高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引起河势的局部调整;多座桥梁还会对河床演变产生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6.
山洪常常挟带大量松散块体汇入山区性河道,使河流处于强输沙状态。强输沙水流进入中下游河段后,由于坡降变缓,会衍生出河床地形的淤积抬高,使水位大幅度的升高。通过变坡陡比降水槽,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强输沙条件下河床地形的冲淤发展及水位变化规律,并根据河流自动调整作用机理,分析了河道淤积发展传播规律,揭示了泥沙在山洪中的附加致灾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上游陡坡河道的强输沙水流,进入下游较缓河段时,在床面可发生淤积,该淤积影响可快速向上游传播,导致河床大范围淤高。其淤积起始位置和淤高厚度与水流强度、含沙浓度等因素有关。更为严重的是,局部淤积发生后,床面比降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局部河段的急流状态,使淤积锋面处发生水跃,从而显著提高洪水水位。试验发现当上游泥沙补给减弱后,淤积的床沙又快速被水流冲刷掉,使洪水之后很难发现河床淤积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磨刀门水道近50年河床演变及其冲淤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磨刀门水道河床演变及其冲淤成因,利用历年实测地形资料,建立DEM模型,进行河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主槽不断冲刷,滩地有淤有冲。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冲淤成因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预测河床演变趋势,为将来河道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黄河下游1982年洪水资料,选取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为计算区域,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计算的洪峰传播过程,水位变化过程及含沙量变化过程等均与实测结果接近,流速场、主流线等也较符合实际。从而证明了所建立起的平面二维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与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模拟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演进过程及河床冲淤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黄河下游1982年洪水资料,选取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为计算区域,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计算的洪峰传播过程,水位变化过程及含沙量变化过程等均与实测结果接近,流速场、主流线等也较符合实际。从而证明了所建立起的平面二维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与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模拟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演进过程及河床冲淤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0月,渭河下游出现了一次近年来较大的秋淋洪水过程,这次洪水具有水位较高、洪峰流量沿程增加、流速较慢传播时间较长的特性,文章从洪水特性和河道冲淤、河势变化方面分析了本次洪水对河道的影响,阐述了多泥沙冲淤性河流"小水座湾"特性,提出了当多泥沙冲淤性河流的弯道发展到一定阶段,弯道对水流顺畅下泄产生的负面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合适的小流量洪水也能对水流走向的改变起到较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郑珊  吴保生  侯素珍  吕宜卫 《水利学报》2019,50(12):1433-1445
基于三门峡水库1960—2016年水沙和冲淤资料,本文分析了水库纵向与横向、年内与年际、时间与空间上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的冲淤过程可大致分为1960—1969年快速淤积、1970—1973年快速冲刷、1974—2002年缓慢淤积和2003—2016缓慢冲刷4个阶段;库区冲淤是上游来水来沙与下游水库运用协同作用的结果,1974年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前,主要受水库运用引起的溯源冲淤的影响,之后水沙作用增强。溯源冲淤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冲淤幅度逐渐减小,溯源冲刷的影响时间相对较短,而溯源淤积的影响时长向上游不断延长,上游回水区河道溯源淤积累计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库区河道,当库水位开始下降及库区河道开始冲刷时,上游回水区仍可处于溯源淤积的影响之下。改进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得到了权重归一化的滞后响应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中特征量平衡值的权重之和小于1而可能对平衡值进行偏大估计的缺点。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建立了三门峡水库累计淤积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较好模拟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冲淤演变过程,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湘江湘潭-濠河口河段河道演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湘江下游枯水期水位过低,洪水期水位较高,下游人为因素不断影响湘江河道的通航条件,本文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了湘潭-濠河口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的特点.通过同流量水位变化分析各河段冲淤变化,研究表明湘江总体具有大水淤积、小水冲刷的特点;依据河段中江心洲冲淤变化,得到湘潭-濠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河段冲刷淤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9):38-40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了宁夏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09年,黄河宁夏段下河沿至青铜峡河段河道多年平均冲淤平衡,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河道呈淤积状态。宁夏河段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1986年以后汛期水少沙多,泥沙全部淤积在河道主河槽内,主槽淤积萎缩,中小洪水水位明显抬高。宁夏峡谷河段及卵石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小,其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大。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控制河势变化有积极作用。黄河宁夏段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床质地是影响河道演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水库汉江回水变动区河床演变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了(1)汉江回水变动区河谷地貌特点及对河道形态的影响,(2)典型的山区河流来水来沙特性,(3)在蓄水后水库调度及淤积分布等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建库后汉江干流回水变动区纵横剖面变化,再造床过程中河道形态的演变、年内的冲淤变化及河床地貌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初步归结出河床演变的几个特点:1.坝前水位的调度是回水变动区河床演变的控制性因素;2.堆积过程是河床演变的主导;3.河床显著细化,泥沙沿程分选强烈;4.库区弯曲狭窄、纵泓剧烈起伏的地质地貌条件对河床变形的影响显著;5.河床变形对水流的影响强烈,同时出现一些新的流态,6.回水变动区每年都经历“汛期淤积、枯季消落冲刷和汛初充水冲刷”的“一淤二冲”的变形过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淤积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卢金友  黄悦  宫平 《人民长江》2006,37(9):39-40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引起河势的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对防洪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大量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各河段冲刷量达到最大时,荆江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0~5.3 m,槽蓄量约增加13亿m3,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5 m,槽蓄量约增加8.5亿m3;由于干流河床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湖区淤积减缓,增加调蓄量约23.8亿m3;水沙过程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对河道稳定及堤防、护岸工程的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测资料和模型试验研究了某水电站下游河道卵石河床冲淤演变规律,探讨了宽级配卵石河床的自动调整作用。在天然条件下,水电站下游河道河床稳定,水库运行后,水流的挟沙能力有很大富余,下游河道发生了较大冲刷。试验表明:在不同流量作用下,河床自上而下以冲刷为主,流量越大,冲刷强度越大;在冲刷过程中,水深变大,流速减小,床沙变粗,河道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8.
松滋河为分泄长江洪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河道,在完成洞庭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三峡水库运行后引起下游河道冲刷以及洞庭湖湖区水资源变化的形势,以2003~2013年现有水文、河道地形资料为基础,采用二维数学模型、加权残差计算和绘制冲淤渐变图,分析了松滋河区域河段河床演变的特点,对三峡水库运行后松滋河河床演变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洪水演进与河床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河床变形过程相当复杂,横向变形尤为突出,现有水沙数学模型一般仅能模拟河床纵向冲淤,不能模拟滩岸横向冲刷与崩塌,本文将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与粘性河岸冲刷的力学模型相结合,建立河床变形的平面二维混合模型。然后以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的游荡型河段为例,采用该混合模型,首次较为全面地模拟了1982年汛期的洪水演进与河床变形过程。沿程最高水位、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等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计算结果还表现为大水时主槽冲刷,滩地淤积;小水时主槽淤积,滩地崩塌。该计算结果与游荡型河段的年内冲淤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流湖口至江阴多年河道冲淤特性,探讨2020年洪水作用下长江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特性。研究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输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湖口至江阴河段1998—2006年有淤有冲,2006年后呈单向冲刷状态,且滩槽普冲,在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作用后,长江下游河道延续这一冲刷特征,冲刷强度明显增强,各水位河槽冲刷强度为2016—2020年平均值的2.0~2.8倍;大通以上河段冲刷强度小于下游河段;长江下游分流格局总体稳定,但铜陵河段成德洲汊道有主支汊易位趋势,多次测得右汊分流比超过左汊;扬中河段支汊发展,分流比呈持续微增趋势;河势总体稳定,尚有多个江心洲边滩冲刷明显,铜陵沙首度出现撇岸切滩现象,扬中等局部江段江心洲高滩陡坎有条崩发生;河床纵向仍有冲刷,河道束窄段横断面形态进一步窄深化。对大洪水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