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体壁板结构纵向连接接头的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连接接头是影响机身整体壁板结构的安全疲劳寿命的关键部位,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机身整体壁板纵向连接的阶梯状两台阶铆接接头结构。文中应用ANSYS软件建立阶梯状两台阶铆接接头结构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强度有限元分析,得到接头结构上的精确应力分布,确定各铆钉孔边危险点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对接头结构的疲劳性能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基础,为纵向连接接头的设计及综合验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铁列车下吊设备关乎列车的正常运行与舒适性要求,因此对其强度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利用Hyper Mesh软件建立了机箱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总体应力分布以评定其结构静强度。然后利用Goodman疲劳曲线图对机箱疲劳强度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在三向冲击载荷及动载荷下,机箱结构的静强度及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验证其结构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依据翻车机重车调车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车臂载荷进行分析和归纳,利用有限元软件Workbench建立车臂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车臂的应力分布情况。根据GB/T 3811《起重机设计规范》,采用应力比法进行疲劳校核,分析发现,车臂结构的静强度有一定的富余,局部部位疲劳应力不满足要求,因而对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减轻了质量,提高了局部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4.
淬火残余应力可能造成工件淬后裂纹、削弱其疲劳强度以及造成其体积和形状的变化.在需要进行淬火处理的厚板结构铝合金零件中,这一情况尤为显著.因此,对厚板铝合金淬火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预测其淬后残余应力大小及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ABAQUS/Standard软件建立了2A12厚板铝合金的淬火过程有限元模型,并用反传热算法确定了以聚乙撑二醇(PAG)溶液作为淬火介质时的换热边界条件.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应用X射线法对厚板淬火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拉铆钉的特性,进行铝合金铆接过程铆接应力分析。通过有限元和实验进行铝合金铆接间距应力分析,得出铆钉分布的合理间距。  相似文献   

6.
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长定子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架有限元模型。分析悬浮架在4种工况下的应力情况,确定疲劳热点部位。采用表面外推热点应力法计算热点应力。依据等效平均应力和等效应力幅,对悬浮架进行疲劳强度评定。结果表明,悬浮架疲劳强度满足要求,为其结构优化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工程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汽车发动机连杆结构的疲劳强度进行分析。也对有限元方法解决汽车发动机连杆结构分析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CAITA软件对汽车发动机连杆结构建立三维计算模型、Altair HyperWorks软件对连杆结构模型网格化和ANSYS软件对连杆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最终分析计算结果经后处理后并显示出来。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准确掌握连杆结构的应力情况,为汽车连杆结构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对一在役门座式起重机建立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有限元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腐蚀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危险工况下的应力计算,并给出结构中应力值较大的几个典型位置作为应力测试位置,进行应力现场测试。通过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应力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为在役门座式起重机的有限元强度分析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恺 《机电工程技术》2010,39(11):52-55
为了检验挖掘机车门的准确应力分布情况和便于检验应力集中区域。建立车门的简化模型.采用ANSYS软件在静态承载的工况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明确了盈利集中区域及应力值。结果表明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为设计和检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机械强度》2016,(4):772-776
为获得装载机工作装置载荷谱测点位置,全面评估工作装置的结构强度与疲劳强度。建立铲斗受力模型,利用六面体单元和接触单元对工作装置整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采用典型工况法对工作装置结构强度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两者误差在1.6%~7.3%之间,从而有效地确定了载荷测点位置区域。采用Goodman疲劳极限线图法对工作装置结构测点位置的疲劳强度进行评估,试验测点的应力仿真值和试验值都在Goodman曲线范围以内,表明结构满足疲劳强度要求。将静强度校核与疲劳强度评估相互结合,获得了一种较为完整的结构强度分析方法。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结果为装载机工作装置载荷谱测试与疲劳寿命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支瑞红 《机械管理开发》2009,24(6):26-28,33
基于某型车轮弯曲疲劳试验建立了铝合金车轮有限元模型,使用NX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静力分析,采用名义应力法和局部应力应变法预测了铝合金车轮弯曲试验的疲劳寿命。通过与弯曲疲劳试验对比,车轮弯曲疲劳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方法预测疲劳失效部位、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MSC有限元分析的五缸往复泵曲轴疲劳强度校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五缸往复泵曲轴结构形状和受力情况都比较复杂的状况,通过对五拐三支承曲轴建立整体三维模型,在MSC.Patran/MSC.Nastran软件环境下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并联合动力学仿真软件MSC.Adams对该曲轴进行瞬态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得到曲轴在工作循环中的最大危险点及其应力值,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疲劳强度校核.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法瞬态有限元分析的曲轴疲劳强度校核的方法,为往复泵曲轴设计和疲劳强度校核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某铰链门开闭耐久试验中车门限位器安装位置内板开裂问题,对铰链门开闭耐久试验过程中限位器安装面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基于铰链门开闭耐久试验的限位器安装面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对铰链门限位器安装面局部结构进行优化,成功解决了内板开裂问题,为后续车型铰链门设计提供了思路,大大缩短车门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双层纵梁结构中的铆接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对双层纵梁结构采用刚性连接模拟导致计算应力比实际应力偏低的问题,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双层纵梁结构中的铆接模拟方式以及不同铆钉安装方式对纵梁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车架整体分析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转向架构架对于地铁车辆安全运营的重要性,并对构架进行离散化处理,按照UIC615-4标准对构架施加载荷,建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最后,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完成了构架的静强度分析;根据Goodman疲劳极限图完成了构架的疲劳强度分析,并得出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均合格的结论。分析结果为同类型的转向架的设计、改型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转向架构架对于地铁车辆安全运营的重要性,并对构架进行离散化处理,按照UIC615—4标准对构架施加载荷,建立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最后,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完成了构架的静强度分析;根据Goodman疲劳极限图完成了构架的疲劳强度分析,并得出构架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均合格的结论。分析结果为同类型的转向架的设计、改型和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地铁A型车轮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有限元的方法对其疲劳特性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其过盈配合强度,基于UIC510-5标准,同时考虑过盈配合的影响对轮对有限元模型施加指定的约束和载荷,计算轮对静力学强度,采用疲劳极限法并参照车轮Goodman疲劳极限图,计算车轮疲劳强度。最后,参照欧洲EN13103标准,校核计算车轴主要截面的疲劳应力,可为地铁列车轮对的结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铝锂合金铆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为铆接工艺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针对铝锂合金的自动化铆接过程,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分析自动化钻铆过程中工艺参数对铆接干涉量、残余应力的影响,从而构建工艺参数与应力应变的关系模型。利用自动化钻铆设备MPAC,制作自动铆接试样并进行残余应力检测试验,并从铆接干涉量和残余应力两个方面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7):1104-1108
针对某电动轿车的铝合金车门,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车门进行了模态分析以及4种较恶劣工况下的刚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优化、尺寸优化及多工况同步优化的综合优化方法。以车门重量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优化模型,并对车门结构进行了轻量化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寻找车门结构性能的薄弱区域,优化后4种工况下车门刚度提高67%~73%,重量仅增加5%。  相似文献   

20.
压缩机支架用CATIA进行模型建立,并用UGCAE软件的有限元分析功能对压缩机支架结构静强度、疲劳强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不同重力加速度下的应力分布,为支架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