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演变规律一直备受关注。以天山北麓中段的玛纳斯河为典型研究对象,利用滑动平均法、Brown-Forsythe、R/S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玛纳斯河52 a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初步诊断、详细诊断与综合诊断,最终判定1987年为该河年径流的变异点。通过分析其物理成因认为,气候变化是导致年径流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小波分析,证明玛纳斯河年径流在演变过程中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变异前后的水文情势分析表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水循环存在加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西北内陆河典型地区生态演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内陆河下游生态演变问题,共性的认识是水资源与生态演变关系十分密切。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宏观的多,微观的少;概念性的多,具体性的少。有箍于此,从水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演变的特点、成因,借助RS、GIS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分区应与生态分区相结合,指出影响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演变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两方面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对策,认为生态演变研究应朝着时间化、空间化和具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辽宁省绕阳河流域3个典型水文站1957—2010年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绕阳河径流基本特征、演变趋势,并采用小波变换研究了其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4.
内陆河流水量演变与河流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与水量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基于内陆河流水量遵循增长—顶峰—衰退—消失过程的演变规律和延时变化关系,分析了河流水量演变中各主要指标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结合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因水量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了评价河流健康状态的水量演变指标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分别处于病态、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10个典型代表站,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到2005年截至的实测径流资料序列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内陆河三大流域河川径流量在年内、年际间的丰枯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准确掌握流域水资源量演变趋势、加强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6.
小波变换结合BP神经网络进行径流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BP神经网络和小波变换结合BP神经网络这两种方法在径流预测方面做了一些比较,认为在缺乏降雨、温度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单从径流资料出发用BP神经网络进行径流预测,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小波变换把径流序列分解为多个频率成份的叠加,再由神经网络对小波系数进行预测,最后重构出预测的径流序列的方法取得的效果较好.同时还就小波变换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比较了不同网络结构对径流预测效果的影响,其结论可作为对径流序列预测研究的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貌单元特征及地下水储水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铭江  裴建生  王智 《水利学报》2006,37(11):1360-1366
对于解决干旱区内陆河流水资源的调蓄问题,人们已习惯采用“高坝大库”的工程技术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建设经验,结合干旱区内陆河流地貌单元、储水构造特征以及水资源转化特点,提出了建设山间凹陷、山前凹陷和深覆盖河谷型等三种地下水库的具体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地下水库调蓄为主,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期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科学、经济。这种新模式是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的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结合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预期需求,分析了加强流域非常规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现状开发利用评价的技术路线、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伊河流域径流周期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伊河径流的周期特征,用小波分析法对伊河中上游潭头、东湾、陆浑3个水文站的月径流实测资料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潭头、东湾两站的径流序列存在10a左右的显著周期,陆浑站径流序列存在20a左右的显著周期,陆浑站与潭头、东湾两站径流趋势的差异说明人为因素(陆浑水库)对天然径流具有干扰作用;②小波分析理论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潜力较大,小波变换作为一种时频分析手段,不仅可以解释非平稳序列中存在的隐含周期成分,而且可以解释序列趋势、奇异点、不连续性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保障祁连山生态安全,亟需开展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突发水污染科学评价。【方法】以黑河流域张掖段为例,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突发水污染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2016—2020年黑河流域张掖段历史数据,采用G1-GRA-物元可拓模型对研究区域突发水污染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并将其评价结果与TOPSIS评价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黑河流域张掖段突发水污染2016年风险等级为Ⅱ级,2017—2020年风险等级均为Ⅲ级,整体呈现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的态势;未来黑河流域突发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沿河危险企业数(C2)、入河污水总量(C5)、农药施用量(C7)、家禽污染负荷(C8)、森林覆盖率(C11)等5项指标;G1-GRA-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与TOPSIS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相符度为80%,验证了该方法在突发水污染安全评价上的可行性。【结论】结果表明:G1-GRA-物元可拓评价模型能有效评定研究区域整体和各单项指标突发水污染风险等级,研究成果为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的突发水污染风险防...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rlet小波的太阳活动与黄河流域径流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太阳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有一定影响。本文引用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对1919年~1997年黄河流域径流与同期太阳黑子9~11年小波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年径流与太阳黑子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在9年时间尺度上,1919年~1931年和1957年~1997年两个时段,它们与太阳黑子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931年~1957年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径流预报是缓解洪水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1978-2010 年的水文资料,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构建了灞河流域径流预测模型,并且评价了模型对同一流域不同特征水文站的差异及不同季度的预测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神经元的组合,对LSTM 模型预测效果会产生影响,利用最佳的神经元组合可以更加有效预测径流量变化,大峪河大峪(三)站的最佳组合为第一层神经元128 个,第二层神经元32 个;灞河罗李村(四)站的最佳组合为第一层神经元128 个,第二层神经元8 个;灞河马渡王站的最佳组合为第一层神经元8 个,第二层神经元2 个。不同站点的LSTM 最佳模型都能较为有效的预测三个水文站2006-2010 年的径流量变化,其中大峪河大峪(三)站效果最佳,其余两个站点效果相对较差。LSTM 模型对各个季度的预测效果有差异,各个站点大部分第三季度的均方根误差都较大,而对第一、四季度的径流预测相对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水循环监测及评价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疆为例,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平原绿洲水资源的运移、转化和消耗等水循环特点,以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绿洲水文研究、建立绿洲水循环监测系统及绿洲水资源利用评价系统的初步构想。监测评价系统能适时科学地诊断绿洲水循环过程及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及时有效地解决绿洲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曾敏  李晓  宋凯 《东北水利水电》2011,29(12):29-31,72
雅砻河是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之一,依据雅砻河某水文站提供的水文资料,运用基流分割法计算出雅砻河流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其次为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该流域消融期径流量的变化与温度、降水相关性极高:温度升高,降雨增多,径流量相应的增加,反之则反,气温对径流起着积极主导作用;非消融期径流与温度、降水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用遗传算法(GA)改进的神经网络的算法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用GA寻求权重的前馈网络模型(简称模型I)和用GA优化初始权重的前馈网络模型(简称模型Ⅱ)。对太子河流域的5个计算单元前35年年径流量进行了模拟和用后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I对历史样本拟合较差,但其预报效果优于模型II和传统的网络模型。模型II和未改进的网络模型效果相似,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重点流域河网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形理论为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描述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盒维数计算原理和方法,计算黄土高原20条重点流域的河网分维值,探讨其分维值与流域面积、径流模数、产沙模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在其无标度区间内表现出很好的分形特征,根据计算出的各流域分维值发现,黄土高原大多数流域可能处于侵蚀发育的幼年期;流域干流长度与流域面积的幂函数关系式拟合较好,符合Hack提出的主河道长度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径流模数与河网分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河网分维与流域面积、产沙模数都呈正相关性,但难以用某一种简单函数描述。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产沙模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以对流域产沙模数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7.
窟野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流域为对象,采用有序聚类方法,诊断了近60 a来实测径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阶段实测径流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初步揭示了径流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60 a来窟野河流域实测径流量以1980年和1998年为分割点总体呈现阶段性减少趋势,其中,1999年以来减少尤其明显。不同阶段的年降水、径流关系有一定差异,相比而言,汛期(6-10月份)的月降水量与径流量具有相对较好的相关关系;非汛期(11-5月份)的月降水径流关系点群散乱,在月平均气温低于5℃时,月径流量与月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窟野河流域汛期产流受高强度降水支配,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演变的影响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从径流演变规律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径流主要归因方法和主要河川径流归因分析、案例分析、我国主要河川径流演变规律与径流归因分析区域分布特征4个方面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我国近年来在主要河川径流演变规律与归因及其区域特征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果表明: 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是较为常用的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方法,水文模型法、统计分析方法和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法是进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的常用方法,其中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我国主要河川径流量除西北诸河和西南河流源区部分河流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河川径流大多呈减少趋势;人类活动是引起我国主要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海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三江源区1956-2012年57年水文监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集中度、集中期、不均匀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2005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05-2012年系列径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南向北递减;2005-2012年径流距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最大为长江源头区,距平在80%以上,最小为源区东南部地区,距平在-10%左右;2005-2012年长江、澜沧江、黄河吉迈以上径流集中度、不均匀系数呈减小趋势,集中期有所推后,说明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最大水量出现时间有所滞后;2005-2012年期间源区径流总体呈偏丰状态,各站径流较多年均值有明显增加;1956-2012年期间,长江源区径流有明显上升趋势,澜沧江、黄河源区径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