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稠油油田随着调驱轮次的增加,调驱效果逐渐变差,影响稠油油田整体开发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新型的强化分散体系调驱技术。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强化分散体系的降粘效果、破乳性能以及油水界面张力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强化分散体系通过乳化降粘,使稠油与强化分散体系水溶液形成O/W乳状液,提高原油流动性;同时该调驱体系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进而提高水驱采收率。矿场实际应用后,井组日产油提高33m~3/d,含水率下降4.2%,累增油达到1.6×10~4m~3,降水增油效果明显。强化分散体系调驱技术对改善海上稠油油田开发效果是有效的,该项技术为其他稠油油田的矿场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叙利亚O油田Sh-B油藏为典型的低渗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渗透率低、原油黏度大等特点,蒸汽吞吐注汽难,注汽质量差。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低渗稠油热化学复合体系室内研究,筛选、复配了适合该油藏稠油的油溶性降黏剂、高温驱油剂,并评价了伴注CO2、高温驱油剂和油溶性降黏剂在低渗稠油开发中的效果及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降黏剂能使降黏率达到78%以上,高温驱油剂显著降低界面张力,注入CO2能够明显改善O油田稠油开采效果,150℃条件下热化学复合体系最终驱替效率达到91.65%。热化学复合体系能够显著改善低渗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为国内外低渗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驱油剂对不同渗透率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和孔隙尺度增效机理,选取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J1)、α-烯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J2)、十二烷基羟磺基甜菜碱(J3)、J3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复配表面活性剂(J4)作为驱油剂,开展了4种驱油剂一维驱油和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明确了乳化降黏驱油剂在孔隙尺度的致效机理。结果表明,降低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大于提高乳化降黏率。在油藏条件下,乳化降黏驱油剂需要依靠乳化降黏和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才能大幅提高驱油效率。乳化降黏驱油剂的乳化能力越强、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增幅越大。当化学剂乳化降黏率达到95%时,油水界面张力从10-1mN/m每降低1个数量级,化学剂在高渗透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油效率依次提高约10.0%和7.8%。乳化降黏驱油剂注入初期通过降低界面张力,使得高渗透岩心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替压力分别为水驱注入压力的1/2和1/3,从而提高注入能力。注入后期大块的原油被乳化形成大量不同尺寸的油滴,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乳化形成的界面相对稳定的稠油油滴,能暂堵岩石的喉道和大块稠油与岩石...  相似文献   

4.
渤海油田稠油资源丰富,黏度低于350 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通常采用常规水驱开发,但由于油水黏度差异明显,流度差异大,水驱过程中易产生指进现象,导致含水率上升快,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单纯的热水携带热量有限,热能利用率低,在热水的基础上复合化学剂、辅助气体,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体积,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因此,开展热水复合驱适应性研究,对海上稠油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的手段,开展热水复合驱增产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油藏参数、注采参数等适应性分析,初步提出适用热水复合驱开发的油藏参数界限,同时开展注采参数优化,为后续海上稠油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高效开发大港油田低渗致密储层,通过纳米驱油剂CN-1的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和乳化性测试研究了纳米驱油剂CN-1的物化性质,针对大港致密油田开展静态渗吸实验和常规驱替实验,并对CN-1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1是一种非均相驱油剂,它由纳米颗粒与携带液组成,颗粒粒径分布10~100 nm。驱油剂CN-1和携带液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均高于3.69 m N/m,它们浸泡岩心后致使油水接触角升高,岩石表面亲水性减弱。与注入水相比较,CN-1驱油剂渗吸采收率增幅较高,说明纳米驱油剂具有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与CN-1驱油剂相比较,尽管表面活性剂BHS溶液洗油效率较高,同时乳化作用引起“贾敏效应”也产生了扩大波及体积效果,但其注入压力明显低于CN-1驱油剂的水平,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差,最终采收率增幅较低。纳米颗粒在岩石孔隙内滞留引起渗流阻力和注入压力升高,进而造成中低渗透部位(孔隙)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大,因而扩大波及体积是CN-1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纳米驱油剂注入时机愈早,采收率增幅愈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延长油田低孔低渗、地层水矿化度高、采收率低的的问题,研究应用了生物活性剂驱油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驱油机理,通过洗油能力、界面张力、耐盐性、抗钙镁、驱油评价等一系列性能测试,评选出了适合延长油田可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的驱油剂配方,并在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油井依靠压裂投产。油藏开发中普遍呈现初期产量高、递减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低等特征。为实现油井压裂施工中补充地层能量、储层低伤害、降低界面张力以及提高洗油效率等目的,文中提出了在JHFR-2减阻剂+JHFD-2多功能添加剂滑溜水压裂液体系中加入HE-BIO生物驱油剂,并且在压裂液减阻效果、抗盐性、储层伤害、生物毒性、洗油效率、驱油效率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集压裂、增能、驱油为一体的致密油新一代驱油型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该体系具有速溶、无毒、环保低伤害、减阻、抗盐、防膨、超低界面张力等特点。利用该压裂液体系,在南泥湾油田P132平2井开展压裂三采一体化先导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刘璐  唐凡  徐春梅  王庆  李辉  姚瑞清 《钻采工艺》2022,45(2):137-142
鄂尔多斯盆地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区,存在渗透率、孔隙度低、采收率低等特点,纳米驱油剂进行驱油解决了这类问题。文章在驱油剂的性能分析基础上,对自主开发的GX-S型纳米驱油剂的粒径改变、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吸附量以及降低毛细管力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重点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矿化度30 000 mg/L、模拟地层温度60 ℃、驱油剂的质量浓度为0.3 wt%时,可以将界面张力降低至0.113 mN/m、接触角变为109.8°,达到使界面润湿性改变、降低界面张力以及毛细管力的效果;可在水驱油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1.25%。研究结果对GX-S型纳米驱油剂在油田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田金17块稠油油藏采用水驱后采出液乳化严重,地层流动能力降低,导致开发效果变差。通过乳化状态分析、黏度和流变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等研究稠油和水的乳化特性,分析乳化稠油的流动特性;通过对油田常用的乳化驱油剂与W/O型乳状液再乳化形成乳状液的乳化状态、粒径、黏度和黏弹性分析,对乳化稠油再乳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乳化稠油再乳化机理,并对乳化驱油研究提供了思路。结果表明:乳化严重影响稠油乳状液的黏度,在油藏温度(60℃)条件下,含水率为60%的W/O型乳状液,其黏度、黏性模量和油水界面张力分别是脱水稠油的11.9倍、13.49倍和2.49倍。当含水率高于40%时,非牛顿特性变强、黏度开始呈指数式增大、黏性模量增大显著、油水界面张力迅速增大,严重制约了其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性。当乳化稠油与乳化驱油剂再乳化时,形成W/O/W型多重乳状液。乳状液的粒径、黏度和黏弹性随着W/O型乳状液中初始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当初始含水率为60%时,乳化驱油剂LPA,HPF和SDS与W/O型乳状液再乳化后形成乳状液的粒径分别为91.3,40.6和27.5μm。相比于它们与脱水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粒径分别增大7....  相似文献   

10.
为深化油膜驱替机理认识,开展油膜驱替实验。以综合反映乳化速度和乳化量的乳化系数量化表征油水乳化能力。针对实验用低黏和中黏原油,筛选出具有强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强乳化能力-低界面张力和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3种不同性质的驱油剂,并进行玻璃棒束油膜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低黏原油,乳化系数分别为0.667和0.706的强乳化能力驱油剂,不论其界面张力是否达到超低,其驱替效率都约为90%,而乳化系数为0.244的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的驱替效率不足70%;对于中黏原油,乳化系数分别为0.534和0.602的强乳化能力驱油剂,不论其界面张力是否达到超低,其驱替效率都约为83%,而乳化系数为0.258的弱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驱油剂的驱替效率不足65%。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乳化能力是对油膜驱替起决定作用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