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安全是由车、道路环境和人(司机)高度协调一致来保证的。道路环境因素,包括天生因素和道路状况,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这里谈谈拖拉机交通事故与机车状况和人的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车-人接触碰撞事故作为一种典型的交通事故类型,包含车、人、地三个系统,涉及变量众多,再现过程复杂。其中,人-地接触摩擦因数作为典型的输入参数,对事故再现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交通事故数值再现计算中,摩擦因数一般作为定值输入,其仿真结果与实际物理过程存在较大偏差。通过纤维-粗糙路面接触的简化物理模型探讨车-人交通事故中人-地接触摩擦的非线性关系,提出针对车-人碰撞交通事故的人-地摩擦因数与法向力函数关系的构造方法,并通过典型车-人碰撞事故案例对其进行了验证。案例分析表明,基于上述方法构造的摩擦因数数学模型可减小仿真结果与实际物理过程的偏差,从而为交通事故鉴定提供更为准确有力的技术依据。将接触摩擦力学应用于交通事故再现数值计算的思想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速公路上轿车碰撞路侧护栏的交通事故形态的特征,建立"含乘员约束系统的汽车-护栏-道路"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汽车撞击双波护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车碰撞护栏试验加以验证。分析了影响系统碰撞特性的因素、系统能量吸收耗散规律、双波梁护栏等主要部件的吸能效果和乘员运动轨迹,对乘驾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统计并整理了我国从1990年到2017年间的道路交通事故资料,并分析了发生事故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结合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分别从人、机、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容易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应原因。采用灰色预测理论,根据多年来的统计数据,预测了未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变化规律。根据相关研究及经验,从人、机、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及降低事故发生后的后果,进而改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灰色关联系统宏观影响预测方法.从人、车、路综合环境整体观点出发,结合城市交通事故的自身特点,建立了交通事故影响因素预测模型,通过EXCEL图表工具分析各影响因素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并应用灰色理论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以城市交通事故调查和统计资料为基础参考对象,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行、有效,能较好地预测交通事故各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管理部门事故预防提供了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中以实际道路环境应用为背景,通过一种能正确模拟汽车驾驶动作,获得实车驾驶感觉的驾驶模拟器,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方向盘转角数据,研究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驾驶人疲劳检测方法,综合运用了数据处理、采样,去噪、模式识别等多种技术,以降低因驾驶人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7.
变角传动比设计及路感模拟是线控转向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车辆的转向灵敏度和车速确定了变角传动比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不同路感模拟的策略,考虑到"人-车-路"闭环系统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不同驾驶员的偏好与转向系统对道路信息的反馈,基于权重法进行转向路感的模拟.通过Carsim/Simulink仿真双移线和双纽线工况,...  相似文献   

8.
用磁流变阻尼器代替传统座椅悬架中的被动阻尼器,构成半主动车辆座椅悬架系统。针对此系统建立"人-车-椅"14自由度力学模型。其中阻尼器采用双曲正切磁滞模型,并选取PID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整个系统模型,输入标准路谱信号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较为有效地改善座椅减振性能,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9.
在动态环境下,为了预测人-车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及车辆乘坐舒适性,根据瞬态动力学原理和路-车-人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9自由度汽车乘坐动力学模型。基于路面不平情况下的瞬态冲击载荷而引起的人-车系统不同位置的加速度响应,在ANSYS软件中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9自由度车型在特定的参数匹配下,在路面不平引起的瞬态冲击载荷作用时,传递到人体的加速度能快速的衰减到设计范围内,满足整车乘坐舒适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车闭环操纵性评价与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驾驶员的特性密切相关,研究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应该把车辆放在人-车闭环系统中进行分析。以作者及其带领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在人-车闭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驾驶模拟器、驾驶员模型、人-车闭环操纵性的评价体系以及利用人-车闭环评价体系对车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2007-2016年十年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研究,以统计分析方法为基础,获得各类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的损失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以及直接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道路交通事和机动车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直接财产损失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何婷婷  李芳 《机电工程》2016,(2):140-145
针对FSAE赛车在行驶过程中车架受到的来自路面不平度、车轮动态不平衡和电机振动的激励从而导致的共振破坏的问题,以及为了合理安排负载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通过采用ANSYS中的Block Lanczos法对车架系统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和约束模态分析(约束模态分析的对象包括"悬架-车架"系统、"车架-负载"系统和"悬架-车架-负载"系统)。通过对比分析车架的自由模态分析振型特点与3种车架系统的约束模态分析振型特点,得出了"悬架-车架-负载"系统的振型来源于车架子系统(车架,"悬架-车架"系统和"车架-负载"系统)的振型,提出了"悬架-车架-负载"系统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整车动态性能。通过"悬架-车架-负载"系统的柔性约束模态试验,验证了仿真数据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车架能满足赛车手舒适性要求,能避免共振破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预防车辆追尾碰撞事故的发生,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前向防撞报警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利用车载毫米波雷达准确获取自车与前方多个目标之间的车间距离和相对速度信息,车内控制器综合车间距离、相对速度、自车车速、驾驶员反应时间、车辆制动性能及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在自车与前方目标车辆间存在潜在的碰撞危险时,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发出报警信息提醒驾驶员,避免因追尾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4.
黄若 《汽车零部件》2013,(12):30-30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道路交通运输是山区运输的主要方式。自从汽车诞生至今,全世界已经有近500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日益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害。制动系统失效问题造成的公路运输事故比率高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人、车、路、交通管理等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进行成因分析、统计分析和预测分析,在汽车运输分队中进行有重点的防范和预防,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在军交运输领域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由博世提供的全球道路交通事故状况数据显示: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2~5千万人受伤,总损失占GDP的1~2%,可见,道路安全已成为最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车-路环境下汽车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人一车一路闭环系统各部分关系的基础上,研究驾驶员意图、道路行驶环境与汽车传动系统状态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目前无级自动变速汽车只能单.纯反映汽车行驶状态的最佳燃油经济性和最佳动力性控制原则的局限性问题,建立基于驾驶员操纵推理和道路诊断的汽车无级自动变速智能控制策略,为开发智能化的无级自动变速汽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问题。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的是车内人员及行人的伤亡。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道路的拥堵,更加加剧了伤员的救治、交通事故的处理的困难程度。为此,此课题研发出一种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原型车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在交通事故发生,交通拥堵的情况下,自动巡航以及自动避开障碍物从拥堵车的底部通过,直达事故现场,利用手动操控液压抬升装置,将事故车辆拖离现场,及时有效的处理交通事故和人员救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道路模拟试验激励和约束方式,建立了摩托车五自由度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通过对海南试验场采集的道路载荷谱进行室内模拟迭代,得到了某摩托车道路模拟激励信号。以该激励信号为输入,编制MATLAB程序对摩托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并借助道路模拟试验机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结合道路模拟和计算机仿真能对摩托车动力学性能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徽省安庆市农机监理系统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实施意见>和三部委联合制定的<机动车驾驶员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抓机关效能建设的同时,掀起"为机手服务、让机手满意"活动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