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储层厚度、渗透率、延伸长度、实进系数等指标评价南堡2-3区馆陶组(Ng)主力含油储层,指出单因素储层评价结果存在相互矛盾,不利于全面认识储层;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上述4项参数的权重系数,并采用权重法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NgⅠ4、NgⅠ6为Ⅰ类储层;NgⅡ5、NgⅡ6、NgⅣ为Ⅱ类储层;NgⅡ13、NgⅢ为Ⅲ类储层。分析了各类储层的特征,并利用动态资料证实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对旅大27-2油田E3dⅢ地层水和注水源井水的组成及配伍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7-2油田E3dⅢ地层水和水源水均为CaCl2型,在E3dⅢ地层温度(82℃)下,水源水与地层水存在不配伍,两者以任何比例混合后均会产生悬浮物,随着E3dⅢ地层水比例的增加,悬浮物含量越高,旅大27-2油田E3dⅢ地层水和水源水混合后产生的碳酸钙垢会对储层造成严重伤害,在以后的注水时应注意加强防垢措施,可在注入水中加入阻垢剂进行防垢处理。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内外蒸汽吞吐技术的开发经验,从地质-油藏工程方案、注采方案、地面(平台)方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现场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油藏开发方案和注汽参数,研发了地面小型化、撬装化的蒸汽发生器及配套的海水淡化系统、高纯氮气系统,设计了油管注汽工艺、油套环空注高纯氮气工艺、伴注除氧剂的注汽工艺及井筒防腐措施;在海上首次采用了高温电潜泵(耐温250℃)进行热采稠油举升,并对高温井进行温度压力监测;首次在渤海旅大27-2油田进行了稠油先导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发渤海稠油油田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明确渤海C油田导管架期间预钻井的12口生产井,在组块安装后投产产量达不到配产目标的原因,针对有机质沉积、原油乳化堵塞、流体配伍性、钻完井液漏失与返排等潜在储层伤害因素,开展了储层堵塞实验评价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免破胶无固相钻开液(EZFLOW)漏失量越高渗透率伤害程度越大,同时考虑钻完井液漏失时,天然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程度为37%,伤害程度中等;2)有机质沉积对储层伤害较为明显,注入0.4 PV原油后渗透率伤害程度达到98%,且随有机质沉积量的增加,储层伤害越大;3)油包水型乳状液(W/O型)驱替对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高达75.01%,水包油型乳状液(O/W型)驱替对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为25.21%,低含水层受原油乳化堵塞影响较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渤海C油田12口预钻井低产原因为导管架预钻井后待组块安装期间关井静置过程中有机质沉积和原油乳化伤害。同时,渤海C油田12口预钻井目的层馆陶组储层物性因子较小,产液指数较低是导致低产的原因之一。研究结论为后续增产措施以及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塔中4油田422CⅢ油组开发实践,采用相渗曲线法、水驱油效率方法、实际曲线与童氏图版法对比方法、丙型水驱曲线法以及经验公式法对该油组的采收率进行定量化评价,找出主要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挖掘剩余油,编制开发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曲堤油田馆陶组属于具有一定天然能量的稠油断块油藏.初期主要利用天然能量开发,根据目前油藏不同部位压力、产量、含水等油藏动态参数变化及天然水侵状况的分析,对油藏能量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对油藏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优化出适应于本油藏的特殊注水方式--腰部注水,为该油藏最终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羊三木油田深度开发及注水井网的不断完善,主要含油层系之一的馆陶组高粘度稠油储集层已经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含水达到60%以上,勘探过程中气测全烃显示异常活跃,烃组分参数不稳定,气测录井储集层解释评价难度大。针对储集层原油粘度大、油稠、含水率高的特点,分析了气测录井烃组分的两种基本特征,进而计算了不同烃组分特征条件下的相应派生参数。根据该油田馆陶组19口采油井生产数据和气测派生参数的统计分析,尝试应用派生参数——烃斜率与湿度比、峰基比与非烃含量进行交会图板分析,评价储集层的产出能力,分别建立烃组分齐全条件下的烃斜率与湿度比图板和烃组分不全条件下的峰基比与非烃含量图板,并据此建立评价标准,不但解决了该油田馆陶组储集层评价的难题,而且可直观反映储集层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为开发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经3口井的应用分析表明,储集层产出能力气测评价结果与生产数据吻合,解释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油轮靠泊对平台造成的影响,并制定应对措施降低油轮靠泊对平台引起的振动,对海上靠泊平台设计、护舷选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大港油田板桥地区馆陶组地层低电阻率岩性油层的形成机理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在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从粘土矿物类型、沉积微相类别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该区低电阻率岩性油层主控因素.馆陶组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蒙脱石含量与泥质含量成正比,泥质含量相对较高,地层电阻率下降,从而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及吸水膨胀是该区馆陶组地层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直接原因.提出了低电阻率油层应该以沉积微相的不同建立定性识别标准和定量评价方法,按照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结合该区的沉积背景,分析不同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按照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分别建立测井解释标准.实际应用地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李翔  淡申磊  李大妮  周代 《测井技术》2010,34(2):150-154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高含水期的强水淹层,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通过开展水淹机理实验研究,建立水淹层动态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模型.综合强水淹层岩性、产水率、孔隙结构及电性等细分标准,对强水淹层定性识别和细分定量解释研究,建立了Ⅷ-Ⅸ油组中厚油层强水淹细分解释标准.形成1套利用测井技术进行强水淹层细分精细评价的完整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油田开发的重点是研究油层厚油层内剩余油的分布,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影响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夹层进行更精细的研究描述,弄清夹层的特征。以岩心与测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微相的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宝浪油田三工河组Ⅲ油组内夹层的类型、成因及分布特征,从而为建立Ⅲ油组的地质模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旅大5-2油田合理生产压差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大5-2 油田生产层为疏松砂岩,胶结性差、流体携砂能力强,易出砂。科学确定生产压差,实施油井精细化管理,对于确保油井稳产,实现油田产能最大化意义重大。使用岩石力学方法确定旅大5-2 油田出砂临界生产压差,结合油藏地饱压差及油井实际生产状况研究结果,提出了旅大5-2 油田油井合理生产压差界限。  相似文献   

13.
唐晓红 《海洋石油》2012,32(1):70-73
埕岛油田进入综合调整阶段后,研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并已在个别区块实施。通过对已实施区块的跟踪,对已有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进行了评价,认为层系细分能切实减小油层干扰,提高采油强度;井网加密后随着井距的缩小和井网形式的改变,注采对应率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大幅提高;通过油井提液,单井产量得以明显提升;通过应用水平井,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提高了单井产能。综合分析认为现有的调整技术政策能够满足埕岛油田在该阶段高效开发的需求,也可以为后续区块及海上相似油田的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矿物成分、粒度分析、泥岩颜色等分析资料,对东营凹陷尚店油田馆陶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尚店油田馆陶组为河流相且为曲流河,建立了适合该油田的沉积相判别模式。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表明,该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具有砂体大面积连片、岩矿成熟度低、多物源的特点,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今论古"的方法,从区域沉积环境、沉积特征等方面,对尚店油田馆陶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尚店油田馆陶组为河流相且为曲流河,建立了适合该油田的沉积相判别模式。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表明,该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具有砂体大面积连片、岩矿成熟度低、多物源的特点,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靖安油田长6油层组天然裂缝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露头与岩心入手,从储层所处地下环境出发,系统研究了靖安油田6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长6储中天然裂缝特别是构造缝不发育,仅发育少量的微细裂缝,微细裂缝分布分散,大小一般为微米级,长的可达几千微米,短的仅为500um,宽度在300um左右,经测定裂缝孔隙平均为0.073%-0.096%,改善储渗流能力有限,并根据微细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区域地应力演化史建立了储裂缝发育及分布模型,指出微细裂缝在纵向上分布不均匀,同一小层内张性缝主要分布在上部,以直立或近于直立缝为主,剪切缝位下部和层面附近,以小角度或小平缝为主,这一结论对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通过粒度资料分析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水动力条件,能有效判断储层的沉积环境。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馆陶组疏松砂岩储层的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建立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和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演化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以为疏松砂岩储层特征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导研究区乃至渤海湾盆地疏松砂岩储层的保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堡油田南堡1、2号构造取心井馆陶组(Ng)岩心观察及铸体薄片鉴定,明确了研究区馆陶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玄武质泥岩实际上是风化程度高、砾间界线不清楚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并提出新的储层类型——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储层。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好,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杂基内微孔发育,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根据储层成因和展布特征可将其分为3类:河流-三角洲相成因的条带状储层、以火山碎屑为物源的火山裙扇储层及火山前缘的自碎角砾状熔岩环形储层,见丰富的荧光级油气显示,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9.
油气层保护是贯穿于油田钻井、完井到开发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射孔是油井完井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利用高压物流打开油气流由储集层进入井简的渗流通道的技术,在射孔过程中,由于打破了原始地层平衡系统,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油气层损害,而射孔液、射孔工艺及参数的选取不当可能加剧这种损害。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馆陶组储层射孔过程中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射孔作业时对油气层的保护措施。并指导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孤东油田及类似的浅层疏松稠油砂岩油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蟠龙油田长2油组开发井含水率上升、新钻开发井产能不稳定的生产难题,利用岩心分析、测井、试油与试采等资料,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油水相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了岩性、沉积韵律与剩余油分布关系;采用动、静态测井技术结合,饱和度重叠法,数学克里金法等技术,对蟠龙油田长2油组的剩余油进行了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