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石油工业》2014,(4):33-38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页岩油开发活动的增加将使2014年美国原油产量增至850万bbl/d,2015年将进一步升至930万bbl/d。美国目前主要开发的两大页岩油油区为跨越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巴肯油区以及得克萨斯州的鹰堡油区,页岩油主要分布在西海岸、落基山、中部大陆、西南部、墨西哥湾岸区以及东北部地区。目前页岩油开发主要还是由小型的美国勘探开发公司所主导,预计2020年左右美国页岩油产量达到峰值约480万bbl/d。尽管美国页岩油发展前景看好,但仍面临环境、运输、产量递减以及成本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研究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和页岩油公司经营情况的基础上,从勘探开发流程的角度,将美国页岩油成本分解为矿权购置、钻井、完井、基础设施和运营5个部分,分析了各类成本的构成和总体情况,以美国威利斯顿盆地巴肯页岩区为例对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本做了估算,认为其目前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本在50美元/bbl左右。对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认识和勘探开发进展做了系统梳理,在中国与美国主要页岩油区地质条件对比的基础上,对中国建成百万吨页岩油年产量的投资和成本做了大致估算。结果表明,中国页岩油资源较丰富,是常规资源的重要接替,目前虽已突破页岩油出油关,但成本较高,尚未实现商业生产。不过,美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成本是页岩油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中国页岩油行业未来仍有借助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幅降本增效的空间,页岩油勘探开发也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以来,美国原油产量急剧增长,原油产量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美国的"页岩油革命"。页岩油开发正在冲击传统原油市场,美国大力开发页岩油,今年已经超越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头号原油生产国,其迅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能源格局。与美国相比,我国在页岩油开发领域的技术与设备相对缺乏,由此导致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工作仅仅处于初期阶段;同时,在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市场所蕴含的潜力,有许多难题和技术亟需解决。从中国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入手,概述了页岩油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以及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最后分析了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中国、阿根廷和利比亚等国家,中国的页岩油可采资源量全球第三,美国和加拿大为全球页岩油产量的大国,美国由于页岩油开发核心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辅助作用,继页岩气革命后,又掀起了页岩油的开发热潮,"井工厂"开发模式实现了页岩油气藏的安全、经济、高效开发,推进页岩油的快速发展;中国页岩油开发需要在科技创新和财税政策上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区带、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区带等重点页岩油区的地质特征、储量、产量、钻井和开发技术进展,分析了美国页岩油的发展趋势,并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中国页岩油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表明,二叠盆地是美国页岩油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主要产区为Spraberry和Wolfcamp区带,未来也将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三大主力产区油气钻机数量和页岩油产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超低油价驱动油公司采取新一轮技术革新和降本措施提高单井产量。借鉴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经验,中国页岩油应优先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凝析油展开部署,并跟踪学习美国凝析油藏的开发技术;甜点分级评价是美国页岩油高效开发的基础,在低油价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页岩油要实现高效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进步是页岩油降本增效的核心,因此在勘探开发初期就要重视技术攻关。建议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管理模式,探索出页岩油高效开发、迅速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迎来页岩油气革命了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世界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增长,但油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稳定。页岩油气在全球油气供应中的占比在不断增大,这主要得益于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页岩气开发使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而页岩油使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美国页岩革命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国家石油公司的积极实践,中国页岩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具有进行商业化开发页岩气能力的国家。虽然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理论、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中国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但页岩油勘探开发困难重重,在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分布规律、甜点预测与低成本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中国正迎来页岩气革命,而页岩油革命还未到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国的页岩油产量急剧增长,页岩油钻井完井技术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为了给我国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了国内外页岩油的勘探开发现状,介绍了实现页岩油经济高效开发所采用的关键钻井完井技术,包括储层甜点评价与识别技术、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高密度分段压裂技术、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与工程优化技术等,并结合页岩油经济高效开发面临的挑战及我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了适应我国页岩油储层高效开发的钻井完井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以指导我国页岩油的经济高效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油页岩”、“致密油”和“泥岩裂缝性油藏”等资源的对比分析,将石油勘探界的页岩油定义为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包含的石油资源.通过分析页岩油地质特点,认为页岩油与常规石油资源有较大区别,但与页岩气在地质特征和开发方式方面有很多相似性.页岩油的“甜点”与裂缝发育程度、基质孔隙大小和地层异常压力情况关系密切.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层系地质特征后认为,该区页岩油与页岩气可能存在共生现象,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中国在页岩油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过程中应借鉴美国成功的理论模型和勘探开发经验,同时根据中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国地质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页岩油之路.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原油产量自1970年出现高峰后,产量趋于下降,但自2008年之后,由于页岩油的开发,美国原油产量重又增长。切萨匹克、EOG为首的美国骨干石油企业,将页岩气生产积累的水平钻井、水力压裂等技术缜密组合,用于非常规石油的页岩油领域,增加原油产量。有专家预测,"页岩油革命"很可能使世界重回廉价石油时代。  相似文献   

10.
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美国页岩油(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目前,美国页岩油区带分布广泛,遍及二叠盆地、威利斯顿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和阿纳达科盆地等。页岩油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17年末页岩油证实储量占全美石油证实储量的比例接近50%。美国页岩油产量主要来自二叠盆地、巴肯和伊格尔福特三大页岩油区,目前其产量占全美页岩油产量的近80%;有利地质条件是这三大页岩油区发展的基础。受2014年油价暴跌影响,美国页岩油气作业钻机明显减少,页岩油产量有所下降;但自2016年中期开始,产量恢复增长,屡创新高。美国待发现的页岩油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根据预测,未来10年页岩油产量还将持续增长,是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正>下半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持续走低,生产企业将遭受大面积亏损。美国页岩油生产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似乎也改变不了亏损的命运。下半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持续走低,生产企业将遭受大面积亏损,随即并购活动也会大幅提升。美页岩油产量继续走低根据EIA数据分析,页岩区带上在生产钻机数量是预测页岩油气未来产量的重要指标;但钻机数量减少对页岩油气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2015年1—7月巴肯和伊格尔福特两个最大的美国页岩油产区钻机数和页岩油产  相似文献   

12.
大港油田实现了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并取得一系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创新成果。肇始于美国的"页岩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格局。有种观点认为,世界页岩油储量可达到常规石油储量的数倍。当前仍处于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机遇期。把握住机遇,提前介入,就有可能占得先机。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把握机遇,历经多年探索研究,率先在渤海湾盆地实现了陆相页岩油工业化开发。此间几多坎坷,几多收获?前路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3.
美国页岩油2015年产量高达2.26×10~8t,占美国当年原油产量的50%以上。美国页岩油成功开发经验主要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坚实的技术积累及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些因素促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成本大幅下降,2015年美国页岩油盈亏平衡点较2014年平均下降30.5美元/bbl,使之在低油价的环境下仍可实现效益开发。建议我国加强以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核心的生产组织管理创新,开创扁平化项目制管理模式或专业化公司模式,加强政策支持,促进非常规油气有效发展,为页岩油规模开发创造条件,为实现资源的战略补充、接替及能源安全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页岩油的规模效益开发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资源品质、开发技术、配套设施、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为此,在分析低油价时期美国二叠盆地页岩油开发实现大幅降本增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需要采用理念转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运作的技术思路,并提出了页岩油甜点识别与评价新方法、差异化压裂优化设计和全生命周期开发优化等3项关键技术,对实现我国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最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兴起,范围仅限于美国.而且页岩气的发展速度要快于页岩油。“页岩革命”使美国在2009年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到2020年,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产量达5.5亿t;页岩资源已对美国的油气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20年其开采活动将大规模增长。“页岩革命”对原油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对北美天然气市场价格产生了较大抑制作用。全球页岩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只要时间足够,页岩油气开发在全球范围都可以开展,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能源市场。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美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引领世界前沿,但是美国在页岩油方面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尽管如此,页岩油开采目前依然是一个世界难题,其中关键因素是技术难关还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目前,美国一些石油开发页岩油的主要技术包括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全球页岩油发展态势对中国页岩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美国页岩油发展历程和关键要点,包括其发展历程、降本增效与相关技术、发展模式、经济效益、扶持政策等,提出页岩油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能源,其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及金融支持,与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早期发展需要更多支持。美国页岩油的爆发式增长,根本驱动力在于地质理论的突破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关键是页岩油开发成本的快速下降;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也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全球页岩油资源丰富,北美、阿根廷、俄罗斯、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全球页岩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日产能力有望在2025年后超过1000×10~4bbl。结合中国页岩油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应将页岩油作为战略接替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给予扶持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投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性开发。  相似文献   

18.
王濮 《石油知识》2014,(1):4-5,9
<正>美国的页岩油革命正在以"蝴蝶效应"影响全球的石油经济。尽管很多人认为,与美国的页岩油储量相比,我国的页岩油储量更丰富。但业界很多人认为:相对于美国,中国等很多地方页岩油的开发还有待时日。页岩油气是指埋藏在页岩层中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视为新兴的油气资源,与常规的油气资源相比,具有开采寿命长、生产周期长、价格低、油质好的优点。今年10月,国务院明文将页岩气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国内各石油集团相继发布有关页岩油的研究及运作项目;10月28日,中国石化首次从试验井组中勘探出具有商业规模量的页岩气;11月10  相似文献   

19.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发展及美国页岩气价格的下调,国内外掀起了页岩油勘探的热潮,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同样也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通过对我国东部湖相沉积页岩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并与美国页岩油已成功开发区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对比,综合认为采用 OSI 指标,并结合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含量及薄夹层存在与否,作为初步判断页岩油发育层段的标志。 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页岩 OSI 指标与 Monterey,Barnett 及 Eagle Ford页岩的 OSI 指标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页岩油、致密油潜力,建议当前国内勘探应瞄准混合型页岩油。  相似文献   

20.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 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 质量分数一般大于 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 为 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 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 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