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灵州至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配套光纤通信工程建设需求,减少通信中继站点,降低光缆损耗,在灵州换流站至延安变光通信段使用了超低损耗光缆,并配合使用拉曼放大器、色散补偿、纠错编码等超长站距通信技术,实现灵州至延安的长距离通信。应用结果表明:超低损耗光缆与超长站距通信技术组合使用,合理配置光路子系统,实现变电站之间远距离大容量的通信。  相似文献   

2.
在光传输系统中优化设计,利用放大、前向纠错、色散补偿等技术,可大大增加无中继超长站距传输距离。文章采用最坏计算法,利用不同放大技术组合对无中继超长站距传输距离进行计算。设计与计算结果显示均满足无中继超长站距传输条件。  相似文献   

3.
507km超长站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采用远泵掺铒光纤功率放大技术、远泵掺铒光纤前置放大技术、拉曼噪声抑制技术和前向误码纠错等技术,工程上常用的G.652光纤所构成的速率为2.5 Gbit/s、站距为507 km的超长站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4月1日17时30分,灵州换流站750 kV交流场系统调试第一阶段工作全部完成,750kV交流场成功带电试运行。灵州-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之一,是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灵州换流站是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换流站工程,是首个网侧接入750 kV的±800 kV特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限制2.5 Gbit/s光传输系统超长中继距离传输的4个主要因素:衰减、色散、信噪比、非线性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掺饵光纤放大器技术、拉曼放大器技术、遥泵放大器技术、色散补偿技术、前向纠错技术等多种克服技术,给出各种克服技术的性能参数,提出了工程中不同站距情况下各种技术的组合方案,总结了2.5 Gbit/s光传输系统工程应用时的最大中继距离。  相似文献   

6.
电力通信光缆随高压输电线路大量穿越无人区、崇山峻岭或荒野沙漠,面临着中继站选站和建设困难、成本高、站点不易维护、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为解决中继站建设维护困难并保证光信号的超长距传输,结合青海电网使用的光迅OSP光路子系统设备特点及光传输理论,以光路极限衰耗与色散容限为关键参数,对青海电力通信网超长距光路的搭建进行研究并提出超长距光路搭建方案。根据方案在海西、海南、海北运维分部所辖变电站搭建超长距光路,经调试运行后证明了该方案的可靠性,对其余站点超长距光路的搭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超长距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限制超长距无中继传输通信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功率因素、色散因素和光信噪比因素等,并逐一对克服这些限制因素的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掺铒光纤放大器、色散补偿、前向纠错(FEC)和非线性抑制等技术,然后结合实际产品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总结出了超长距无中继传输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讨论了单通路2.5Gbit/s数字系统超长传输的实现技术。对于各种影响2.5Gbit/s系统超长传输的因素,如光缆衰耗、色散和非线性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针对这些限制提出了掺铒光纤放大器、色散补偿技术等常用的手段,结合目前最新的技术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上,着重对光纤喇曼放大器这种特殊的放大器技术做了分析。最后,提出了2.5Gbit/s单通道系统在250km光纤中无中继传输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超长站距传输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超长站距传输系统的各种实现技术。深入分析了超长站距传输系统的OSNR受限问题,提出并介绍了解决方案,重点包括光纤喇曼放大器和遥泵放大器。最后提出了2.5 Gbit/sSDH系统单跨距350 km无中继传输方案。  相似文献   

10.
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不断建设发展,对电力系统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对于减少光中继站数量、降低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减少维护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超长站距光通信系统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探讨了超长站距系统的功率及OSNR计算,最后简要介绍了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几个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800 k V灵州换流站工程750 k 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设备安装施工环境条件恶劣问题,通过分析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设备安装环境条件控制方案。应用结果表明:设备安装环境控制方案保证了灵州换流站750 kV GIS安装条件要求,对环境变化复杂地区的超长GIS设备安装施工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对无中继超长跨距、大容量传输的需求日益迫切。文章介绍了基于双向拉曼系统40×10 Gbit/s超长跨距传输方案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系统采用超低损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使用增强型前向纠错(Enhanced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EFEC)技术和双向拉曼放大技术,实现了40×10 Gbit/s OTN系统300 km无中继的超长距离传输,系统连续运行稳定。实验成果为衡量大容量超长跨距无中继传输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标准等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今后电力系统对无中继长跨距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跨距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是指在光纤链路上不包括任何光电中继设备的传输系统。结合2.5 Gbit/s、10 Gbit/s、40 Gbit/s三种典型信道速率下的长跨距无中继传输系统实验,分析了实现大容量长跨距无中继传输的物理受限因素,探讨了应对的关键性技术,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双向泵浦喇曼放大技术在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中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超长距离传输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长单段无中继光传输距离对于减少网络节点间的电中继和光中继,降低长距离传输成本具有很实际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光纤通信超长距离传输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优势和经济效益,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超长距离光纤传输技术现状;提出了基于DRFA EDFA混合放大技术,实现传输速率为2.5Gbit/s、无中继距离为250km的传输技术解决方案。方案采用成熟的技术,使用了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器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5.
探讨并分析了超长跨距中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光源谱宽控制技术、前向纠错调制编码技术、高功率增益的EDFA功率放大技术、低噪声指数的分布式喇曼放大技术、通信线路安全及信号监控技术以及传输链路信噪比控制管理技术等。综合这些新技术,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无中继光传输距离并有效降低传输系统成本,适于在无中继跨海通信及长距离无中继专用网络等领域中配置应用。此外,还介绍了慧视公司研发的新一代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Anyhaul ULS产品的性能及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6.
资讯服务     
“特高压电网超长站距光传输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7年12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特高压电网超长站距光传输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科技项目验收会。验收专家委员会听取了项目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讨论认为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工作内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超长站距光传输系统的光放大技术,通过案例介绍了喇曼(FRA)光放技术在实际线路中的应用。光放技术能有效改善线路光信噪比(OSNR),适用于G652、G655光纤,能很好地提升系统传输性能。超长站距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网络运营者的维护复杂性,减少了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8.
“宁夏750kV超高压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鉴定会。经过审查认为:此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该项目研究在国内首次进行了750kV变电站与直流±660kV换流站混合建设,首次采用在750kV变电站敞开式配电装置,首次采用800kV六氟化硫双断口断路器.首次采用800kV三柱水平旋转式隔离开关.首次在750kV电力变压器和电抗器绝缘现场检测采用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超长距离输电与超长距离和无中继光纤通信是相伴生的输电和通信技术,结合中天科技多年的电力光纤通信应用和与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商合作的经验,提出了超长距离和无中继电力光纤通信系统方案,并对色散补偿光纤成缆应用、在OPGW中设置远程供电导线、无源光纤放大器、FSO的电力干线光纤线路终端应用等构成的总体解决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基于40×10 Gb/s大容量光传输系统,探讨超长距离情况下损耗、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信号的影响,并通过实际光纤、光器件搭建试验环境进行光信号测试,对系统的单跨度传输距离极限进行测试,并对整网的光信噪比(optical signal noise ration,OSNR)变化趋势及影响各关键点OSN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未来云南电网OTN光传输网的规划、建设及运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