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尾矿坝浸润线干滩监测预警值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全面的发挥尾矿坝在线监测系统的各项功能,需要给该系统提供各监测指标的预警值。其中浸润线和干滩预警值可以在渗流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其计算过程通过geo-studio2007的相关模块实现。采用SEEP/W模块计算出浸润线,根据SIGMA/W模块计算出原位应力,在SLOPE/W模块中计算出坝体的安全系数,将计算出的安全系数与标准值对比来判断是否需要预警,这是一个循环搜索的计算过程。安全系数的标准值通过《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和《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这两个文件来确定,各监测指标以三级预警为宜。通过该方法计算出的某五等尾矿坝的浸润线干滩预警值,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尾矿坝干滩长度无统一控制标准的现状,提出了根据允许水力坡降、允许最大流量、浸润面埋深以及边坡稳定性等判据确定尾矿坝干滩长度的方法。分析了尾矿渗透系数、尾矿填筑速度、排渗设施以及尾矿坝坝高等因素对尾矿坝干滩长度的影响:当尾矿的渗透系数较小、尾矿填筑速度较快、排渗设施效果较差以及尾矿坝坝高较高时,应适当增加尾矿坝的干滩长度。分析表明,依据文中所提判据可以很好地确定尾矿坝的干滩长度,相对于传统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靠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泥沙淤积与洲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人民长江》2009,40(14):74-75
根据1974、1995年洞庭湖湖盆地形的测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洞庭湖的泥沙冲淤与洲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的湖盆泥沙淤积强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步减弱,表明洞庭湖的淤积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增长;湖泊的泥沙淤积特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其它形式的淤积较小,呈现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水库淤积情况下的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沿程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出口断面悬移质泥沙级配与进出口断面各因素间的关系式,并运用三门峡水库的实测悬移质颗粒级配资料,建立了出口断面悬移质颗粒级配的计算公式,经用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的部分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公乌素引洪灌区淤积土壤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新淤地、淤后耕地、天然风沙地0~100cm剖面分层取样,采用筛分法和密度计法进行了颗粒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淤灌后土壤以细沙粒、粗粉粒为主,分别占总量的68%和15%;表层淤土中细沙粒、粗粉粒分别占总量的43%和26%;天然风沙地以细沙粒为主、占总量的95%。淤灌后土壤颗粒趋于细化,粒径级配趋于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淤积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1951-1988年洞庭湖区淤积分布的基础上,对三峡建库后洞庭湖区淤积趋势进行了略估。  相似文献   

7.
熊贵枢 《人民黄河》1993,(10):7-8,51
河道淤积物的干容重是河床变形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过去常用12.7kN/m~3或13.72kN/m~3。但早已发现,淤积的年限越长,淤积物越密实,颗粒越粗,淤积物干容重越大。根据淤积物粘粒含量的多少可分为粘性泥沙和非粘性泥沙,河道的淤积物多属于后者。本文介绍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水沉降试验初步研究了天然河水中常见阳离子Ca2 对泥沙淤积干容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Ca2 浓度对泥沙淤积干容重的影响较大,随着Ca2 浓度增加,干容重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干容重减小,第二阶段干容重增加并达到最大值,第三阶段Ca2 浓度继续增加后干容重减小最后趋于不变;②Ca2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泥沙浓度对干容重影响根据所加Ca2 浓度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Ca2 浓度在0~4mmol/l之间)随泥沙浓度增加干容重增加,第二阶段(Ca2 浓度在4~10mmol/l之间)干容重与各泥沙浓度在不同Ca2 浓度下的峰值有关,第三阶段(Ca2 浓度大于10mmol/l)干容重随泥沙浓度增加而增加;③Ca2 浓度、泥沙浓度相同时,中值粒径越大干容重越大,且中值粒径大的沙干容重达到最大值所需Ca2 少。  相似文献   

9.
10.
《人民黄河》2015,(8):10-12
利用低扰动深层取样设备获取小浪底水库的深层淤积泥沙样品,采用韩其为提出的基于球体颗粒的干容重理论公式,计算了小浪底库区淤积泥沙的初期干容重、稳定干容重和极限稳定干容重,并与现场取样的实测资料和固结试验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和小浪底实测资料、固结试验资料符合较好,适用于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干容重分析。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高含沙量洪水不同粒径泥沙的淤积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高含沙量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不同粒径组泥沙的淤积调整情况。指出了高含沙洪水的调整主要在高材以上河段。洪峰流量大小对泥沙过距离输送的影响是有限的。河道淤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来不不含沙量的高低和来沙粗细。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泥沙淤积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水头低、库容小、泥沙量大 ,泥沙问题突出。利用水文系列年泥沙模型试验揭示了枢纽泥沙淤积特性 ,如在弯道水流作用下坝前库区的泥沙淤积、河床电站进口淤积漏斗形状、电站排沙孔排沙效果以及电站尾水渠泥沙冲淤变化等。在模型设计中 ,着重考虑含沙水流宾汉切应力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 ,并利用非恒定流的河床冲淤方程推求了冲淤时间比尺  相似文献   

13.
水库淤积泥沙干容重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泥沙干容重是反映泥沙重力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现有计算干容重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存在着使用不便、适用范围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水库实测干容重资料的分析,阐明了水库泥沙干容重的分布规律,引入浑限空隙率的概念建立了初始干容重、稳定干容重及淤积过程干容重的计算公式,验证计算表明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粒径砂岩长短期力学行为的差异,对取自某水电建设工程现场的粗、中、细三种粒径大小的砂岩进行了短期三轴压缩、三轴渗透以及蠕变力学试验。研究表明:相同围压下,粒径越大的砂岩,其强度、粘聚力及变形量越小;同等粒径下,长短期强度值及变形量随着围压升高呈线性增加;砂岩的渗透率在屈服阶段快速增加并在破坏前后达到最大值,粒径越大的砂岩,其渗透性越强;相同偏应力和围压下,砂岩的稳态蠕变速率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同等粒径和围压下,稳态蠕变速率随着偏应力增加而呈指数型函数增长;同等粒径和偏应力下,围压越大,其稳态蠕变速率越低;三种粒径砂岩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对应的强度较短期值下降了40豫耀60豫,内摩擦角和内聚力则分别较短期值降低了40豫和40豫耀50豫,其中,中砂岩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汇流部泥石流的特性和淤积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探讨了支沟泥石流到达主流江流部后的特性,建立了汇流部泥石流龙头的运动轨迹方程式。根据泥石流在汇流部的淤积状况,将其特性大致分为如下3种类型:1)TYPE1.泥石流的泥沙全部停积在汇流部;2)TYPE2.支沟泥石流进入汇流部后,部分泥沙淤积在汇流,部而继续流向下游;3)TYPE3.支沟泥石流的汇流部不发生淤积而汇流部流向下游。在探讨泥石流堆积扇的最终堆积坡度和汇流部泥石流浓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上述分类的条件及支沟泥石流堆积扇堵塞主流河道形成天然坝的条件;并提出了计算TYPE1的泥石流堆积扇形状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本钢南芬二期尾矿坝,进行了矩形活动水槽断面试验,研究了尾矿坝冲积滩形特点以及尾矿动水沉降特性,并结合原型实测资料给出了实用的尾矿堆筑坡度的计算公式及滩面尾砂颗粒分布.  相似文献   

17.
浓缩排料法是一种新型尾矿处理方法。本文结合高浓度尾矿堆筑整体模型和局部模型试验,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成果可供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汾河水库的降水、入库水量以及淤积量的分析,依据1963~1987年的资料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并对汾河水库淤积影响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水库淤积有减少的趋势,淤积除受自然因子驱动外,人类活动也是汾河水库淤积的主要因子,1988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后对于减少水库的淤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小浪底水库支流河口淤积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测数据分析反映,小浪底水库在没有完成拦沙淤积库容前,受水库运行方式的影响,主河道出现明显刷槽几率不大,干流主要以淤积粗沙为主,支流河口形成明显拦门沙坎的条件不具备。小浪底库区支流淤积以异重流倒灌淤积为主,在目前不具备采用工程措施的条件下,调节水沙关系,利用支流拦沙库容淤积粗沙是延长小浪底拦沙库容使用年限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三峡工程围堰填料风化砂及堰基淤积砂的动力特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土料动强度、动模量、 阻尼比、动孔压、剪切波速等特性。这些特性的诸多参数,是堰体动力稳定设计、液化评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