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变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3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揭示其由先锋回归现实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征,以此透视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和悄然变化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2.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活着》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精湛的“说服读者的艺术”,即作者余华通过叙述人设置、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调节和人物轴的配置等叙事策略,有效地获得了各阶层读者对《活着》人物的“同情”,进而成功地“说服”了读者。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纵观鲁迅的小说,主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农民题材,另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在创作方法上,他融汇了中国小说的各种优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典范。一思想成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很明确的,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真实深刻…  相似文献   

5.
以处女作《厨房》、短篇小说《幽灵之家》和小说集《绝路的回忆》为例,解析了吉本芭娜娜小说创作的主题.认为厨房主题、死亡主题和神秘世界主题贯穿于吉本芭娜娜小说创作的始终,分别表现了:温情四溢的厨房空间;淡化处理的死亡阴影;亦梦亦真的幽灵世界.  相似文献   

6.
余华擅长在极端化的情境下描述人的存在状态和心灵世界,试图在文明秩序的另一面呈现人性邪恶丑陋的一面。于是,一个个精心设置的荒诞离奇的故事就成了作者的叙事实验室。文章通过对余华作品重复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解述、暴力图景的解构、黑色幽默叙事风格的解说,从而直视并了解余华笔下所绘制的小说主题——荒诞世界。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的创作受到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但在创作的过程中,鲁迅发挥了自觉的创新。结构上,《故事新编》接受了《彼得堡故事》建构现实与幻想双重时空的写法,但《故事新编》所构时空更加自然和完整。手法上,《故事新编》借鉴果戈理小说用写实手法塑造“典型形象”的写法,同时更加大胆地使用怪诞手法来弥补写实手法的不足。主题上,《故事新编》学习果戈理小说“含泪的笑”,将讽刺隐藏于日常的滑稽笑料之中,以更加尖锐的笔触揭露社会人生悲剧,达到了叩问死而不僵的文化魂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余华的小说《兄弟》,指出它既体现了余华创作的心理坚守,即对真实体验的执着追求、对暴力血腥的描写嗜好和对儿童生活的特别关注;同时,它又体现了余华创作的心理突破,即从感觉真实到真实感觉,从暴力控诉到超然调侃。  相似文献   

9.
小说和影视剧作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小说作品是一首“诗”,那么影视剧作就是一幅“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主题的混乱、主题的偏离和主题的减损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电影《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改编在主题层面上得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圣地亚哥.圣地亚哥身上蕴含的宁可被毁灭、决不可被击败的硬汉精神成为一种高于时代与现实的经典美.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探讨了《老人与海》孤独与死亡主题的渊源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揭示了该小说悲剧艺术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余华转型期作品《活着》入手,通过作品主人公福贵在面临人生种种打击之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执著热情出发,探析生命的意义和存在本质。对作品所传达出的“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这一朴素的哲学命题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先锋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余华的早期创作,我们发现余华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紧张的,从而导致了其作品里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相似文献   

13.
《微暗的火》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而“不可靠叙述”是这部小说在叙述上的突出特征.这部小说从整体上看,就是金波特对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的不可靠读解,这种不可靠的读解基于金波特对现实中自身处境的不可靠报道,而不可靠的读解和不可靠报道又是根源于他对自身价值的不可靠评价,这三大轴线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微暗的火》中的不可靠叙述显示了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冲突与激变中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焦虑,体现了作者反思和质疑的精神,这是这部小说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中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采用了独特的长篇的内心独白式叙述方式。借用韦恩.布斯的"隐含作者"这一新概念来解读这篇小说,论述了《伤逝》的内心独白式叙述的特殊用意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生活在分裂的两个世界中的他 ,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 ,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错乱与崩溃。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象征建构了纵横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包含了环境、人物、意象三大体系 ,横向系统借助二项对立关系营造了氛围。本文将按照这种纵横系统 ,通过考察环境、人物、意象的象征意义来指向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长期以来被人为扭曲了,人们对它进行了“色情式”的误读和“唯美式”的误读。从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角度对《洛丽塔》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作者的伦理观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才是《洛丽塔》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它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代性的开拓两方面,对于小说中关于“狗头名士”和四书酒令的描写,多以“败笔”视之。如果从分析作者生平和其他创作文本出发,将韩邦庆本人和《海上花列传》的创作结合起来,对于小说何以出现所谓“败笔”的问题可能得到更深入的认识,从而窥探在小说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内心传统与现代的对峙。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是清乾隆年间创作完成的中国小说史上最早以"教育"为主题的长篇白话小说."教育"的目的使得作者在小说中注入大量的说教内容,破坏了它的形象性;"教育"也使得它成了作者教育理念的铺演,影响了小说艺术的审美品格;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还让它悖离了小说的"稗类"传统,难以顺应读者的"类型期待".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林白小说创作过程中的转型问题。林白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既有主题书写的变化,也有叙事形式的变化;林白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既有社会现实的变动和女性写作的危机,也有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艺术追求等方面的原因,而林白小说创作转型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则在于其创作实践提供了一种人类可能性的存在图景,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相似文献   

20.
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十九世纪双重人格小说题材的影响,其巅峰之作《洛丽塔》就是一部典型的戏仿双重人格小说的作品: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名带有寓意丰富的双重人格特征,尤其是两个主要人物亨伯特和奎尔蒂是一对既具有典型意义,又不同于传统的双重人。从双重人格小说视角解读《洛丽塔》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作者"游戏性文本"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