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温轧制对Φ50mm 45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轧制Φ50 mm圆钢为例,分析了低温轧制工艺对45钢轧制和冷却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降低开轧温度到950℃、终轧温度降低到945℃,可达到细化晶粒、提高钢材强韧性能的目的。轧后快速冷却时,可促使铁素体形核,铁素体和珠光体晶粒度为8.0级,且无魏氏组织出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20钢3m/m容器用薄板的生产上,采用控制轧制工艺,对钢材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基于钢材是作为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原材料这一特点,我们采用的是以提高塑性和冷冲压工艺性能为主的IB型控制轧制。轧制生产中重点控制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三个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将轧制加热温度提高到1100—1150℃,终轧温度提高到800℃以上,使钢材在r区进行轧制,完成避免(r α)两相区轧制,轧后进行堆垛缓慢空冷,(700—550℃间平均冷速≤1.3℃/分)。充分利用了轧后余热,使铁素体晶粒不致过细,静恢复和静再结晶得以充分进行,加工硬化大为减少,使钢材获得了晶粒度不是很细的再结晶情况良好的块状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从而使钢材具有一定的强度水平,较高的塑性和良好的冷冲压工艺性能,我们采用的这种控轧工艺,有自己的独特之点,和已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的,以提高钢材强度和低温冲击韧性为主的低炭钢控轧,有较大的差异。试验结果说明,基于我们钢材用途的特点采用我们这种IB型控轧工艺是适宜的,提高了产品的综合质量和合格率,可以用控轧钢板代替正火钢板,而且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免除了热轧后的正火工序)减少了金属耗损,节约了能源。并用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分析了整个试验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试制条件下,通过控制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速度,研究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对低合金高强度钢Q550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终轧温度在780~850℃范围内可以明显改善Q550钢力学性能;采用轧后冷却的方法,可以显著细化Q550钢的铁素体晶粒,提高其强韧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棒材线轧制锻造爪机用AISI1008钢时,出现混晶现象,Φ50 mm棒材边缘铁素体晶粒度3级,1/2半径及心部铁素体晶粒度8级,通过对钢材进行金相组织及电镜检验,对轧制过程温度及等效应变利用Deform软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发现造成圆钢边缘晶粒粗大的原因与终轧温度过低及轧制等效应变大且分布不均有关,将终轧温度由原820...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近十年来,武钢生产大量低合金钢专用板,发展了低合金、微合金化系列产品,开辟出一条创低成本高质量钢材的新途径。为研究专用板的生产,多年来在控制轧制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对普通C-Mn低合金钢或微合金化钢的控轧,主要集中在控制板坯的加热温度、轧制时的形变量和形变温度以及终轧温度、轧后冷却速度。通过控制轧制得到细化铁索体晶粒,从而得到强韧性能均佳的钢材。围绕着16MnR、16MnQ、20g中厚板的  相似文献   

6.
一般控制轧制基本过程大致可由以下三个过程组成:1)奥氏体(γ)再结晶温度区域反复变形和再结晶使奥氏体晶粒细化;2)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或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中变形形成变形奥氏体或导入变形带;3)由以上两个过程得到细小的铁素体组织,再进一步分解生成低温相变组织。钢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09V钢热轧工艺参数对奥氏体及铁素体晶粒的影响及铁素体晶粒对韧性的影响,以及冷速与组织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细化10μm,可使脆性转化温度下降8℃;控制热轧加热温度及形变量可有效地细化铁素体晶粒;提高轧后冷速可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因此,09V钢在轧制型材时采用适宜的热轧工艺及轧后冷速,可全面提高钢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8.
单机架中厚板轧机的控轧控冷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振声 《宽厚板》1996,2(6):1-6
1 引言 由于人们对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加之现代化的设备和检测控制手段,使控轧控冷技术日趋完善,广泛用于钢材生产中,尤其在中厚板生产上更加普遍。但是,控制轧制对轧机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各国中厚板生产厂家,努力开发适合自己情况的交叉轧制方法,并配以必要的轧后冷却装置,以使产品强韧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机械模拟器 (Gleeble15 0 0 )模拟了热轧双相不锈钢的控轧过程。研究表明 ,细化的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取决于精轧温度 ,即临界区的热处理温度。采用各种方法测量了含铌钢的奥氏体再结晶特性和 γ/ α转变温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由于增加了铁素体的形核点和促进 γ/ α转变 ,使铁素体晶粒细化 ,从而降低精轧温度到 80 0℃ ,改善了钢材的强度和延展性。当精轧温度低于 80 0℃时 ,由于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而使强度下降。 V和 Nb元素可阻止奥氏体再结晶 ,扩大非再结晶区域 ,并有利于铁素体晶粒的细化。此外 ,精轧也可以在高温区进行。在…  相似文献   

10.
控制轧制的目的是在热轧条件下生产出韧性好、强度高的钢材。典型的控轧方法是两阶段轧制法。控制轧制的主要作用是细化铁素体晶粒,提高钢材强度,改善韧性。控制轧制对单机架厚板轧机要影响产量32~36%,对双机架厚板轧机要影响25%。为提高控制轧制轧机产量,通常采用交叉轧制、缩短中间冷却时间和控制冷却等措施,综合加热、轧制和控制冷却三个方面可节能3.351GJ/t。其中省去常化热处理工序,每吨钢板可节约成本27.6元。由此可见,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钢板是很经济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轧制及退火工艺对高速钢淬火晶粒度及性能的影响。发现:(1)轧前退火对高速钢淬火晶粒度及性能无明显影响;(2)轧后回火式退火或不退火的钢材,当轧制温度低于1050℃,变形量大于50%,淬火温度较低时,淬火晶粒细小,机械性能较好。当轧制温度高于1150℃,变形量小于30%、淬火温度较高时,将产生淬火晶粒不连续长大,机械性能不好;(3)轧后相变退火的钢材,淬火晶粒随温度升高均匀长大;(4)淬火晶粒度与M_6C碳化物的数量、大小、间距及位错、亚晶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我厂自投产以来,进行了控制轧制工艺试验,为摸索不同钢种(以碳当量划分)、不同规格的产品与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层流冷却速度、卷取温度之间的对应规律及成品的金相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内在联系,提供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数据。控制轧制即是通过控制钢材热加工时的诸工艺参数,使钢材获得所期望的组织形态的一种轧制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大幅度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目前国外对低碳、低合金钢系列通过控制轧制强化的机理有以下几方面:(1)细化晶粒强化;(2)沉淀强化;(3)亚结构强化;(4)相变强化。在各种强化手  相似文献   

13.
《钢铁》1978,(2)
一、“控制轧制”及其效应“控制轧制”法是控制钢材在热加工时诸工艺参数,即 (1) 加热温度; (2) 在奥氏体区变形量的分配和道次压下量; (3) 变形速度和总变形量; (4) 终轧温度; (5) 冷却速度; (6) 卷取温度。通过控制这些工艺参数,能使钢材内部组织结构达到所期望的形态,从而有效地发挥钢的内在潜力,大幅度提高钢材的性能。但根据设备、工艺和轧材的品种与形状之不同,控制的参数有主次之分。如轧制中厚板时一般强调控制变形量和终轧温度,而轧制板卷或线材时则强调控制冷却速度和卷  相似文献   

14.
通过边裂缺陷分析、采用模拟轧制试验的方法研究加热温度对边裂的影响、以及连铸坯晶粒粗化试验等三方面对00Cr17Ti Mo铁素体不锈钢热轧边裂的原因进行逐渐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当加热温度达到1 150℃时,晶粒开始长大,当加热温度达到1 200℃时,出现明显混晶现象。混晶导致在轧制过程中出现不均匀变形,经过精轧后出现边部层状结构以及边裂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武钢轧板厂热轧4C造船钢板低温冲击韧性有时达不到标准要求值这一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了控制轧制各主要工艺参数对4C船板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的影响及其脆性转化温度与轧后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d之间的定量关系.钢板的脆性转化温度越低,表征其抗冷脆性(抗冷脆的能力)就越大.实验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及道次压下率是决定4C船板轧后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的主要工艺参数;4C船板的脆性转化温度随d~(-1/2) 值增大而降低,其抗冷脆性及低温冲击韧性随d~(-1/2)值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万能轧机上,控制轧制已被用于铝镇静钢H型钢上。该实验表明,翼缘、翼缘边、平缘和腹板部分在轧制时变形情况和冷却速率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轧制尺寸和目标的精轧温度。变形情况、冷却速率和精轧温度一起通过对铁素体晶粒尺寸和亚晶粒组织的影响而影响H型钢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优质20钢薄板采用控制轧制新工艺对钢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提高材料冲压性能的机制。由于材料主要用作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保证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高的冷冲压性能的高温控轧,控制加热温度、轧制道次、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从而获得比较均匀的块状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试验和生产的大量数据都表明:这种控制轧制新工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金属损耗少、节省能源及产品综合质量好等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段贺  单以银  杨柯  史显波  严伟  任毅 《钢铁》2020,55(2):103-111
 随着管道向低温地区的延伸,对输送管线的低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寒冷地区用高强度管线钢强韧性配合的瓶颈需要对现有管线钢材料的组织结构设计和TMCP工艺进行优化。为研究TMCP关键参数和复杂组织之间的关系规律从而指导实际轧制过程,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通过改变冷却速度、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和驰豫时间,观察得到的不同组织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提高,多边形(准多边形)铁素体体积分数下降,贝氏体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提高终轧温度,晶粒粗化,但针状铁素体组织比例基本不变;提高终冷温度到550 ℃时,组织严重粗化,并伴随大量恶化低温韧性的大尺寸尖角状MA岛;增加驰豫时间,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尺寸及体积分数逐渐增大。结合性能研究结果,设计出X80低温管线钢组织为细小的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少量贝氏体铁素体(QF+GB占90%以上)的组织,其中大角度晶界占比高于50%。最终工业化TMCP参数设定为终轧温度750 ℃+终冷温度480 ℃+冷速20 ℃/s,得到的产品具有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满足了X80低温管线钢的综合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应用控制轧制理论提高OCr18Ni10Ti管材成材率、综合性能和节省能耗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提高该钢种的高温塑性、成材率和细化其晶粒,在工业试验结果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加热制度和控制最适宜的加热温度;研究了形变量对细化晶粒及强韧化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临界形变量;采用抢温快轧和利用终轧高温进行水淬方法,提高了管材的综合性能,省去了固溶处理的工序和节约了能耗。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控制轧制低碳含铌钢铁素体混晶的定量评定、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钢的机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尺寸的不均匀性(即混晶)可用参数C.V_A评定.C.V_A定义为晶粒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面积之比。铁素体晶粒尺寸的C.V_A值与加热温度、轧制温度、未再结晶区的形变量及轧后冷速有关,进入未再结晶区轧前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d_A的影响最大。控轧钢中产生严重混晶的根本原因是形变未再结晶奥氏体促进γ→α转变形核不均匀性。 铁素体混晶对钢的屈服强度无明显影响,对钢的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与平均晶粒尺寸d_(F)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