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甜甜  林萍萍  彭亦如  陈培丰  陈奎治 《功能材料》2013,(21):3099-3102,3107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比较研究了新型含空间链四-(6-氨基己酸磺肽基)铝氯酞菁(AlPc(SO2NHC5H10COOH)4)及AlPc(SO2NHC5H10COOH)4/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与无空间链四羧基铝氯酞菁(AlPc(COOH)4)相比较,AlPc(SO2NHC5H10COOH)4不易聚集,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寿命增长。当AlPc(SO2NHC5H10COOH)4和AlPc(COOH)4分别与BSA形成复合物后,与相应的自由酞菁相比,AlPc(COOH)4/BSA和AlPc(SO2-NHC5H10COOH)4/BSA复合物的紫外光谱红移,荧光光谱猝灭,其荧光猝灭原因为静态猝灭。由于空间链效应,AlPc(SO2NHC5H10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明显强于AlPc(COOH)4与BS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使用高斯多峰拟合法对Pd(Ⅱ)-BSA体系荧光光谱的各荧光成分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来源于色氨酸(Trp)残基,并推测Pd(Ⅱ)与BSA结合作用的位置在第212位Trp残基上.研究了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和猝灭速率常数Kq的比较对Pd(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Pd(Ⅱ)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3 000分子量的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S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蓝移8~10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CS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与其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Kb)和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但疏水作用也不可忽略。圆二色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CS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所处的微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能够与BSA相互结合,并使BSA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该猝灭效应属于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8.49×104 L/mol,n=1.25(298K);KA=7.45×104 L/mol,n=1.25(308K);在与BSA的结合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熵变(ΔS)为正值且焓变(ΔH)为负值,说明静电力在PPNEu与BSA结合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基于Frster理论,结合距离为3.38nm。  相似文献   

5.
张泽儒 《材料导报》2007,21(Z2):262-264
合成了一种新的包含咪唑基团的双端四齿鳌合配体1,4-二[2-(2-吡啶基)苯并咪唑基]丁烷,并用其作为桥联配体与金属离子共同构筑配位聚合物.用Cd2 金属离子和L在DMF/H2O混合溶液中,存在KSCN的条件下,合成一种新型的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d(Ⅱ)L(NCS)2](DMF)2}n(L=1,4-二[2-(2-吡啶基)苯并咪唑基]丁烷).单晶X-射线分析仪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869(1)A,b=11.278(2)A,c=19.328(4)A,α=89.83(3)°,β=89.52(3)°,γ=74.28(3)°,V=1860.9(7)(A)3,Z=2,7250个独立衍射点中,6039个可观测点满足F2≥2σ(F2o),R=0.0543,wR2=0.1442.它是由一维的锯齿形链[Cd(Ⅱ)L(NCS)2]n和游离的DMF分子组成.在链内金属原子与来自于2个具有不同结构的配体L中的4个N原子和2个SCN-阴离子中的2个N原子形成八面体配位.该固态配合物在室温下用389nm的紫外光激发时在453nm处发射出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6.
采用Gd2O3、Dy2O3、H2SO4和NaOH为实验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Gd2O2SO4∶Dy3+纳米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粉体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前躯体在空气气氛下900℃煅烧2h能转化成纯相的Gd2O2SO4∶Dy3+。TEM观察显示Gd2O2SO4∶Dy3+粉体形貌为近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度大小为20~40nm。PL光谱分析表明在277nm紫外光激发下,Gd2O2SO4∶Dy3+的主次发射峰分别位于575nm(黄光)和485nm(蓝光),分别归属于Dy3+的4F9/2→6H13/2和4F9/2→6H15/2跃迁。Dy3+的猝灭浓度是2%(摩尔分数),猝灭机理是由于Dy3+和Dy3+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余辉光谱研究表明Dy3+的4F9/2→6H13/2和4F9/2→6H15/2跃迁均具有e单指数衰减行为,荧光寿命分别为0.468和0.462ms。  相似文献   

7.
研究新型反离子季铵盐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法,选出适宜的作用时间、Na+浓度和pH值;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DDAF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时间15 min、钠离子浓度为0.04 mol/L、pH值为待测液的初始pH值为适宜的实验条件;不同温度(290.15,296.15,303.15,310.15 K)下二者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分别为7.03×10~(10),8.53×10~(10),1.09×10~(11),1.12×10~(11) L/(mol·s);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17、0.84、0.97和1.02;?H和?S均大于0;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加入DDAF后,BSA的荧光峰发生蓝移,且荧光强度下降16.63%。DDAF和BSA为混合猝灭;二者以1∶1结合;二者间的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DDAF使BSA氨基酸残基周围的疏水环境增强。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酯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表明:头孢孟多酯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出不同温度下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结构IIA中。通过计算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头孢孟多酯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头孢孟多酯与BSA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型变化。Hill系数nH1,表明头孢孟多酯有弱的负协同作用。此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体内药物动力学问题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药物分子设计及新药开发等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1H—~1H COSY,HMQC等2D NMR技术对一种新的配体N—(对硝基苯基)—N’—(甲氧基羰基)硫脲(H_2pmt(Ⅰ)进行~1H、~(13)C NMR谱数据分析与归属;对于它与Cu~+离子配位的化合物Cu(H_2pmt)_2Cl(2)也作了~1H、~(13)C NMR的测定,归属了它们的所有谱线,对于它们的化学位移与配位行为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可聚合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高分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氯-甲基-8-羟基喹啉与烯丙醇反应,得到5-(烯丙氧)甲基-8-羟基喹啉可聚合单体,进一步与苯乙烯聚合,得到含8羟-基喹啉基团的高分子。将所得的聚合物与铝离子配位得到高分子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为512 nm)。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测试》2015,(9):51-55
在模拟生理p H条件(p H=7.40)下,用荧光光谱和分子模拟法研究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在308 K和318 K温度下,激发波长(λex)为280 nm,测定BSA在340 nm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随着β-榄香烯浓度增加的变化,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反应机制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分子模拟结果表明:β-榄香烯与牛血清白蛋白亚结构域A结合,二者之间有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且以疏水作用为主,这与荧光光谱结果一致。β-榄香烯与BSA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以血清白蛋白为载体,β-榄香烯作为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变部位,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系列Eu~(2+)掺杂的单一基质的白光荧光粉(Sr_(0.95)Mg_(0.05))_3(PO_4)_2.该荧光粉可有效被270~390nm的紫外光激发,激发波长范围与紫外LED芯片相匹配.在激发波长为350nm时,发射光谱中有两个发射峰,峰值分别位于410nm和570nm,对应于Eu~(2+)的4f65d1→4f7跃迁,是Eu~(2+)占据了基质中Sr~(2+)的十配位和六配位的两种不同的格位后,形成的两个发光中心.当Eu~(2+)的掺杂浓度为1mol%时,具有最大的发光强度,继续增加Eu~(2+)的浓度后,会出现浓度猝灭现象.通过将Eu~(2+)的掺杂浓度从0到0.01,可以使该荧光粉的CIE色坐标从(0.259 5,0.198 7)的蓝光区域逐渐移动到(0.324 5,0313 3)的白光区域.基于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计算表明,这种荧光粉是一种潜在的用近紫外光激发产生白光LED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含铕的有机配合物Eu(TTA)_2AA,并与乙烯基咔唑(NVK)进行共聚合反应,获得了Eu(TTA)_2AA-NVK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元素分析、ICP、DSC、动态激光光散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发现,含铕共聚物的荧光强度随E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未出现浓度猝灭现象。通过XRD进行分析研究发现,Eu(TTA)_2AA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共聚物中,并表现出强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四个N-(邻硝基苯基)-N'-(甲氧基羰基)硫脲(H_2omt)(1)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Cd(Homt)_2 (bpy)(2)、Zn(Homt)_2(phen)(3)、[Cu (H_2om't)_2Cl]_2}(4)的~1H、~(13)CNMR谱,归属了它们的所有谱线,对于它们的化学位移与配位行为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新型酰基取代的聚吡咯衍生物—聚(3-戊酰基)吡咯(PVPy)。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氢核磁共振谱(1H-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A)和荧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PVPy的TGA谱显示,该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222℃;通过碘掺杂和浓硫酸(98%)掺杂处理后,PVPy的电导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分别为0.52 S/cm和0.28 S/cm;UV-Vis谱表明;PVPy的光学禁带宽度(Eg)为2.16 eV;PL研究表明,在346 nm的紫外光的激发下,PVPy能够发出很强的波长为423 nm的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双醚化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和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出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COPV)。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MOCOPV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PMOCOPV在三氯甲烷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成膜。热性能研究表明其热稳定性良好,起始分解温度约为200℃。荧光光谱研究表明,PMOCOPV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性能,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41 nm,荧光寿命为7.5×10-10s。  相似文献   

17.
以2-苯基喹啉-4-羧酸为原料,用丙烯酸羟乙酯(HEA)酯化制备了荧光化合物2-苯基喹啉-4-羧酸-丙烯酸-乙二醇二酯(PQFAED)。采用IR、EA、1 HNMR、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表征了PQFAED的结构,分析了硝基爆炸物(TNT)对该化合物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PQFAED对TNT有较好的荧光响应,可作为爆炸物检测的传感材料。  相似文献   

18.
杨志平  宋延春  韩月  赵青  潘飞 《功能材料》2012,(13):1692-1695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KNaCa2(PO4)2∶Dy3+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光谱显示,KNaCa2(PO4)2∶Dy3+激发谱为300~500nm范围内的一系列锐谱,可被InGaN管芯和蓝光有效激发。尤其在385nm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呈现较强白光发射,主发射峰位于485和577nm,对应Dy3+的4F9/2-6 H15/2、4F9/2-6 H13/2跃迁,形成"黄+蓝"单一基质白光。研究了Dy3+掺杂浓度对KNaCa2(PO4)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随Dy3+浓度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杂浓度为0.04mol,Y/B值在较小范围内先增大后减小。根据Dexter理论分析其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测量并标定了Dy3+不同浓度下样品的色坐标均呈现白光发射。研究表明,KNaCa2(PO4)2∶Dy3+材料是一种适合紫外-近紫外-蓝光激发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u2(MoO4)3:Eu3+系列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仪(EDS)和荧光光谱(PL)仪对制备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元素组成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Eu3+成功掺入基质晶格中并得到Lu2(MoO4)3:Eu3+纯相样品,荧光粉颗粒大小在2μm左右。制备温度依赖样品光致发光结果表明1 000℃下制备Lu2(MoO4)3:Eu3+样品发光性能最好。煅烧时间依赖样品光致发光结果表明1 000℃下煅烧时间为6 h时样品发光效果最好。反常于荧光粉发光热猝灭现象,Lu2(MoO4)3:Eu3+样品在外界测试温度为250℃左右时出现热增强...  相似文献   

20.
以Cl3CCOOH、1,10-菲罗啉为配体,以MnCl2·4H2O为金属离子盐,通过溶液蒸发法合成了具有纳米级金属骨架的三元配合物Mn(C2Cl3O2)Cl(C12H8N2)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测得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21/c,a=1.8155nm,b=1.0638nm,c=1.4685nm,β=112.9°,z=4,V=2.6110nm3。通过纳米化计算的方法,计算出总晶胞数、总原子数、及表面参数随粒径变化的关系,得出Mn(C2Cl3O2)Cl(C12H8N2)2最佳纳米化尺度为115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