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涠西地区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横向变化大,各向异性明显。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有特殊的传播方式,各向同性偏移方法在解决偏移归位问题上效果差,成像质量不能确保。因此,基于各向同性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对小断层刻画不清楚,导致储层精细刻画难度大,砂体预测、流体预测的准确度不够高。为了解决各向同性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方法基于各向异性偏移理论,利用各向异性建模技术可以提高成像精度、落实多级断层和构造、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满足目的层储层预测和精细油藏研究认识需要。通过对靶区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效果对比各向同性,边界断层成像更加清晰,断层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更加清楚,波组特征更活跃,小断裂更加干脆,内幕细节更丰富,基底刻画更合理。断裂和基底部分各向异性处理效果十分明显,为精细地质解释和反演提供了更好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2.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有效方法。应用研制的基于地表的炮域波动方程FFD混合算法对江汉平原海相、鄂西渝东山地等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的地震资料进行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常规时间偏移剖面相比,其构造层位清楚,断层、断点清晰,取得了明显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XDLZ地区构造较复杂,以往开展的二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精度低且空间位置不够准确,为此进行了二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研究。首先分析了K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技术和参数(如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建模和偏移孔径选取)对研究区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及处理技巧;然后对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在该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的地震信息更加丰富,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得到改善,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趋合理,成像相位和振幅误差较小,构造成图精度较高(约提高了4%);最后,指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川西地区天然气发育,构造复杂,目的层为碳酸盐岩储层且非均质性强、埋藏较深、叠后时间偏移成像不准确,因此在该地区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介绍了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该技术在川西地区的应用效果,对比了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结果表明,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使剖面上断点、断层清晰,波组特征清楚,可为精细构造解释提供可靠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5.
BMZ地区为一系列断鼻背斜构造控制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小断块发育,构造破碎,储层很薄。油藏类型为断鼻断块、砂岩上倾尖灭、断层—岩性复合。以往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构造和断层精细解释的需要。为此,在该区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研究,以落实局部构造、查明断层及岩性圈闭。文中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基础资料的准备工作,讨论了主要偏移参数的测试和选取方法,给出了实际生产中的处理流程。处理结果表明,利用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能改善成像质量、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  相似文献   

6.
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在红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红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不好,为此,在该地区开展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对该方法在红北地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的对比说明,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地震波组特征明显,与井的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在吉林探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吉林探区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应用,针对吉林探区资料特点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相应配套的处理技术系列,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同时从叠前时间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讨论了吉林探区资料偏移孔径、反假频参数、射线追综方法及偏移速度等关键参数的选取,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剖面的对比与分析,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波组特征明显,特别是针对构造复杂的地区,提高了处理效果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川东地区云安厂构造带断块发育,构造狭窄,钻井揭示实际地层的构造轴线与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通过使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建立精准的速度—深度模型,优选合理的偏移孔径,对该区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构造形态特征明显,大断层边界清晰,断点位置准确可靠,大大提高了目的层的成像精度。利用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深度进行精细的标定和校正,根据叠前深度偏移成果修改构造图件,据此指导钻井下一步的钻探目标。调整目标后的钻井结果与叠前深度偏移构造要素相吻合,为后续的井位目标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双鱼石区块勘探开发进程,钻井工程逐渐由早期勘探期直井向开发期大斜度水平井转变。但由于双鱼石区块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双复杂"的情况,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资料存在构造形态落实不准确,钻井揭示地层构造轴线和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存在较大偏差。应用基于小平滑面非线性反演建模技术的射线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配套方法,提高了地震成像空间归位精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小平滑面处理的数据可以有效保持炮检点位置真实性对旅行时准确计算;②通过构造层位、测井声波速度、近地表速度综合约束下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加上非线性层析反演技术能有效提高建模精度;③射线束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双复杂"地区对断裂带及陡倾角成像有显著提升。最终叠前深度偏移成果较好恢复地下构造真实形态,成像效果与井旁构造恢复结果整体符合,构造轴线和断层位置修正230 m,钻井证实在7 000 m深度相对误差控制在1%内,对双鱼石区块后期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及井轨迹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部涠 12-1 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 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 12-1 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最小二乘偏移是在线性反演理论下求解模型空间的精确解,相对于常规偏移具有更高成像分辨率、保幅性,且可减少成像假象。经典最小二乘偏移以散射波线性化表达为基础,成像实质是估计介质的散射强度。由于地下实际地层以层状介质为主,反射成像是实际应用中最小二乘偏移技术的目标。文中重点讨论散射理论与反射理论两种线性化表达方法的不同,根据实际应用中偏移成像的需求,选择忽略角度信息的反射理论线性化表达反偏移方法,建立了一套估计平均反射系数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流程。Sigsbee2a模型验证了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成像效果;实际三维探区应用结果表明,与常规逆时偏移方法相比,该方法“串珠”成像收敛效果更好,对深层大断裂、层间小断层的刻画更清晰。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VSP地震成像精度,从构建16阶有限差分精度的VSP逆时偏移算子出发,采用脉冲响应,进行VSP关键环节算法精度和炮检点可互换性分析,验证了三维VSP逆时偏移算子的精度;基于国际标准岩丘理论模型,对比了归一化VSP逆时成像和常规互相关逆时成像的效果,前者对地质体边界与地层界面刻画更加清晰和准确,消除了覆盖次数不均的影响,能量分布更加均匀,且不存在井痕迹。将高精度的三维VSP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L井walkaway VSP资料,实现了井旁地层和小断裂的准确精细成像,进一步验证了VSP逆时偏移技术的准确性,为提高井周复杂储集层成像精度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逆时偏移是针对复杂构造的主流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常规逆时偏移技术大多采用高阶有限差分和成像后滤波算法。由于实际偏移的计算网格较大造成空间频散现象和成像后的去低频噪声滤波会损害有效低频信息,因此成像频宽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提出基于GPU的傅里叶有限差分逆时偏移方法。即采用傅里叶有限差分算法进行波场传播计算,波场外推中直接在时间—波数域做显式波场分解和互相关成像;同时采用基于GPU的算法,显著提高了傅里叶有限差分逆时偏移的计算速度。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实现对高、低频有效信息的充分保护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地震成像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涠西区块复杂井段钻井液的使用要求,基于涠西区块定向井钻井施工现象,对氯化钾聚合醇钻井液在该区域定向井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钾聚合醇钻井液能够基本满足涠西区块定向井钻井施工要求,但没有彻底解决涠二段到流二段井壁垮塌问题,需要进一步对钻井液体系及性能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解决复杂井段井壁垮塌问题,确保后续定向井及水平井钻井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朱宝衡 《海洋石油》2019,39(3):27-32
常规蚂蚁追踪裂缝检测技术对小尺度裂缝的识别精度不高,提高蚂蚁追踪技术对裂缝的识别精度很有必要。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蚂蚁追踪裂缝检测技术,以地震相干体作为蚂蚁追踪的数据体,以相干值和边缘检测值的线性加权作为启发因子,在信息素和启发因子中选择启发因子作为蚂蚁追踪的主导因素。利用改进的蚂蚁体裂缝检测算法对哈萨克斯坦楚-萨雷苏盆地NH区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裂缝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中能够有效描述小尺度裂缝,与相干、边缘检测、常规蚂蚁追踪等多种技术相比,改进的蚂蚁追踪裂缝检测技术对于构造成因的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有着极好的识别能力,将断裂刻画得更为精细,反映的裂缝信息更为准确,与新钻井对应层段的成像测井资料相符。  相似文献   

16.
塔中顺南沙漠区地表沙丘起伏大,地震信号吸收衰减剧烈,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目的层非均质性强,导致碳酸盐岩缝洞体及小断层成像精度不高、储层预测与圈闭落实难度大.为此,在该区统筹开展三维地震采集、目标处理、综合解释等一体化勘探技术攻关.首先,基于碳酸盐岩缝洞体目标优化采集方案设计,优化激发接收参数的采集技术,提高了采集数据质量;其次,在保幅、保真的前提下,形成了叠前时间偏移和逆时叠前深度偏移(RTM)成像技术等对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反映敏感的关键参数及流程组合,提高了缝洞体及小断层的成像精度;再次,依据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反射结构特征,分组段建立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开展储层敏感属性分析,形成了针对内幕缝洞型储层、一间房组储层及裂缝型储层的一系列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技术;最终,建立了"断裂分区带、属性定边界"的圈闭落实与描述技术及"定类型、定控因、定模型、定技术、定目标"的"五定"目标优选与评价技术.多口钻井在该区实现天然气重大突破,证实了顺南沙漠区碳酸盐岩地层天然气藏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断控缝洞型储集体发育,近年来不断有高产井涌现; 同时,大量研究证实高角度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运移和聚集起决定性作用。受“断控储集体”埋藏深,且走滑断裂断距小、难闭合等因素的影响,顺北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断面特征不清晰,导致走滑断裂检测及空间解释难度较大。针对上述超深走滑断裂检测研究面临的难点,文中提出深度学习与边缘增强相结合的多尺度断裂综合检测技术:首先将走滑断裂按规模划分为主干断裂、伴生次级断裂、小尺度裂缝;通过正演主干断裂、次级断裂、裂缝等不同断裂模式的地震响应特征并进行方法实验,认为可应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识别主干断裂、振幅梯度矢量凌乱性检测技术识别伴生次级断裂、Aberrance增强属性识别小尺度裂缝。将该套技术应用于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实际检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袁怡康  郭辉  刘传海 《海洋石油》2016,36(3):103-106
涠西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尤其是涠洲组涠二段和流沙港组流二段泥页岩地层断层多、地层破碎,微裂缝发育、水敏性强,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壁坍塌、漏失,甚至发生卡钻事故。通过分析研究涠西南地区易垮地层岩性、硬脆性泥页岩的垮塌机理,研发了KCl-聚合醇强抑制封堵钻井液体系,并利用这一体系已成功完成了海2井、涠4井、涠5井的施工。现场应用表明,该钻井液有良好的抑制性和封堵性能,保证了井壁的稳定及井下安全。应用该钻井液已成功施工3口井,井径较规则,无井下复杂情况,成功解决了涠西地区的井壁稳定问题,并在涠4井试油过程中发现高产油气流,日产油气超过千吨。  相似文献   

19.
白秋地区位于南阳凹陷东南部,构造背景是一个被后期北东向断层切割复杂化了的鼻状构造,该区地下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被多期断层交汇切割,同时埋深又比较大,使得常规地震处理不能对该地区地层准确成像。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白秋地区的应用,提高了区内地层的成像精度,精细刻画了较小的断层断块,满足了地质人员的解释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射线理论积分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质结构(如盐丘、逆掩带等)及速度横向剧烈变化的地区,由于成像条件受到限制,影响了对地下地质体的正确认识。理论分析波动理论的逆时偏移的成像原理及优缺点,并经过实际资料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为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适应性,选择了不同的地震资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是改善盐丘或逆掩推覆体下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方法,在速度变化不大、波场不复杂的地区,虽然逆时偏移成像的质量改善不大,但可以有效地保持地震信号的振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