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针对喷嘴雾化多参数同步测量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喷嘴雾化角、雾化细度、液滴运动速度及分布参数测量方法,利用背光阴影成像技术搭建了喷嘴雾化参数测量系统,建立了基于轨迹图像法原理的喷嘴雾化参数图像处理流程与算法,利用标准颗粒测量验证了该方法对颗粒粒径测量的精度,并开展了不同孔径与压力下扇形喷嘴雾化参数同步测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雾化压力不变,扇形喷嘴孔径从0.66 mm变为1.10 mm时,雾化细度与液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增加26.82%、10.42%,而雾化角随扇形喷嘴孔径增大而减小16.66%;当扇形喷嘴孔径不变,雾化压力从0.1 MPa增加到0.4 MPa时,雾化角与液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增加47.71%、95.10%,而雾化细度随雾化压力增加而减小44.23%。这为雾化液滴特性研究与喷嘴性能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流动共聚焦法两相流注入结构复杂,外部封装体积大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毛细管中微液滴生成的相关技术研究,借助商品化T形管,提出了一种基于T形共流聚焦结构的液滴生成方法。该方法不但简化了两相流的注入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封装难的问题,而且便于对液滴生成的相关参数开展进一步研究。对于液滴生成的相关参数,本文深入研究了液滴生成中液滴尺寸、流速比和生成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正交试验深入研究了流速比、出口锥角角度和出口管径对液滴均一性的影响,其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锥角角度>流速比>出口管径,在最优参数锥角角度为4°,流速比190∶1,出口管径72μm的条件下,所生成液滴平均体积为8.3nL,生成频率0.7Hz,均一性0.011。 相似文献
4.
液滴与固体壁面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与研究是深入理解润湿机理、调控受限空间内多相流动行为的基础。以液滴轮廓形变为原位微作用力探针,通过拍摄并分析液滴与固体壁面作用过程中轮廓形态变化实现了液滴与固体壁面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测量结果与商用精密微作用力测量仪结果符合良好。相较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与表面力仪(SFA)测定方法,本方法无须借助外部精密机械探针,具有操作简单、过程可视、成本低廉、不受研究对象透光性限制等优势。最后利用本方法测定了水相环境中十四烷液滴靠近与远离固体壁面时所受的作用力,考察了水相组成对作用力的影响,并发现液滴与壁面间的总斥力仅取决于液滴的形变能力。 相似文献
5.
6.
赵天楠;赵畅;孙昊;陆建民;杨荟楠 《化工进展》2025,44(4):1907-1912
冻结液滴测量对深入探讨液滴结冰机制以及预测结冰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室温下(295.7K)纯水以及不同温度下(253.2~270.7K)冰的吸收光谱。基于比尔-朗伯定律构建了液滴高度反演模型;通过分析纯水与冰的光谱数据选取最优波长组合;研制了一套基于吸收光谱技术的冻结液滴高度测量系统;并探究了该系统中光斑位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系统并结合图像法对不同体积(5μL、10μL和20μL)的液滴冻结过程进行测量;同时通过分析热电偶所测液滴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其是否已经完全冻结。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常温与冻结液滴高度最大偏差分别为3.4%与19.2%;这是由液滴冻结后形成的尖端使测量系统中光线发生强烈偏转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黄林滨;李天池;李灿;李宁;翁春生 《化工进展》2025,44(4):1859-1866
提出了一种基于DeepViT深度学习模型和彩虹散射的含颗粒液滴多参数提取方法;实现了从消光彩虹图像中对宿主液滴粒径和内含物体积分数的同时精确测量。介绍了DeepViT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实现手段;包括训练数据预处理以及网络超参数的设置。随后;展示了含颗粒液滴彩虹光路系统和典型测量信号;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粒径和体积分数工况下的测量结果;并与消光彩虹法的测量值对比。本方法在0~0.3%体积分数条件下测量的粒径相对误差均在±0.5%以内;而消光彩虹法最大相对误差约为2%;在120~140μm粒径范围条件下测量内含物体积分数的最大绝对误差小于0.01%。所提出的基于DeepViT方法可快速地实现对动态含颗粒液滴这类非均质液滴的高精度原位参数测量;为含颗粒液滴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型喷雾粒径分布的图像法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雾化技术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研究雾化机理和优化雾化喷嘴性能的前提是对其雾化液滴尺寸及粒度分布进行准确有效的测量和表征。目前常用的雾化液滴粒度测量技术,如基于光散射或衍射原理的激光粒度仪和相位多普勒分析仪等,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粒径分布比较窄、最大粒度在2000μm以下的喷雾,但对含特大颗粒且粒径分布很宽的喷雾,往往难以得到可靠结果甚至不可能进行测量。本文提出了用图像法测量这类大流量喷雾,构建了图像法测量系统,编写了图像处理程序,经标定实验后,采用该系统对某喷嘴喷雾液滴粒径分布及规律进行了测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图像法可用于大型喷雾液滴粒度及分布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10.
大型喷雾粒径分布的图像法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雾化技术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研究雾化机理和优化雾化喷嘴性能的前提是对其雾化液滴尺寸及粒度分布进行准确有效的测量和表征。目前常用的雾化液滴粒度测量技术,如基于光散射或衍射原理的激光粒度仪和相位多普勒分析仪等,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粒径分布比较窄、最大粒度在2000 μm以下的喷雾,但对含特大颗粒且粒径分布很宽的喷雾,往往难以得到可靠结果甚至不可能进行测量。本文提出了用图像法测量这类大流量喷雾,构建了图像法测量系统,编写了图像处理程序,经标定实验后,采用该系统对某喷嘴喷雾液滴粒径分布及规律进行了测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图像法可用于大型喷雾液滴粒度及分布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图像法颗粒在线分析技术可以获得稀疏颗粒两相流中颗粒相的速度、粒度以及数目浓度等参数及其三维分布,具有非侵入、系统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但由于成像系统景深有限,易导致成像的离焦模糊,阻碍了其在颗粒在线测量方面的应用。然而颗粒图像的离焦模糊程度其实蕴含了颗粒的深度位置等信息,利用离焦模糊进行颗粒关键参数测量的技术逐渐得到研究人员重视。本文回顾了离焦图像法颗粒多参数测量的发展历史,简述了三种典型的离焦法(基于单相机的特殊光阑法和像散法,以及基于双相机的异像距法)颗粒深度位置测量原理,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势,指出在深度学习等先进图像处理算法的加持下,离焦图像法有望在颗粒在线测量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Hitomi Kobara Makiko Tamiya Akihiro Wakisaka Tetsuo Fukazu Kazuo Matsuur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2010,56(3):810-814
High‐frequency (2.4 MHz)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o an ethanol–water mixture can induce the generation of ethanol‐rich mist droplets at lower temperatures. Two groups of droplets in micrometer‐ and nanometer‐sized were observed in the mist generated by the ultrasonic atomization. Nanosized drople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ethanol‐rich droplets which cause ethanol condensation. © 2009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2010 相似文献
16.
颗粒定量测量的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颗粒的定量分析,阐述了颗粒定量分析技术及原理、系统组成和软件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7.
设计搭建了有限截面通道顺流喷雾掺混实验台,在横截面为70 mm×70 mm的透明方形掺混段内,将室温水经喷嘴雾化后顺流掺入不同流速的室温空气。实验中,喷水压力为0.1~1.5 MPa,风速为14.6~46.2 m?s-1。分别采用高速摄影和马尔文粒度仪对该雾羽的速度场和初始粒径等动力学特征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掺混雾羽的径向速度及喷射轴线附近的轴向速度主要受制于喷水压力;而雾羽两翼处的轴向速度主要受风速影响。定义轴向平均速度为雾羽轴向特征速度,该平均速度随喷水压力或喷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喷水压力小时,风速的增大可使轴向平均速度随喷射距离增大的速率提高;在喷水压力高时则反之。掺混雾羽的初始粒径随喷水压力的减小或喷嘴出口处气液相对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轴向平均速度和初始粒径的实验关联式,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of an unsteady stirring method staged, used in the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a lab‐scale batch reactor, are presented. Variation of droplet size during the whol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under the unsteady stirring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a steady stirring condition, was found to be small.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 droplet size character, two methods were used to divide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into four stages and the unsteady stirring method was used in only one stage of each experimental run. By these operations, the optimum operation of obtaining large particle product with unifor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achiev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ntrolling the droplet coalescenc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ntrolling the initial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to obtain uniform final particle products.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82: 1873–1881, 2001 相似文献
19.
I. C. Kemp T. Hartwig R. Herdman P. Hamilton A. Bisten S. Bermingham 《Drying Technology》2016,34(10):1243-1252
This article presents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work to complete previously reported work on spray drying. Back-calculated droplet sizes have been verified by measurements with a laser imaging rig. Flow patterns in a cylindrical spray chamber have been simulated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demonstrated that droplet residence times are much shorter than expected. A droplet tracking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gSOLIDS and shows how drying times vary with droplet diameter. Particle collection by cyclone and bag filter have also been compared experimental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