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菲  王雅琦  王璇  梁悦  孙冰 《山东化工》2022,(4):227-230,233
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是一类具有长寿命,能够稳定存在的一类自由基.燃烧颗粒物、矿物、土壤颗粒物、生物炭、石油焦等材料上均能形成PFRs.由于PFRs广泛存在于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因此近年来针对PFRs的形成过程、环境行为及其环境应用均有广泛的研究.针对近年来PFR...  相似文献   

2.
机械力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华伟  方莹 《广东化工》2006,33(10):33-36
本文介绍了机械力化学的概念、机械力化学效应、影响因素、反应机理、应用及研究机械力化学的设备、表征技术,对机械力化学应用的一些优缺点等做了评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机械力化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力化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物体在高能机械力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交叉学科,已成为冶金、化工、材料、矿物加工、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应用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综述了机械力化学的应用研究进展.阐述了机械力化学的作用机理和机械力效应.重点阐述了机械力化学在粉体材料的制备、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现状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顺 《广州化工》2011,39(9):152-153,15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本文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来源,特性.概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并探讨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着半挥发性、长期残留性和高毒性的特点,通过土壤、水体、大气等介质大范围传播,加强污染控制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相应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土壤是POPs天然汇,也是POPs迁移转化枢纽。就POPs的控制和修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量子化学能解决许多用传统理论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材料科学问题,本文介绍了计算量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及SCC-DV-Xα方法,综述了近三年来量子化学在水泥化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杨悦  陈施颖  王晓雪  吕玖清  修欢  卢鹏 《应用化工》2023,(12):3469-3474
介绍了Bi2O3的结构和性质,其次归纳了元素掺杂、构建异质结、表面修饰、特殊形貌构建等几种改性措施;总结了改性Bi2O3光催化剂在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染料废水、酚类、药物类、挥发性有机物)中的应用;最后对Bi2O3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为Bi2O3的深入研究和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葛全倩  徐迈  梁铣  王凤武 《化工进展》2023,(9):4692-4705
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光电催化在水分解制氢、CO2还原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其在储能和运输方面的可预测性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金属/有机配体丰富、孔体积大、结构和组成可调等优点,在光电催化领域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本文主要从水分解制氢、CO2还原、有机污染物降解这三个方面,综述了MOFs材料在光电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MOFs材料在催化领域的进展,总结了几种MOFs催化剂应用较广的合成方法,并就其优劣进行比较;其次分别介绍了MOF基光电催化剂在这几个应用方面的基本机理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本文对MOFs材料在光电极中的作用及其在光电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类在享受工业化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它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困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该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危害以及治理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制备各种新型吸附剂,既实现了对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也可以用其简单高效处理各类污染物废水。本文主要综述了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以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炭的制备和改性方法,以及其在治理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新污染物,以及土壤修复和“碳中和”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生物质类吸附材料在未来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动向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列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控制名单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危害;介绍了UNEP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的相应控制工作,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的北美妥善管理化学品工作组关于POPs物质控制对策动向以及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专家组推荐的关于需采取国际行动的POP物质的判定基准和筛选程序。还对我国POP物质控制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非金属矿物粉体机械力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球磨过程中,机械力化学使颗粒和晶粒细化产生裂纹,比表面积增大,晶格缺陷增多,晶格发生畸变和结晶程度降低,甚至诱发低温化学反应,可以制备出高活性矿物粉体和性能优异的材料。本文介绍了机械力化学在非金属矿物粉体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化工文摘》2008,(3):47-49
主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种类、危害及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法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方战强  李伟善 《广东化工》2007,34(1):53-55,62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叙述了电化学法处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及特点。重点介绍了电化学法中的电解氧化法和几种与电解氧化法联合处理POPs的电化学技术,如:电解氧化-生物耦合技术、吸附-电解氧化法、光电催化氧化法、声助电解氧化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电化学方法去除废水中POPs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长江南京段的水质虽能常年保持在Ⅱ~Ⅲ类,但原水中甲苯、三氯苯和邻二苯甲酸二丁酯等微量持久性有机物检出表明长江南京段的水源水已呈现微污染特征。该文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出水水质为目标,研究了水源水持久性有机物的种类和特定有机污染物(阿特拉津和氯苯类化合物),考察强化滤池、活性炭滤池工艺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效能。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水源水中检出持久性有机物为65种,其中以脂肪烃类有机物、芳香类有机物、酯类有机物、醇类有机物及酮类有机物为主,5类有机物的总量约占总的持久性有机物的90%以上;长江南京段水源水中未检出阿特拉津,检出1,2,4-三氯苯,其含量为0.249μg/L。强化过滤和活性炭过滤工艺对原水中的持久性有机物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活性炭工艺要优于强化过滤工艺。  相似文献   

18.
多氯联苯的脱氯减毒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氯联苯非常稳定、不易分解,不与酸、碱、氧化剂等化学物质反应,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通过生物链富积、浓缩和放大进入动物体和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PCBs主要是因为带氯而显毒性,通过各种方法脱除了氯,则毒性大为减小。文章针对PCBs的脱氯方法做了综述,并对PCBs的脱氯减毒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张若瑄  王朋  张绪超  段文焱 《化工进展》2020,39(4):1528-1538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是一类具有环境风险的新型污染物,因其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且具有潜在环境毒性效应而受到关注。虽然研究者们已发现天然土壤与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如多环芳烃、五氯苯酚等)中均存在非常稳定的EPFRs,但对于这两种环境条件下EPFRs的生成、稳定、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仍然存在争论。本文综述了天然土壤组分(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EPFRs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并论述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EPFRs的生成、稳定机制及迁移转化,总结出不同因素(土壤有机质、过渡金属、氧气、湿度、温度)对EPFRs的影响。本文加深了对土壤中EPFRs环境行为的认识,并对腐殖质中EPFRs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对土壤环境中EPFR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7):1565-157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ower ultrasonics to concentrated slurries of soils and sediments is discussed and we show that very high destruction rates can be achieved for many of the more notorious chemical contaminants, including PCBs and organochloride pesticides. Results are presented which suggest that a convenient and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is generally applicable.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at laboratory and pilot plant scales showing that reduction of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by 90% or more can be achieved with low energy budgets and without the generation of dangerous breakdown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