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立国 《合成纤维》2007,36(4):53-53
<正>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及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新型纤维及非织造材料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链论坛”于2007年3月19~22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  相似文献   

2.
《硅酸盐通报》2007,26(2):251-251
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及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共同举办的2007新型纤维及非织造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链论坛近日在海南三亚圆满结束。据悉,此次研讨会为第四届,国内外非织造行业1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上海长三角非织造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王延喜在会上发布关于过滤材料行业的主题发言,台湾南六企业董事长黄青山、台湾合成工业同业公会的理事长邱汉朗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杜邦、科德堡、纽马格、立达公司和伟成非织造成套设备公司等代表也参加了研讨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3月25—27日,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科技信息中心、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和国家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4化纤非织造材料行业战略联盟研讨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纤生产企业、非织造生产企业、机械制造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合成纤维》2013,(3):54-55
<正>纺信字(2013)第01号主办单位: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协办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亚洲非织造材料协会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各化纤、非织造企业及有关单位: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行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化纤和非织造布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用新型原料开发新产品,强化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值此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催人奋进。化纤和非织造材料行业关乎国计民生,"十二.五"期间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为了给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推动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楼雪君 《合成纤维》2006,35(3):49-49
为促进纤维原料和非织造材料在产业链中的互动,更好地探讨化纤及非织造企业新的增长模式,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亚洲非织造材料协会、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和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积极支持下,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和全国非织造科技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新型纤维及非织造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链论坛”于2006年2月28日-3月2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国航大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纤维原料、非织造材料厂商和机械设备供应商、贸易公司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士近1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6.
《合成纤维》2008,37(2):57
<正>主办单位: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亚洲非织造材料协会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支持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上海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2007年是我国化纤和非织造布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倪如青 《合成纤维》2006,35(11):53-53
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揭牌仪式于10月25日在上海技贸宾馆隆重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150多位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8.
金立国 《合成纤维》2005,34(4):53-53
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和国家非织造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合纤新原料及非织造新材料产业链与市场前瞻”研讨会于2005年3月14-17日在温州市召开。  相似文献   

9.
山田 《合成纤维》2009,38(9):54-54
非织造布可用作生活和医用材料、土木和农林材料、建筑和工业材料等,具有多种方面应用,成为支持各种产业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地功能性非织造布的开发动向。 1水刺法制造高强度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进行了PA6/PE及PET/PA6海岛型复合纤维经水刺法(射流成网)开发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由全国合成纤维科技信息中心和全国非织造布科技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化纤新原料及非织造新材料研讨会”于2004年3月22日至25日在温州顺生大酒店召开。这次研讨会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亚洲非织造材料协会的支持和关心。在两天的大会中,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化纤、非织造布企业及相关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的近  相似文献   

11.
沈镇平 《化工时刊》2006,20(3):21-21
2005年,中国非织造材料产量达83万t以上,比2004年增长了10%以上,稳居亚洲第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2009,(10):48-51
汽车工业是纤维材料的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尽管在汽车所用的原材料中按重量计纤维材料仅占3%。如今在汽车中应用的基于非织造材料的零件已超过40种,从空气和油的过滤介质到内饰材料等,内饰非织造材料包括声、热绝缘材料,结构件以及装饰件。模压成型的非织造内饰件包括门内饰、行李舱盖板、车顶、车厢衬垫、座椅靠背等。  相似文献   

13.
高温含尘废气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纤维基空气过滤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构可控等一系列优点,在空气过滤领域备受关注。但普通纤维基空气过滤材料存在耐高温性能差的问题,为便于相关人员更好了解纤维基耐高温空气过滤材料的研究现状,本文对近年来纤维基耐高温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纤维基耐高温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所用原料(有机纤维原料、无机纤维原料等),制备工艺(针刺、水刺、熔喷、静电纺、离心纺和气流纺等)及其功能化改性(脱硫、脱硝、脱VOCs等)应用。对耐高温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进行了讨论,指出未来发展应以开发新材料、改进制备工艺和功能化改性为重点方向;以期为耐高温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拓展纤维基耐高温空气过滤材料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聚苯硫醚进入高性能纤维应用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莉莉 《合成纤维》2006,35(6):50-50,53
工业应用不断推动着纤维和非织造材料在化学加工、污染控制以及其他领域达到新的水平。这种具挑战性应用的提示已使供应商对他们的工程聚合物进行调整,以适用于纤维和非织造材料。线型聚苯硫醚,作为这类聚合物的一种,已成为高性能应用领域的中流砥柱。线型聚苯硫醚与聚丙烯相比  相似文献   

15.
《合成纤维工业》2015,(5):47-50
介绍了双组分纺粘纤维网的成形过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的种类、不同开纤方式赋予双组分纺粘超细纤维的结构特征,以及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中的应用进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的关键是双组分纤维的开纤方式,材料应用领域主要为过滤材料、革基布及隔音材料。今后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领域的发展将呈现多技术复合、纤维复合的形式多变、聚合物种类多样化、应用领域更广阔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合成纤维》2011,(5):54-55
各化纤、非织造企业及有关单位:新型化纤材料的开发为非织造材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随着《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的出台,创新驱动、调整结构、生态环保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化纤和非织造行业发展的主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相似文献   

17.
山田 《合成纤维》2009,(1):56-56
Pegas Nonwovens计划从2008年到2009年进行纺粘非织造布设备的增扩。公司考虑强化向欧洲用即弃卫生材料市场的材料供给,准备引入新技术,与用户共同开发,进行业务扩大。公司将在Znoimo厂引进9线网纺粘设备。  相似文献   

18.
山田 《合成纤维》2005,34(8):54-55
巴西Fitesa公司在Gravatai工厂增加Reicofil 4设备,纺粘非织造布能力增加150kt/a,2006年下半年开工,生产卫生材料。除国内外,在卫生材料方面,该公司打算进入美国市场,因为美国对尖端卫生材料的需求正在增加。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生物降解的熔喷非织造材料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从熔喷非织造的工艺原理出发,综述了可用于熔喷非织造加工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研究现状,并对这类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将纤维素溶解于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中,采用干喷湿纺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全新的Lyocell长丝非织造材料。通过试验考察了不同牵伸倍数对Lyocell长丝非织造材料相关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Lyocell长丝非织造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Lyocell长丝非织造材料和Lyocell短纤非织造材料的力学性能、掉屑性能以及吸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体系,制备工艺参数中的牵伸倍数对样品中纤维的直径、样品的厚度影响较大;同时也间接影响样品的力学性能、掉屑性能以及吸水性。Lyocell长丝非织造材料的吸水性能略优于Lyocell短纤非织造材料,但力学性能和掉屑性能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