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干旱内陆河流域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人类长期活动和剧烈气候变化等对流域内水循环产生的影响,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根据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理论,建立了二元水循环模型,并对该流域水循环每一环节的蒸发、渗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天然水循环通量为9.38亿m3/a,占流域降水通量的11.70%;人工水循环通量为18.35亿m3/a,占流域降水通量的22.88%;平原区的人工水循环通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天然水循环通量.玛纳斯河流域总水循环通量为80.26亿m3/a,现状条件下全流域天然水循环通量为61.91亿m3/a,流域天然水循环通量与人工水循环通量的比例为77.14∶22.86.  相似文献   

2.
邓铭江 《中国水利》2006,(19):50-51,54
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治河之术,治水之学,治域之理,人水和谐之道”的治水思想,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锋  王忠静  廖丽君  张铁林 《水利学报》2005,36(12):1457-1463
通过对干旱内陆河三级流域区绿洲发展与演化的历史实证分析,本文划分出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的2种典型模式:中游主导型和中下游主导型。在水资源禀赋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中下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高,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而中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低,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中下游主导型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水资源产出效率方面,中下游主导型的单位用水的综合增加值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详细对比了两种典型模式的各种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导致绿洲分布模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调整不适宜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率,才能保持现有绿洲分布模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貌单元特征及地下水储水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铭江  裴建生  王智 《水利学报》2006,37(11):1360-1366
对于解决干旱区内陆河流水资源的调蓄问题,人们已习惯采用“高坝大库”的工程技术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建设经验,结合干旱区内陆河流地貌单元、储水构造特征以及水资源转化特点,提出了建设山间凹陷、山前凹陷和深覆盖河谷型等三种地下水库的具体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地下水库调蓄为主,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期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科学、经济。这种新模式是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的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自治区境内内陆河流域水文站网功能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7.
甘肃内陆河流域水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 甘肃省内陆河流域由东到西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哈尔腾河)三个水系,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年径流量在1亿m~3以上的河流有12条。其中,石羊河水系中的黄羊河、杂木  相似文献   

8.
陶辉  毛炜峄  宋郁东  韩俊 《人民黄河》2007,29(12):31-32,35
介绍了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同位素技术应用在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影响研究中的思路和重点,主要包括水汽来源分析、区域降水线与蒸发线特征分析、氘盈余的分布特征及古气候信息的提取等方面。通过创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变化的研究模式,可为盆地内水循环理论与大气水文学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石羊河、黑河、塔里木河为例,说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的不平衡,并由此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建立流域内水量平衡系统,协调内陆河流域的用水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民勤绿洲为背景,分析了渠道防渗与局部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依据系统论和生态学、水利科学等理论,兼顾节水与生态平衡,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渠道防渗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渠道防渗中节水与生态需水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从水文要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措施4个方面归纳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子河流域的特点,建立了以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生态环境状况为具体考察对象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实例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在1995年、2002年的水资源属于低可持续,2010年、2020年属于中可持续。2020年接近高可持续,该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本流域的承载力,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不大,这一结论与太子河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符。最后,提出了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干旱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理解和定量表征环境变化下绿洲的演化规律是沙漠治理和绿洲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选用2002-2018年MODIS 土地分类数据集MCD12Q1,计算绿洲动态度、绿洲重心、不同土地类型的绿洲化贡献率、林草水域与社会经济用地的转化率四个指标,对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四大源流流域...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生态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用水效益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内陆河流域基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度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考虑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多次转化、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将计算单元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嵌套在水资源转化模拟模型中,实现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的耦合。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为例,获得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区域间与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间的合理分配方案。为探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流域管理中水质监控技术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环境质量实时监控则是水环境管理的耳目和依据。总结目前我国水质监控体系的基本状况,综合分析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监控体系与水环境管理要求不相符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在线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缺乏定性监测和具有一定覆盖面的监测手段等。并根据国内外水环境监控的发展趋势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多级水质监控体系及点面结合、实测与模拟并重的水环境质量监控思路。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凝结水评估及对水量平衡方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忠静  张子雄  索滢 《水利学报》2019,50(6):710-720
凝结水是大气中水汽通过凝结作用向地表输送的水分,在水量平衡计算中常被忽略。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黑河水文气象观测网9个站点2016年涡度相关观测数据,计算评估了相应站点范围的凝结水发生情况、凝结水量量级以及相应的能量闭合度情况。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凝结水现象普遍发生,各站点产生凝结水的天数占全年天数75%以上;各站点年凝结水量最大25.13 mm、最小6.56 mm、平均15.47 mm;各站点总凝结水量与总蒸散发量相比,最大28.82%、最小0.77%、平均6.61%;与总降水量相比,最大63.25%、最小3.02%、平均18.54%;各站点能量闭合度平均为0.69,本文估算的凝结水量或低于实际凝结水量。可以认为,凝结水在干旱区水量平衡中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干旱区水量平衡方程中,宜显式表达凝结水过程和凝结水项。引入凝结水的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新水量平衡方程在纳入凝结水这一局地水循环因子后,水量平衡方程闭合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王文生 《中国水利》2011,(22):10-12
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太湖流域进行了细化,为流域性立法提供了借鉴。以海河流域为例,分析流域立法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的需求,提出促进海河流域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流域的角度对水资源配置后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设计了流域水资源配置后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改进的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流域水资源配置后效评价模型。最后以淮河流域为例,采用此模型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