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建设信息》2011,(23):22-23
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断降温的状况,反映出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中国住房市场由于政府职责与市场作用不明晰。导致房地产存在泡沫。中国房地产明显存在投资过热现象,这可以从三个指标测度结果验证:房地产投资增长率/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房地产开发贷款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  相似文献   

2.
姚海鸣 《广东建材》2010,26(7):290-292
房价收入比与租售比、空置面积快速上升、房地产贷款激增、投机需求旺盛、房价指数快于物价指数增长等现象说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存在,而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支持、投机需求的推动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均是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滋生和膨胀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抑制泡沫蔓延的政策措施,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如果存在会有多大的讨论,一直未有定论。从2007年的数据分析,一线城市已经明显出现泡沫,尤其是去年房价涨幅较大,导致北京、深圳、广州已超过13%,泡沫已经相当明显,面临破灭的危险。而中西部地区的房价收入比总体比较合理。从长远的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9年,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备受争议。民生层面上,高房价使得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房价反城市化命题被提出;而在宏观经济层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地价与房价的同时上涨让人们开始担心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整个资产泡沫的破裂。二次房改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如果存在会有多大的讨论,一直未有定论。从2007年的数据分析,一线城市已经明显出现泡沫,尤其是去年房价涨幅较大,导致北京、深圳、广州已超过13%,泡沫已经相当明显,面临破灭的危险。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1)
任何国家,判断房地产泡沫的指标都是房价和收入比,综合分析比较房价、GDP和CPI的增长速度之和的关系。目前,上海的房价和收入比例差不多达到了6:1,深圳5:1,在房价极其低的三四线城市,二者的比例也达到了2:1的水平。如此看来,中国的房地产的泡沫破裂似乎是必然趋势。然而,中国讲房地产的泡沫问题将近5年,期间,无数人预测房地产崩盘,在争论中,房价不断高升。现实现象凸显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相比较于美国、香港和日本,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本质上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化解房市泡沫,遏制高房价,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市场博弈。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表示,今年住建部一手抓热点城市控房价、防泡沫、防风险,一手抓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去库存,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目前房地产市场不仅受调控政策的影响,也和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市场深入调整,目前出现了不少有利于房价合理回归的因素,但也不否认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包括流动性会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备受争议。民生层面上,高房价使得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房价反城市化命题被提出;而在宏观经济层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地价与房价的同时上涨让人们开始担心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整个资产泡沫的破裂。二次房改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9.
利用指标指示法,从房价上升幅度与GDP增幅之比、房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增幅与GDP增幅之比、商品房空置率、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等指标入手,对大连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与否及其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大连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资过热、商品房空置积压等现象,存在一定的泡沫威胁,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与“过热”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房地产商对房地产未来发展预期的“过度”预演,导致房地产泡沫现象已经出现,2003年房价将小幅回落,而2004年降幅将更大。2002年的房地产业的三个特点是:总体景气冲高回落,地区冷热不匀,真实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对此,本刊记者李春敏访问了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洪玉先生,请他就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泡沫与过热的界定、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些思路建议谈些看法。现发表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