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朝晖 《治淮》1995,(9):15-16
本文着重介绍在淮河流域省界河段开展水质监测的目的、意义及对省界河段监测断面的布设、水,质指标的确定等。通过一年来的水质监测、评价和回顾性评价,进一步掌握了省界河段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并就去年六月以来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及全流域的污染原因做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开展省界河段水质例行监测,既是落实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关于加强流域机构监督、监测作用的精神,又是淮河流域的首创。本文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布设情况,并依据1994年6~11月的6次监测资料,对流域省界河段的水质进行了综合回顾性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淮河流域的省界河段污染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污染治理,才能保证2000年淮河水变清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付铭韬  臧红霞 《治淮》2011,(12):90-91
为探索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选取平原区污染严重的河流——古宋河河段作为试验区域,布设河流观测断面和观测井,进行地下水位、水质及地表水质监测,渗透系数实验等,分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河流污染对地下水质影响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2004—2008年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春灌期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以下河段各断面水质状况稳定,小浪底坝下、花园口和高村断面水质达标率较低;各断面水质受上游来水、入河排污量和河流自身净化等因素共同影响;氨氮浓度值均在每年的4月上旬或3月下旬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5.
在江河水质监测工作中,优化水质监测断面,争取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可靠监测数据,已成为当前水质监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分析江河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布设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水质监测方法,及时掌握江河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时空变化规律,提高水质监测实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7月17~20日对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省界河流进行了第二次水质监测。本次监测了22个省界河段,24个省界断面(其中颖河、涡河各测2个断面),13个水质项目。根据评价结果表明,省界河段水质污染仍比较严重。超Ⅴ类水标准的有9个,占监测河段的41%。Ⅳ类水标准的有7个,占监测河段的32%。Ⅲ类水标准的3个,占监测河段的14%。Ⅱ类水标准的有3个,占监测河段的14%。 水质超标项目(超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有12个断面,超标倍数为0.1~27.7倍。其次  相似文献   

7.
对苏南运河苏锡常段沿岸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污的分布以及入河的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计算出各种污水污染源的入河量,对污染源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苏南运河段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排污量最大的主要污染企业和城镇区。根据水质断面水质监测成果,对苏南运河段的水环境质量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了现状评价,得出了水质断面达标情况及主要的污染因子。此外,根据确定的水质目标,分别计算出各段水体的水环境容量、排污控制量和削减率,再结合现状排污量,对所得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到了超标断面和超标污染因子,并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析莱芜市水污染防治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污染现状 1.1地面水水污染现状 根据2000年9月份对全市50个监测断面的监测和各河段的调查,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分析污染情况。 1.1.1 河道水质 牟汶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工矿企业、城镇的下游都为超V类水,量算总长度172km;个别河段为Ⅳ类水,量算总长度16.5km,只有源头和人口相对稀少、没有工矿企业的河段为I-Ⅲ类水,量算长度148km。瀛汶河水质污染相对较轻。V类水河长仅为4.6km,干流大部分为Ⅳ类  相似文献   

9.
针对沈阳市54个水功能区进行水质监测断面布设,,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等评价法,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水质监测结论,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功能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水质评价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干流水质状况,根据2018年1—12月湟水干流12个断面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六价铬(Cr6+)等5项指标监测数据,采用区间型贝叶斯模型评价湟水干流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区间型贝叶斯模型的排序结果能较为直观和准确地反映监测断面的水质变化情况,基本符合湟水从上游至下游呈“水质良好-水质恶化-水质好转”的水质变化趋势;湟水干流水质较差的断面基本位于人口集中、工业发达的城市集中河段,污染负荷大应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未来应重点选择这些河段作为湟水水污染优先治理和水质监测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大伙房水库水质监测优化布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断面的合理布设是水质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的基础,是保证水质监测质量的首要环节。本文对大伙房水库多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检验,所得结果基本满足断面优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卢琼 《陕西水利》2016,(6):154-155
本文通过对现有汾河流域各水质监测断面合理性的分析,以聚类法、断面数据获取率、相邻断面相关性分析,以及水环境需求分析、专家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出汾河流域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布设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夏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污染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夏河干流及5条支流水质监测断面进行监测分析和调查评价,发现大夏河流域大部分河流仅源头上游水质尚好,中下游明显受到污染。污染河段有大夏河折桥段、合作河合作段、红水河临夏段、牛津河取水口段,主要纳污河段污染物超标严重,甚至达到Ⅴ类。该流域中企业直接排污、排污管网不配套、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河道内非法采沙、水土流失、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污染物超标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金立新 《治淮》1998,(1):4-6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1、省界河段水质状况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监测。1994年6月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31条跨省河流中大部分省界断面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的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河流水环境容量一维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水环境容量传统一维计算方法,存在初始假定条件下计算河段全程水质超标和排污口断面污染物混合浓度超标幅度过大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考虑设计河段水质达标比例、设计断面水质超标幅度和设计河段计算单元长度的计算方法。以计算河段沿程污染物平均浓度达标为条件确定设计河段水质达标比例;借用稀释度理论方法确定设计断面水质超标幅度和设计河段计算单元长度。作为实例,对广西左江的某河段进行计算分析,容量计算安全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6.
茨淮新河上桥段水质状况及污染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晖  马娟 《治淮》2004,(7):47-48
一、监测河段基本情况 茨淮新河水质监测始于1986年,监测断面3处,它们分别是插花闸、阚疃闸及上桥闸.监测河流总长134.2km.其中,上桥段为76.7 km,约占河流总长57%.在上桥河段内,沿岸是黄淮河农业经济开发区,并无大型工矿企业污水排入.但近几年来,水质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弄清真实情况,作者采用水质指数法,对本河段(1995~2001年9月)水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概要地对其污染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呼和浩特市河流水系、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监测断面布设做了简要概述,对2016年和2017年水质监测情况进行了简述,并以2016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准,对2017年度水质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初步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淮河蚌埠至临淮关段表层水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年12月~2004年7月淮河蚌埠至临淮关段的4个断面水样进行了13个项目的分析,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各监测断面的表层水质进行评价,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各断面的污染负荷和研究河段的主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断面的水质指数不同,水质处于清洁到污染水平;各断面的污染负荷比较接近。研究河段的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在不同时期其污染负荷变化在19.73%~22.91%,其次为BOD5、CODCr和TP,冬、春、夏季其污染负荷比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大辽河营口段2012年黑英台和辽河公园两个生态供水水质监测断面数据,采用灰关联分析法,通过各断面水质的多个水质评价因子与水质标准的距离综合分析,依据关联度计算结果全面系统的评价了大辽河营口段生态供水水质总体状况。结果表明:大辽河营口段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级别均属于III类,总体水质较好。从水质归一化数列可以看出,水体氨氮指标超标严重,为该河段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20.
赵洁 《陕西水利》1993,(4):32-33
本文以1992年成阳公路桥断面的监测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水质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对该年度咸阳至渭南河段的水质进行了模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