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烨  安舒玉  刘蕾  马俐琪  杨柳  韩枫 《应用化工》2023,(12):3444-3448
讨论了水体环境中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及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系统总结了微塑料与重金属形成的复合污染对各种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与pH值、温度、溶解性有机质及盐度有关,二者形成的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植物及动物具有协同与拮抗两种毒性作用。旨在为评估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及其生态风险提供一定借鉴,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塑料吸附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能够吸附重金属污染物并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载体,在全球淡水系统和海洋系统中广泛传播,对全球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机理以及吸附后对环境中生物的毒性影响十分必要。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取决于微塑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塑料类型、比表面积和结晶度等。此外,环境因素如pH、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和老化作用也会显著影响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使得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此,详细综述了微塑料对水环境中重金属吸附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微塑料对常见重金属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重要机理及吸附后对生物的毒性影响。最后对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物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两类污染物的理论研究和环境行为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4.
微塑料对水体中重金属吸附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俊  李腾  张振涛 《云南化工》2020,(2):40-41+44
污染物中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十分广泛的颗粒物。对于微塑料已经有一部分学者研究确定其可以吸附污染物,但是对于微塑料在重金属方面的吸附作用相关研究尚少。通过从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对聚苯乙烯吸附性进行分析:其吸附与二级动力学模型相符和Langumuir为单层吸附,吸附特性为化学吸附,温度变化会对反映造成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由于微塑料极易被各种海洋生物摄取并进入食物链中,甚至随饮食进入到体内,威胁人类健康。而其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微塑料能吸附众多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迁移过程中的“载体”,形成更加复杂的复合污染,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作用效应。因而,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微塑料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微塑料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或拮抗毒性作用机制,为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体中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指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的总称,当其存在于水体环境中,容易吸附其他污染物,影响它们的迁移行为,进而对生态效应产生影响。本文依据水体环境中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影响行为进行概述。主要从微塑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环境中的变化特性,微塑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体系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生态效应影响等3个方面对微塑料的环境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与阐述。最后,针对微塑料对水环境中的环境影响效应,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在环境水体中普遍存在。作为环境水体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重要媒介,水厂和污水厂在含微塑料水体的处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综述了水厂和污水厂水体中微塑料的赋存情况,系统地介绍了混凝气浮、砂滤和膜分离等传统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归纳总结了微塑料的若干新型处理技术,包括通过电化学技术和表面改性技术改进混凝气浮效果、改变过滤介质以提高砂滤的去除效率、使用重力驱动代替压力驱动降低膜分离能耗,选择低成本膜基底降低膜分离成本,改变膜材料降低膜污损等。此外,寻找新型高效的吸附材料也是发展方向之一。研究结果可为水厂和污水厂水体中微塑料的高效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兴兴  刘敏  陈滢 《化工进展》2020,39(8):3333-3343
微塑料由于比表面积大、疏水等特性长期停留在淡水系统中,淡水中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本文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微塑料对淡水生物造成的生物毒性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它们广泛分布在水库、湖泊、河流等水域,其中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季节和水文特征等影响微塑料在淡水中的分布。微塑料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传统型污染物和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吸附,而且微塑料的吸附行为与微塑料的性质、污染物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水环境的pH、离子强度、温度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有关。此外,微塑料可以在淡水生物体内积累并对水生生物造成物理、生化等方面伤害,同时微塑料可以携带污染物引起复合效应。因此微塑料污染需要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去除和微塑料污染的修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22,(7):1688-1691
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生产生活中微塑料的产生以及污水中微塑料的最终归宿,并比较污水厂各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对于目前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田晓曼 《河南化工》2012,(19):21-22,41
多孔材料在生物医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不同的应用领域阐述了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多孔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水体中重金属处理防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其对环境以及人体有重要影响。介绍了水体中重金属的几种传统处理防治方法以及新型复合处理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利用新型复合处理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其综合处理效果,费用等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3.
《塑料科技》2015,(6):94-97
介绍了近年来废塑料回收洗涤过程造成的水污染现状,并对其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高效、复合、环保型水污染处理方法将成为今后废塑料洗涤水污染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多孔粘土材料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孔粘土是当今备受瞩目的粘土矿物纳米复合材料,在石化、环保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其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角度出发,评述多孔粘土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多孔塑料的制备及多孔自润滑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多孔塑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多孔聚酰亚胺(PI)、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聚醚醚酮(PEEK)等几种新型自润滑塑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多孔自润滑塑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环保、节能、高效是保温材料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开发以生物质为原料的保温材料是未来趋势。生物质基多孔材料是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前驱体制备的多孔材料,其原料来源广,制备方法多样,具有孔隙率高、密度小、质量轻等优异特点,在保温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多孔材料的保温机理,并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对纤维素基、淀粉基、壳聚糖基、植物蛋白基多孔材料的研究,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冷冻干燥法、致孔剂法、模具热压法、溶剂交换相分离法等在生物质基多孔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分析了生物质多孔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多孔保温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普鲁士蓝(PB)、普鲁士蓝类似物(PBA)及它们的复合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多孔的结构、高的化学稳定性和丰富的过渡金属活性位点,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PB基材料(PB、PBA和它们的复合物及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材料的组成、制备及性能,归纳了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机制,分析了PB基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光催化的作用下,二氧化钛可以有效分解污染物,且可以借助于光能进行发电。因此,二氧化钛已经成为能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多孔材料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微孔结构而在吸附分离、催化氧化、能源储存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以二氧化钛多孔材料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基本性能,旨在为二氧化钛多孔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欧鹏飞  王帅  钟宏  吴诗婷  唐新阳 《广州化工》2010,38(7):11-13,31
介绍了多孔陶瓷材料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制备多孔陶瓷材料上的新理论、新进展,对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特别是原料的选取、成型工艺和成孔工艺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在过滤、催化、吸音、保温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多孔氮化硅陶瓷透波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及介电性能,成为透波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多孔氮化硅陶瓷的主要制备技术,并对国内外多孔氮化硅陶瓷透波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