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层间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层间动用程度差异显著。层间径向钻孔是改善层间动用程度差异的重要技术之一,径向孔个数和长度是影响径向钻孔效果的主要因素。以2层合采油藏为例,以层间均衡动用为目标,以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和等值渗流阻力法为基础,综合考虑层间物性差异和动用程度差异,建立了高含水期油藏径向孔个数及长度的优化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新建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径向钻孔后,层间动用程度差异改善显著,提高了油藏采收率,也表明了所建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期油藏经营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藏经营管理是近年来为提高油藏开发效益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该文介绍了油藏经营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操作步骤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国壮 《石油仪器》2002,16(5):25-27
东辛油田以层状断块油藏为主,含油层系多,物性差异大,高含水期层间层内油水分布复杂。为改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正确认识层间及层内剩余油状况,挖掘剩余油潜力,近几年利用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剩余油的监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油藏经营管理(ReservoirManagement)是近年来为提高油藏开发效益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该文介绍了油藏经营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操作步骤和原则。针对目前我国东部油田开发的现状,提出了高含水期油藏经营管理的具体做法,要以区块为对象,组织地球物理、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艺、钻井工程、地面建设和经济分析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作为关键,合理的措施配置作为重点,主攻难题,实现油藏经营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量化高含水期油藏油井的开发效果,分别从数值模拟和机器学习2个角度建立表征指标,利用数值模拟得到油井控制区域的后向飞行时间,依据单井洛伦兹系数评价油井流动非均质性,并提出潜能指数的概念表征当前时刻油井控制范围内的潜力和驱替能力;收集大量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向量自回归算法对油井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评估油井生产能力,最终通过熵权法确定油井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表明:2种评价方法虽基于不同假设条件,但所得到的各油井评分趋势基本一致,由于综合考虑了数值模拟和开发动态数据的影响,最终的评价得分可客观反映油井的开发效果。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国G油田Y区块,量化得到各油井的评价得分,并最终确定4口井为高效开发的油井。  相似文献   

6.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开发现状的实际出发,根据该类油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研究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模式--协同研究.同时,将这种新的模式用于文101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研究.新的集成研究模式克服了传统研究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不足,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研究效率和成果的转化速度.应用新的研究模式,建立了与实际相吻合的应用油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文101块沙二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剩余油分布有了新的认识,为油田的挖潜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提液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分析提液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下提液的效果,确定了提液的政策界限。模拟结果表明,正韵律模型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减小;反韵律模型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高采收率幅度一直减小;提液幅度大约为140%,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提液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提液方式中,高低渗提液比大约为0.6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由于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建模、构型研究及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在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油田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的相关配套挖潜技术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对改善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水平,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高含水油田在油田稳产增产相关配套挖潜新技术,对于指导同类油田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辛油田中部是一个复杂断块油藏,在经历了近40年开发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丰度交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等矛盾日渐突出,油藏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针对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特征及存在的开发矛盾,提出了细分层系、点状注水、提液强采、卡堵改层、改向水驱、周期注水及侧钻七种挖潜稳产技术.现场生产实践证明,上述技术对于减缓老区递减,实现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靖东长2层高含水饱和度油藏为例,通过室内岩心试验和微观模型试验,研究了高含水饱和度油藏含水饱和度、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等因素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胡德高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4,26(3):109-110,155
针对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高含水开发期暴露出来的诸如油藏含水高、采出程度高、水淹程度高、油水分布状况复杂及井间、层间干扰严重的主要问题.提出了4种稳产技术对策:重组调整注采井网;整体应用水动力学理论;优化措施方案;开展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现场实践表明稳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油藏精细描述的方法确定剩余油分布区,认为水平井、侧钻井、大位移多靶点定向井等特殊钻井技术以及注采工艺等措施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油气采收率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井网综合调整、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稳油控水先导试验方案,使该单元的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收率提高2.85个百分点,可采储量增加36.6×104t。先导试验的成果和经验对老油田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钟市油田的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现状.运用地震、地质、测井、生产动态资料.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重建构造、沉积、储层模型,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优化调整方案,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适宜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综合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分布异常复杂。针对史南油田梁11断块沙二段8油组2层反韵律厚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细分层内沉积微相,划分均质段,建立厚油层层内三维静态模型,对单砂体进行了多层段的数值模拟,搞清层内建筑结构及剩余油分布,利用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补孔改层、完善注采井网、间歇注水等措施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实现区块控水稳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矿化度地层水油藏高阻水淹层解释失误率高的问题,以岩心水驱油实验为依据,结合测井、试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了高阻水淹层的几种影响因素及用测井资料评价的方法。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淹层测井解释,其结论与投产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通过分析反映该区不同类型油藏特征的多种参数及评价指标。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单渗砂层厚度、油层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泥质含量、渗透率及其他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在该区沙三上油藏建立起综合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利用灰色理论综合上述储层渗流、储集特点及含油气与非均质的多种信息。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描述。从不同角度分析并阐明了该区不同类型储层的静态质量.有效地控制和划分油藏开发的主力层位以及类型、质量好的优质储层规模及范围。通过沙三上2^2层段储层综合评价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对比分析.阐明了剩余油集中富集在优质储层分布范围的主要断裂边缘附近、断裂遮挡注采不完善地区或断鼻上倾方向。这些主力油层中静态质量好的Ⅰ、Ⅱ类储层在特高含水期油水动态变化受断层封闭遮挡及油层起伏油水分异控制。油层动用差以致不动用,造成剩余油呈较大规模集中分布富集。形成了该区油田持续开发和进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重组细分技术在严重非均质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重非均质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产量递减较难控制,开发治理难度加大。以胡状集油田为例,综合分析了该阶段严重非均质油藏的动、静态特点及开发潜力;结合近年来的开发实践,着重介绍了重组细分开发层系的技术标准及在胡状集油田的应用效果。旨在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特高含水期油藏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情况,以国内某区块为实例,进行了氮气驱的数值模拟研究。氮气和水的注入方式分两种:同时注入(类别A)和交替注入(类别B)。对预测的生产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最适合该区的方案为氮气和水交替半周期为15d、交替轮次为2次、单井注气量为6000m3/d。该方案比水驱方案提高采收率5.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率高含水地层储藏油气评价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建立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四性关系以计算储层参数及含油饱和度,进而建立低渗透率高含水储层油、气、水层判别方法。给出该方法在下寺湾油田成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