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岩性、物性变化会引起地震信号相位变化,因此从地震数据中有效地提取相位信息并进行分析,可识别特殊地质体以及目标储层。为此,提出并实现了相位域储层预测技术,其核心是相位分解与重构,分析和确定敏感相位是相位域储层预测成败的关键。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地震道的相位分解与重构,可得到相位重构后的分相位地震数据以及相位道集;二是敏感相位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得到对储层变化最敏感的相位;三是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分相位数据体,主要包括剖面分析以及切片分析等,最终实现储层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在合成地震记录上不能体现薄层波阻抗的横向差异,而合成地震记录分相位数据放大了薄层内细微的横向阻抗差异,易于识别。实际应用表明,敏感相位数据体的地震属性更清楚地刻画了河道,分辨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K区块沉积环境以三角洲和滨湖沼泽为主,主要沉积为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系地层,储层薄、横向变化快,且煤层对地震勘探的影响较大。地震资料常规反演方法及流程难以对薄砂岩储层实现有效预测。针对这种情况,文中提出了一套针对该区薄砂岩储层预测流程,有效实现了对薄砂岩储层分布范围及储层物性特征的预测。首先,通过对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解释岩性的敏感参数,建立岩性解释模板;其次,利用地震波阻抗贝叶斯反演遗传算法以及云变换伽马属性预测技术,得到波阻抗及伽马数据体;最后,综合利用波阻抗和伽马数据体,结合岩性解释模板,实现对储层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杭锦旗区块J井区储层薄且具有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砂岩顶底界面难以分开,同时受煤层强反射的影响,加上砂、泥岩波阻抗差异较小,造成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极大。为此,提出了一套针对该区煤系地层薄砂岩的储层预测流程。首先,通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岩性解释的敏感参数,建立岩性解释模板;其次,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从地震强反射中定位煤层的厚度及空间展布,再通过云变换中子属性协模拟得到岩性数据体;最后,结合岩性解释模板,实现对煤系地层薄储层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4.
岩性油气藏存在储层薄、横向变化快等勘探难点,在常规处理的地震资料上开展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时,地震资料分辨率、保幅性等难以满足地质需求.为此,探索提出了基于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方案.主要包括:①研究初期的规划阶段,以地质目标为导向,分析储层预测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明确相应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关键技术,形成处...  相似文献   

5.
90°相移技术是将地震相位旋转90°,使得地震资料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地震剖面近似于波阻抗剖面,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提高了剖面的可解释性。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需井资料约束、最大程度以原始地震资料为依据,在渤海油田新近系储层尤其是明化镇组薄储层预测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古537区块勘探目的层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薄、相变快、规律性差,精确预测困难。地震约束地质建模技术能有效地预测储层分布和物性特征,方法原理是,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解释层位数据为基础构建构造模型,在测井数据控制下,以地震岩性反演数据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储层岩性模型,进行储层描述。在古537区块,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储层砂体展布和厚度预测,结果与井点的储层特征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90°相位转换技术是通过地震相位旋转90°,使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从而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该技术具有运算速度快、完全尊重原始地震资料,无需井资料和模型的约束等特点,尤其适合海上少井或无井条件下的储层研究.90°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田的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储层...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精细地震预测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勘探阶段地震解释技术的延伸,受研究方法与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在解决油田开发阶段小尺度储层描述时仍具有较大局限性。针对开发阶段小层解释与储层预测的要求与难点,建立了不同于勘探阶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思路,提出了开发阶段地震波形解释工作流程,将地震资料解释从原有的大尺度波组特征分析细化至波形特征分析。具体包括3个步骤:(1)建立地震波形与岩性/储层结构的关系,统计层面顶界地震相位变化特征;(2)基于岩性组合与地震波形变化关系,分区带变相位解释开发小层;(3)开展深度域地震波形指示高精度储层定量预测。在上述研究步骤中均充分考虑地震波形特征。以哈法亚油田Hartha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波形刻画生屑滩、约束开发小层解释、指示储层反演,研究成果符合开发阶段高精度储层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9.
谱分解调谐体技术在薄储层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谱分解调谐体技术是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或最大熵等方法,将地震资料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利用振幅谱及相位谱对地震资料在频率域进行地质解释的技术。将谱分解调谐体技术用于薄储层厚度定量研究,其对薄储层厚度预测精度与地震反演的储层厚度预测精度相当,能够客观地揭示薄储层厚度变化特征,同时具有计算速度快,对测井资料依赖程度低等特点,适用于在钻井资料较少探区进行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10.
川东W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茅口组具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测试产能较高。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茅口组属于裂缝型储层,未对白云岩发育层段的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根据大量的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总结了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利用90°相移技术在薄地层和岩性解释上的优势,采用川东W地区近年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不同角度的相移尝试,使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岩层相对应,大大提高了储层预测成果的精确度。通过对比实际钻井成果,讨论了不同角度相移对储层预测的影响,并分析了90°相移技术与道积分技术的差异,最终认为90°相移技术适用于川东地区的薄储层解释。  相似文献   

11.
DZ地区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在该区进行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勘探对寻找复杂隐蔽的油气藏及储层岩性预测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本区多变的地表地质条件和复杂的构造类型,在高精度采集的基础上进行高精度精细处理来提高地震资料空间和时间方向的分辨力、信噪比,提高速度场的准确度,进而提高小幅度构造叠加质量及偏移成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郭建  王咸彬  胡中平  王仰华 《石油物探》2007,46(5):509-513,530
准噶尔盆地Y1井区主要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但由于目的层埋深大(5000~6000m),储层薄(8~10m),储集体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反射能量弱,加上煤层干扰,使得储层识别、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利用能同时进行振幅校正和相位畸变校正的反Q滤波方法对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提高分辨率处理。首先选择过井地震剖面进行相位校正,通过与测井资料合成记录进行对比获得最佳相位校正算子;然后进行振幅补偿,通过频谱分析调整振幅补偿算子,确保反Q滤波在振幅补偿的同时不破坏各种有效频率成分的相对变化关系;反复进行上述处理获得最佳Q值模型,该模型具有时变和空变的特点。用最佳Q值模型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补偿处理,明显提高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提高了地层岩性圈闭的识别能力与储层预测精度,落实了地层上倾尖灭线及砂体展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隐蔽油气藏逐渐成为东部老油田的重点勘探对象。板桥地区由于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快,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难度较大。因此,采用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宏观沉积背景及宏观井震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井震关系和岩电关系确定储层的地震响应,进而利用地震资料以及多种储层预测技术精确预测出储层展布范围。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搞清了该区砂体分布状况,为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合成记录标定技术存在无法满足精细储层预测和精细构造解释精度等难题,首次创新性地采用了一套高精度的小波分频标定技术,实现了地震地质多信息融合的分频井震标定、分频地质标定的新技术新方法,逐级提高了井震标定的精度,克服了子波不确定性对井震标定的影响,突破了传统依赖标定的相关系数判别标定结果的思维定势,将地震与地质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减小标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对砂泥岩薄互层复合波、复杂岩性组合、地震反射特征不清、储层横向变化快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在精细井震标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提高大牛地气田三维地震储层预测精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保国 《石油物探》2008,47(1):95-102
大牛地气田是以岩性气藏为主的气田,煤系储层发育,储层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的地质特征和煤层的强反射影响了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精度,使得有些钻井在预测的储层有利区却没有钻遇到高产气流.因此提高储层预测精度是加速大牛地气田产能建设的关键之一.为此,就如何提高大牛地气田三维地震资料储层预测的精度,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