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借鉴陆地宽线采集方式,首次提出了海上拖缆宽线地震采集处理理论。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中进行了海上拖缆宽线处理试验攻关研究,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宽线资料与常规二维资料相比,表现出了深层反射清晰、反射波丰富、资料信噪比高、横向连续性好的特征。海上拖缆宽线地震采集是提高中深层地震资料质量较为经济、实用、有效的技术,明显提高了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中地震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期的研究表明,西江主洼的勘探重点和优势在中深层。由于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在中深层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低,严重制约了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摆脱地震资料品质对勘探工作的束缚,努力提高中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在西江主洼通过对采集参数的研究,采用大容量震源、适当加深震源和电缆的沉放深度、增加电缆长度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东海南部油气勘探已有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分布广泛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以往研究是以浅部新生界为主要目的层,地震采集参数存在电缆短、震源能量小、沉放深度浅等问题,获得的地震数据深部品质低。此文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采集参数分析,地震剖面对比及主要参数的研究,制定了试验方案,并通过外业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的采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电缆拖带长度长(理论上最好9000 m),气枪容量大,电缆和震源的沉放深度深更有利于获得深部中生界的有效反射。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存在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多次波发育、非均质性砂岩巨厚或砂—泥—煤薄互层等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制约了勘探的深入进展。通过剖析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和不同勘探阶段地震采集关键参数与实际效果,系统总结了西湖凹陷地震采集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早期二维地震勘探阶段以凹陷结构和区带评价为采集目的,采集参数取得了从短缆小震源容量到长缆大震源容量的进展;中期为以重点探区勘探评价为目的的三维地震勘探阶段,采集技术上经历了从常规三维到Q-Marine和拖缆双检等技术进步;现今进入针对重点油气田的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阶段,攻关试验了针对中深层重点目标区的斜缆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宽方位及非零偏VSP等地震采集技术,形成了以“两宽一高一多”为核心的中深层二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5.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为勘探研究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但该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接收设备和激发震源的投入,采集作业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技术在渤海油田的应用。海上地震资料采集空气枪震源激发方式是影响作业效率的关键。本文利用海底电缆采集过程中气枪震源作业效率高、可重复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合理地配备水下接收设备,减少接收道数,增加炮数,实现海底电缆高效地震勘探。文中创新提出使用海底电缆双震源作业模式,以往一条震源船航行线完成一条炮线激发。使用该技术可实现一条震源船航行线完成两条炮线激发,效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凹陷,具有主力储层埋藏深、断裂系统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等特点。原有地震资料的中深层信噪比偏低、方位角较窄、横向采样密度不够,难以满足中深层精确成像和储层描述的需求。此文在分析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论证了高密度宽方位深拖地震采集技术,介绍了该技术在西湖凹陷的最新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新资料比老资料具有更好的成像质量。结论认为:采用高密度宽方位深拖地震采集技术,可以得到更小的面元、更高的覆盖次数、更多的低频信息和更宽的方位角,有利于提高中深部地层的反射能量、信噪比,改善断裂系统的成像质量,为储层描述及油气预测提供可靠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7.
辽河外围盆地LX地区构造复杂、干扰发育、近地表吸收衰减严重,是典型的地震资料低信噪比地区。通过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井震分区联合激发方式和海量地震数据实时质控技术的联合应用,成功实施了高覆盖、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方案,大幅提高了LX地区地震资料品质,显著改善了深层构造的成像效果,取得了滑动扫描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外围盆地首次工业化应用的成功,也证明了可控震源滑动扫描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在东部探区复杂地表区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广泛应用于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该技术在提高野外施工效率获得TB级地震数据的同时,给室内数据处理带来了相位和初至不清晰、特有噪声严重、数据量大的挑战。在分析可控震源采集数据的相位和初至波变化特点、不同类型的噪声及其特征等的基础上,讨论了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处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可控震源子波零相位特点,采用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小相位处理技术,以满足反褶积等处理技术对相位假设的需求;针对可控震源采集的地震资料初至不清楚的不足,采用初至波优化处理及人工智能初至拾取技术,以满足处理中基于初至波的静校正技术的应用条件;针对可控震源地震资料存在的谐波干扰、"黑三角"强能量干扰、邻炮干扰等特殊噪声,采用针对性技术予以识别与压制,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针对可控震源采集的地震数据量大的特点,采用数据特征统计方法与数据压缩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质量分析与监控。某沙漠区可控震源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实例证明,上述处理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柴北缘地区的主力产层位于中深层侏罗系及基岩顶部,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低,难以落实有利圈闭。在该区实施了以宽频勘探技术为核心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勘探技术,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构造落实,基岩反射清晰,对断层、断块和断点的刻画更为清楚。同时,低频信息丰富,有效频带得到拓宽,分辨率明显提高。该技术采用低频可控震源激发增强地震波下传能量,拓宽原始资料频带宽度;高密度宽方位观测保证波场连续、对称、均匀采样,提高资料信噪比;高精度层析初至静校正提高复杂构造成像精度;宽频补偿处理拓宽剖面频带,提高资料分辨率;宽频反演储层预测精确刻画有利砂体展布。应用成果表明,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该区中深层成像问题,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延迟震源技术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探讨了延迟爆炸震源技术,设计了延迟震源柱的制作方法,进行了野外点试验和束线试验,对比分析了延迟炸药震源和普通炸药震源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在频率和能量方面的特征。延迟炸药震源具有丰富的高频成分,其地震波具有较强的下传能力,能提高中深层反射波能量。除垂直向下方向和其附近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特别是向上方向和水平方向,由于每个小炸药包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相位等不一致,所产生的面波等干扰波能量均相互削弱。延迟炸药震源地震剖面各目的层反射波稳定且连续性好.反射特征清楚。断点清晰,说明了延迟炸药震源是一种较好的地震激发震源。在官1井区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采用了这一新技术,获得了好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以东海陆架盆南部的相关钻井资料为依据,标定经过攻关处理后的区域二维地震测线中生界的反射波组特征,通过解释后认为中生界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分布相当广泛,面积超过10×10~4 km~2。沉积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中生代深凹残余沉积厚度可达5 000 m以上。受中生代后期火成岩和区域构造运动作用,一些区域抬升剥蚀,一些区域仍保留了较厚的沉积。研究区南东部中生界发育较全,并且发育较厚的、生烃条件较好的中下侏罗统,是寻找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典型剖面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架;典型剖面;物理地质模型;综合物探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中生界具有地震反射频率低、反射能量弱的特点,其主要频率在8~35 Hz. 目前常规地震采集方法较难获得高信噪比地震资料。重新设计了6 400 in3新型低频震源,以提高震源低频端能量,同时将电缆沉放深度加大到18 m,以降低接收电缆的环境噪声。采用新型低频震源与大深度电缆的采集方法获得的中生界反射具有更高的信噪比。介绍了试验的各种主要参数,并从最终偏移剖面、速度谱和振幅谱等方面展示了这一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充分利用海域钻井、地震资料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在综合分析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条件和地化特征基础上,采用Trinity盆模软件,以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烃源岩地化指标和暗色泥岩百分含量统计数据为约束条件,预测了中生界有效烃源岩厚度和成熟度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中下侏罗统福州组和下白垩统受海(或湖)侵影响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油气条件良好。其中,福州组烃源岩为钻井所证实,是海域中生界的主要烃源岩,发育有暗色泥岩和煤两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量为Ⅱ2型,现今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整体评价为较好的烃源岩;集中分布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的南部,暗色泥岩厚度介于200~760 m之间,南厚北薄;成熟度R0介于0.5%~3.5%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熟。下白垩统暗色泥页岩类烃源岩是海域中生界的次要烃源岩,这一认识拓展了东海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有机质丰度较低,母质类型为Ⅲ型,已成熟,整体评价为中等~差烃源岩;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广泛分布,暗色泥岩厚度介于50~450 m之间,东厚西薄;成熟度R0由西向东逐渐增熟。  相似文献   

16.
上下源、上下缆地震采集技术在珠江口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潮汕拗陷中生界地层以陆相湖盆沉积为主,但拗陷内岩浆活动普遍发育。该区水深变化较大(50~3000m)、断裂复杂、地层倾角较陡,以往采用常规地震采集方法所获资料存在中深层反射弱、同相轴不连续、信噪比低及成像质量差等问题,难以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和综合解释。为此在该区进行了针对中生界目的层的以上下源、上下缆方式为主的地震采集方法试验,所获地震资料的品质令人满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