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塬地区宽线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C地区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被巨厚黄土覆盖且高程变化剧烈。地下为大倾角逆掩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严重。针对低信噪比资料及宽线采集施工给资料处理带来的难度,提出运用时频域大地吸收衰减补偿技术、静校正技术、串联去噪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及地震成像方法等技术,建立一套适合黄土塬区地质特点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和流程,并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和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它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用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准确成像。在渤南海区垦利11—2构造上,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较量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改善,构造成像质量得到提高,断面及地层不整合关系较清晰,据此得到了新的更准确的解释方案。在南黄梅盆地北部凹陷应用叠航深度倔移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逆断层的归位和下盘的准确成像。在豫东南盆地松涛36—1构造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消除了由于海底崎岖造成横向速度变化所引起的下伏地层变形和不成像问题,证实了构造北倾存在,恢复了构造的真实面貌,获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使得该构造的解释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采用先进的二维多测线深度域叠前偏移处理和成图技术成功地对乐东22—1构造中深层“模糊带”进行了精细速度反演,实现了深度构造图的成图,落实了乐东22—1构造中深层存在圈闭,为发现乐东22—1气田提供了准确的构造图,为勘探项目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宽线地震是一种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方法。本文从理论和数值实验两方面对宽线地震方法进行研究:先给出单频和宽带信号下宽线采集系统对来自地下不同方向地震信号的响应函数,计算得到不同采集参数对响应函数的影响;为模拟宽线地震数据采集及处理过程,针对三维速度模型运用全波方法产生窄方位三维数据,经宽线方法叠加后做二维逆时偏移成像;在模型中设置水平反射面、倾斜反射面及浅部小尺度非均匀层,模拟对侧向反射信号和近地表散射干扰的压制作用;充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高度灵活性,在很大范围内改变速度结构和宽线采集参数,得到不同采集组合对噪声压制及成像质量的影响;重点剖析了线距、线数、孔径、信号频率等参数增强有效信号、压制侧向干扰及浅部散射噪声的机理。理论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200m孔径、3~5线的宽线接收系统最有利于压制侧向干扰,这为更高效地利用宽线地震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宽线地震勘探技术因其性价比优势在复杂陆地探区油气资源勘探中应用广泛,成功案例较多,但在我国海洋地震勘探领域的成功应用并不多见。此文利用南海北部湾盆地某三维探区的二源三缆一束航海线,结合地下共深度点(CDP)面元的合理定义,系统地进行了基于二维、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多种宽线成像试验,并从成像效果、信噪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验表明海洋宽线的成像处理选取二维算法成像效果较三维算法的成像结果好。对比以前的二维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工区区域宽线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GeoEast系统进行二维弯曲宽线地震资料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盆地M工区采用二维弯曲宽线采集地震数据,工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干扰波类型多,信噪比较低,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给资料的偏移成像带来较大困难。本次处理应用GeoEast系统弯曲宽线观测系统定义、多种静校正联合应用、叠前保幅去噪、弯线叠前时间偏移等多项技术,成像效果和信噪比得到改善,与以往剖面相比,新处理剖面品质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西部探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表类型繁多且岩性多变,为地震勘探制造了很多困难。在全面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在叠前完成了有针对性的静校正、能量均衡处理、多次波消除和速度场建模,有效地保证了叠前偏移地震成像质量。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西部探区大规模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11.
海拉尔盆地铜钵庙南地区构造破碎、断块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横向变化大,导致地震成像难度大,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水关系复杂,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上难以准确识别构造.无法满足解释要求,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的首选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成像难点,并给出相应技术对策,即剩余静校正技术、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参数选取,展示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深度成像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有利于构造识别。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辽河油田精细勘探的不断深入,在面向储层的油田开发阶段,对三维地震资料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需求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阶段,如何运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进一步挖掘地震资料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针对马19井区主要目的层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地震资料分辨率不够、微小断裂展布不清、水平井部署困难的实际问题,从目标地质研究和井资料分析出发,开展了保幅去噪、一致性处理、保幅叠前时间偏移、CRP道集频带拓展、叠前反演等5项面向储层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研究,对比以往在勘探阶段的地震资料处理,在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首次开展了针对油田储层开发的地震处理技术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处理向开发领域的延伸,同时也为辽河油田下一步精细叠前反演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南海西部海域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该区经历了从浅海陆架到深海海域,由浅层到中深层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区带及目标的油气勘探活动。近几年随着加大中深层勘探及研究的力度,在地球物理勘探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根据南海西部海域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点及所表征的地球物理信息(主要为地震反射特征),提出因地制宜,在用好传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和方法的同时,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新领域中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及方法,逐步完善配套一系列成熟的地震处理技术,为开创南海北部油气勘探新局面、建立“海上大庆”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四川东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大,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地腹构造褶皱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为了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在作好静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折射层析静校正通过迭代求解,获得表层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校正量的计算,它将首波方法的稳定性和回折波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的情况,适用于大倾角的偏移成像。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孔径和偏移速度。偏移孔径过小,偏移剖面将损失陡倾角的同相轴;偏移的孔径过大,会降低低信噪比资料的偏移质量,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倾角来确定孔径。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较敏感,较小的速度误差都可能影响偏移成像效果,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文章对多个复杂地区的三维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归位精度高、质量好、断层断点清楚的成像剖面,为完成地质任务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18.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地质构造相对复杂,而主要目的层又是浅层,是较为典型的浅层复杂断块油气藏。对于浅层资料来说,有它难以回避的劣势:受地表因素的影响较大、覆盖次数较低。必然造成干扰波严重,横向稳定性降低,速度场的求解精度不高,偏移处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着重做好叠前去噪处理、静校正处理、地表一致性处理、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处理等技术。实际处理中见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了浅层资料存在的问题,满足了深化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东海多块三维地震数据体拼接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东海西湖凹陷主要构造先后进行了三维地震数据的采集。不同时间采集的三维数据其网格方向、面元大小、电缆长度、面元覆盖次数均不同,且应用不同处理流程及技术进行处理。由于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这些数据难以满足工区整体的地质解释、储层描述等综合研究。多块三维地震数据拼接处理的目的是得到单一数据体,具有统一网格方向、面元大小,振幅、相位均一致。文章论述多块三维数据体在迭前、迭后进行拼接处理的解决方案,介绍拼接过程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及综合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20.
潜山油气藏是辽河坳陷重点勘探领域之一,其储集空间以微裂缝、微孔隙为主,受此影响,潜山内幕的地震资料波场复杂、反射特征不清,传统的反射波成像精度低,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制约了对潜山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潜山油气勘探。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散射波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压制地震反射波能量、加强散射波能量,实现地震资料更高分辨率的成像;该技术能够对潜山内部的地震弱散射信号成像,进而实现对复杂地质背景下潜山内部裂缝细节的精细研究和描述,并应用于辽河油田曙光潜山带复杂构造研究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可为同类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