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制定具体且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各种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积极倡导低碳化的能源转型。欧盟能源转型的理念和行动已成为各国制定能源政策的重要参考,并引领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主流发展方向。本文在对欧盟各国能源转型战略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各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及关键措施,分析了欧盟低碳能源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欧盟能源转型对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已经从能源强度控制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转变,将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国家出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政策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深入阐述这一重大政策将对江西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而提出积极应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对于实现江西调结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 能源结构与上海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聚焦能源消费、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深入剖析过去十年上海市能源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产业政策导向、产业结构与用能效率、节能成效这三个分析角度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上海应从转型发展中寻求低碳发展之路,将能源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作为三大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西能源》2007,(2):56-56
《江西能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西省能源研究会、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江西省经贸委节能技术中心主办,面向全国发行,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ISSN 1005-7676,CN 36-1135/TK)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季刊。《江西能源》杂志为各行业从事管理、科研、教学和广大一线工  相似文献   

5.
6.
7.
8.
渠时远 《中国能源》2004,26(8):43-45
许多专家呼吁中国“能源转型”,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变;由能源粗放型利用向能源高效利用转变;由直接大量燃用煤炭向煤炭清洁利用转变;由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引导企业转变。为此,必须建立综合能源战略,转变职能,完善能源法规政策和市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许多专家呼吁中国“能源转型”,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变;由能源粗放型利用向能源高效利用转变;由直接大量燃用煤炭向煤炭清洁利用转变;由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引导企业转变。为此,必须建立综合能源战略,转变职能,完善能源法规政策和市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魏超 《中国能源》2022,(10):71-77
2021年底德国新一届政府上台执政以来,乌克兰危机、世纪疫情交织震荡,能源危机、通货膨胀雪上加霜。面对极为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为了走出困境,摆脱长期以来对外能源依赖,德国政府加大力度推动能源转型。为了给能源转型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在距上次修法仅一年多的时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再次进行了修订。《联合执政协议》与最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体现了其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目标及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也显示了其能源转型政策鲜明特点和路径。分析当前德国能源转型目标与路径,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德国能源转型新动向,对我国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立健全新型能源体系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青云 《江西能源》1995,(2):2-4,38
电力既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快江西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腾飞,在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认真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的关系及其趋势,对于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13.
至今,江西省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无油气工业的省份之一,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打开找油找气的局面,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全省上下曾为此而付出了难以估量的艰辛。但是,在认识水平与地下油气分布规律。主观意愿与客观信息反馈、投人与回报等问题上,均由于地质构造及油气聚集特点的复杂而出现了较大的反差。在几度反复、历经挫折之后,人们一次又一次在问:“发展江西油气能源勘探之路,路在何方?”如同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能源勘探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对此状况,众多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纷纷陈词、…  相似文献   

14.
赵烁 《中国能源》2023,(4):36-43
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何借助国家“新基建”政策的东风,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是我国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之一。目前,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化体系不健全、市场参与度低、区域能源安全风险大等。未来,我国需加大信息机制建设与信息技术开发力度,加强市场引导。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陈昆泉 《江西能源》2001,(3):1-4,20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中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 ,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 ,必将实现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成为强国、富国的梦想 ,并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江西山清水秀 ,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全省自然资源丰富 ,人民勤劳善良。南昌是“八一”军旗第一次升起的地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江西以“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闻名。历史上江西对中国革命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建设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炼化行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炼化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炼化企业转型升级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路径: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炼油新增产能;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先进技术应用;三是调整炼化产业结构,推动炼油厂减油增化;四是推进能源高效利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五是推动炼化集群发展,打造绿色创新园区;六是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提升智能生产水平。结合中国海油发展战略及惠州炼化基地特点,提出六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建议:一是要基于中国海油战略,保障上游增储上产和海洋原油价值实现,走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利用惠州炼化基地比较成熟的炼油-芳烃-乙烯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乙烯原料自供严重不足的问题,着力打造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三是从绿色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绿电绿氢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方向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石化园区建设;四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转型升级,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转型升级工作;五是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特色高端材料项目;六是充分利用在智能炼油厂建设上取得的领先优势,继续加强基础数据要素建设及各项智能场景的开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孙宁鸿 《中国能源》2012,34(3):11-14
德国于2010年9月发布《能源方案》,提出到2050年完成"能源转型",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能源方案》中德国政府还决定延长核电站运营年数,将核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熟之前的过渡技术。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德国政府再次决定彻底放弃核能,加速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本文介绍了《能源方案》中推动"能源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分析了德国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各国的能源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建议与对策。本文提出,应对能源转型存在问题,我国必须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坚定能源发展方向,协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严格控制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实现能源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方向进行转型,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震  李楠  丛威 《中国能源》2022,(7):50-58
清洁能源发展对矿产需求种类多、体量大,关键矿产成为能源转型的制约因素。在全球矿产资源供应链脆弱性增强、国内资源储量不足、对外依存度高的背景下,深海关键矿产资源有望成为重要的供应保障。本文在分析清洁能源发展所需矿产的国内外供需形势的基础上,从资源潜力、开发现状和国内深海矿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探究深海关键矿产开发如何有效支撑能源转型。本研究认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助力能源转型是一条可行但漫长而坎坷的道路,亟需从清洁能源-矿产耦合关系研究、管理规范性提升、科技创新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着力,推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2,(9):117-117
在中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中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决定不同形式能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有两点,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和后继储量以及是否可再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再生能源在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