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符号min)是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之一,当然是可以用于量值表达的。在GB量和单位)(1993)中,GB3101-m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明确指出“在单位符号上附加表示量的特性和测量过程信息的标志是不正确的”,GB31(Xkg(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中更为确切地提出“符号上不得附加任何其他标记或符号”。从这两条来看,“分”虽是SI制外单位,但它在GB31(Xf-9中是列入可与SI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分”已是时间单位,其后不应再跟一个“钟”字,包括在叙述量值时用单位符号nun,例如写成“3(Xlli钟”似也是与上述GB…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 第二章计量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以第一节第5、8题;第三节第7题;第四节第6、12题;第五节第8题为例) (第一节)5.一位田径运动员的110米栏成绩,下列几种表示中(D)是正确的. A.12″.88 B.12.88″ C.12s88 D.12.88s 分析:本题答案很明确,就是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有关时间单位的内容.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时间单位小时的符号为h、分的符号为min、秒的符号为s;平面角单位秒的单位符号为(")、分的符号为(′)、度的单位符号为(°).这里要求考生注意,不要将时间单位与平面角单位混淆.本题也可作为多选题出现.  相似文献   

3.
电视台的“新闻30分”是个富含信息、收视率甚高的好节目。美中不足的是屏幕上显示的栏目名称却是“新闻30”’,错把平面角单位分的符号“’”当作时间单位分的符号“Wu”。无独有偶,还有个电视节目叫“周末红D””,错把平面角单位秒的符号“””当作时间单位秒的符号“S”。这类错误,知道的人象见到错别字一样刺眼,坏了看节目的胃口;不知道的人看了则难免潜移默化,因受误导而以讹传讹。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相同:即对我国推行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的工作和电视台的形象有不良影响。因此,知识竞赛第11题答案应为B。其实,上述计量…  相似文献   

4.
时间频率基准时间是计量学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秒(S)是国际单位制(S1)基本单位之一,频率为时间的倒数,其单位为赫兹(Hz)时间频率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飞跃发展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如宇宙航行、人造卫星的制导、船舰导...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三、原子时标准——国际秒定义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秒的新定义为:"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时间单位秒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是指时间间隔,而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还有另一概  相似文献   

6.
在俄语中压强单位“ap”和英语中“bar”一般都译成“巴”(压强单位),在我国“巴”也有过和国际单位制不同的定义方法。目前在一些杂志、文摘、和技术书中,仍发现有单位使用混乱和翻译不当之处。有必要提醒读者、译者、作者注意。 在我国一直作为高等院校的教科书《真空技术》(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正>1.【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SI)是全球统一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国际单位制的核心是7个基本单位,即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国际单位制最早形成于19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SI也不断发展,并带动了国际计量体系和国际测量技术规则的不断完善。20世纪中后期,量子力学的发展催生了国际单位制的重大变革,将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与宇宙中"恒定不变"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法定时间。国际统一使用的法定时间为协调世界时,代号为UTC。各国或各地区使用的时间只能与UTC相差(超前或滞后)整小时数,而在分、秒上要保持一致。北京时间超前UTC8小时。时钟是记录和显示时间的一种物理装置,选定一个时间基本单位——秒,以一个特定的时刻起点逐渐累积而成。采用不同定义的秒,可建立不同的时间:国际单位制中定义的秒是原子秒,用它建立的时间为原子时;在原子秒定义之前,早期定义的是平太阳秒,相应建立的时间为世界时。这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两种主要时间平太阳秒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有两个单位的定义中引用了“能级跃迁”这一术语,它们是:米定义—米等于氪-86原子的2P_(10)和5d。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 763.73个波长的长度;秒的定义—秒等于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继时间。那么,什么叫做能级、超精细能级和能级跃迁呢?我们以氢原子为例,简单予以说明。氢原子具有最简单的原子结构(如图1),  相似文献   

10.
《真空》1975,(5)
据美国《研究与发展》1974年第六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来看,美国为了统一使用米制单位,将来有可能在国会通过法案,确立用Pa来代替Torr作为压强单位。 该文作者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没有Torr和毫米汞柱,而只有PascaI(Pa)。国际单位制主要是MKS(米、公斤、秒、)制,包括七项基本单位即:米、公斤、秒、开氏绝对温度、新烛光、安培、克分子。从这些基本单位中又可推导出其它单位来。 Pa是怎样来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加速度是用国际单位制,即米/秒2。而力的单位公斤·米/秒2则是从国际单位制中推导出来的单位。叫做牛顿。( newton简写 N)。表…  相似文献   

11.
1、在国际单位制中,平面角单位的名称及符号是什么?它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是什么? 答:平面角单位的名称——弧度符号——rad 定义——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弧长等于半径时所对应的圆心角。表示方法——度、分、秒。六十进制,与国际单位制中的辅助单位并用。  相似文献   

12.
四、量和单位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单位名称问)单位名称指的是单位的中文名称及其简称,一般只在口头叙述与文字叙述中使用。包括方括号中的字在内的为全称,不包括方括号中的字的为简称,但在容易引起混淆时,就要用全称。例如在与时间的单位分、秒同时使用时,平面角的单位分、秒必须用全称角分、角秒。门)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的顺序与其符号的顺序一致。但在相乘时,符号中的乘号居中圆点不必给予相应的名称。例如刀矩的单位符号N·m,应读为“牛顿米”或“牛米”,而不是“牛顿乘米”或“牛乘米”。如为相除,则除号应给予相应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国际单位制(SI)是世界科技界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并由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计量单位制。它具有科学、实用和简明等优点,被国际公认为比较先进的单位制,并要求逐步予以推行。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在我们计量行业中,不少科研、教学和测试人员对国际单位制不太熟悉,在他们的学术论文、教学讲稿和测试报告中仍大量使用着不符合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为了做好国际单位制的宣传推广工作,我们约请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办公室的李慎安同志以他个人的见解,扼要介绍国际单位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问题,包括:物理量和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国际单位制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SI词头及其使用规则、非SI单位的使用、有关计量单位的名称与符号的问题等等。本刊以“SI简介”为题,从本期开始,每期刊出一个问题,连续刊载。读者对“SI简介”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及时向本刊编辑部提出。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与国际单位制相适应,为了执行国家计量局关于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决定,本刊编辑部经过反复讨论并征求意见,决定从1985年第一期开始不再使用“托”,而采用“帕”作为压强的单位。  相似文献   

15.
一、SI词头及其中文名称的来源 国际单位制(SI)词头是国际单位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使用SI词头对量值范围巨大的物理量进行描述科学简便,否则,将造成一定困难。例如,在天文学和原子物理学中仅用长度单位“米”就将带来表达的困难。因此,国际单位制中规定了SI词头,将SI词头置于SI单位的前面用于构成大小不同的SI单位的倍数和分数单位,供不同的场合使用。 词头过去又称词冠、前缀等,是构词成份之一。它通过词头与词根的组合,产生一派生词,而被赋予其新的词义。计量单位的词头(后面文中的“词头”均指计量单位词头)和单位…  相似文献   

16.
大多奥运会竞赛项目的优胜者是如何决出的?诚然,他们是那些跑得更快、游得更快、跳得更高、举得更重或扔得更远的运动员。然而,他们的技能和水平又是如何衡量的呢?这要离不开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国际标准ISO 31“量和单位”来实现。国际单位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如果没有ISO 31的话,很难想象那些有趣的比赛项目将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7.
《工业计量》1991,1(2):36-36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在SI的7个基本量中,“物质的量”是其中一个基本量。 “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物理量在化学中早已被使用,其实质相当于以前,的克原子数、克分子数、克当量数。但将“物质的量”作为一个量的专用名称,是在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才确立下来。 就象物理量长度的单位是米( m)一样,“物质的量”的SI单位名称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摩尔(mol)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它的大小为该系统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0 12千克碳-12原子数目(即阿伏加德罗常数)相等。 如上所述,在使用单位摩尔时,一定要指明基…  相似文献   

18.
2019年5月20日起实行新的国际单位制,其主要变化在于7个基本单位用一个或多个定义的基本常数推导出,为基本单位确立了完美的标准定义。论述了新一轮国际单位制变革中基本单位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的新定义和特点;通过回溯国际单位制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新国际单位制的“秒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国际单位制的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多学科量值发展的新国际单位制体系的构想,并以此构建了新国际单位制未来发展的概念图。  相似文献   

19.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把摩尔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用以表示物质的量而补充于国际单位制之中。自此,国际单位制就有了7个基本单位:米,千克(公斤),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由于在国际单位制中有了物质的量的单位,在化学以及物理化学领域中,就可以用SI单位来描述有关的量了。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公布至今已有十五个春秋,然而有不少介绍国际单位制的教材、刊物,在有关国际单位制的某些基本概念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澄清。 一、国际单位制应如何正确定义?国际单位制能否称为SI制? 在有些教材和刊物中,将国际单位制定义为“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的以七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的一贯单位制”。这个定义的不妥之处在于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确立国际单位制时,还只有六个SI基本单位,而不是七个。“物质的量”的SI基本单位“摩尔”,是在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