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由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发起的"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暨"梦家园"杯丹东港木结构竞赛活动于2014年7月10日在北京举办启动仪式,该推广行动旨在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木结构建筑理念;推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国木结构建筑设计与工程品质的进步和创新;提升建筑行业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意识与水平;提高全社会对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认知度。"梦家园"杯丹东港木结构竞赛活动是该推广行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包括"中国木结构建筑设计竞赛"和"中国木结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对木结构建筑美学表现的研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美学理论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并介绍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木材肌理及结构建构方面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美学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多重要的优势,例如,提高建筑整体建筑质量,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空气污染和建筑噪声污染,减少建筑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改善建筑的施工性和木制建筑施工效率等。许多当代建筑师会选择使用一些装配式的木结构建筑作为现代建筑木结构建筑的方法。这种类型的木结构建筑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这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装配式木结构的设计和构造,为装配式木结构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木结构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采用砖木材料及木构架承重体系。现代木结构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却方兴未艾。该文对现代木结构发展与我国传统建筑传承进行协同分析,阐述了可持续的木材原料是木作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传统建筑与现代木结构技术融合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方向,现代木结构与传统建筑协同发展是木作工匠技术传承的保障,并就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对推动和规范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可见作为绿色建材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对绿色节能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体系、《木结构建筑》图集及木结构标准应用实施指南等相关内容,旨在推动我国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7,(12)
本文通过现有实例,介绍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外露构件及其所表现出的结构美和装饰性,展现现代木结构建筑之美。  相似文献   

7.
国外发展木结构建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质量》2017,(6):16-20
现代木结构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总结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情况,介绍日本、加拿大、芬兰3个国家发展木结构建筑的经验,并对下一步我国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发起的"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推广行动暨‘梦家园’杯丹东港木结构竞赛活动",历时5个月,经过层层筛选,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揭晓。单户式木结构住宅奖、多户式木结构住宅奖、木结构建筑室内优秀设计奖、木结构公用建筑奖等10个奖项花落各家。为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木结构建筑理念,促进木结构建筑设计与工程品质的进步和创新,本刊特甄选三个获奖项目刊登。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6日,"现代木结构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评估课题研讨会"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功召开。研讨会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了研究成果—《木结构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研究报告》。本次研究工作系根据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由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项目联合工作小组秘书处委托中国建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面对的城市问题出发,发展一种新型材料建筑成为一种趋势,现代木结构建筑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克服了木材本身的缺陷,本文介绍了现代木结构的特点,例举了在我国已建成的两座现代木结构桥梁,这两座木结构桥梁开启了我国现代木结构桥梁的先河。最后是城市里现代木结构桥梁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1.
邹青 《新建筑》2013,(6):124-127
在木材的结构系统、构造措施和营造工艺等方面,新型木建筑已突破传统木建筑的技术和审美局限,蕴含着设计美学、结构功能和材料复合的巨大潜力。从结构表现的视角切入,展开对大跨度新型木构建筑的研究,探讨木材料结构、构造与形式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现代木构建筑涉及的结构技术与美学观念进行了分析,引发出对基于木材料特定属性的结构形式的思考,并分类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木结构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现代木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形式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形成了以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代表的结构形式,而近年来现代木结构在我国科研与应用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现代木结构研究开展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进展,即材料性能及加工、构件性能及创新、连接性能与进展、体系研究与开发、防火研究及需求。通过对我国现代木结构材料、构件、连接及体系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梳理,分析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指出原材料可持续利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创新与研究、设计理论与规范体系完善等研究趋势,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有助于推动相关工程应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优点,对建筑物体型、选材与结点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对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古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宝建筑之晋祠圣母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明芳 《山西建筑》2008,34(18):62-63
简述了晋祠圣母殿的历史意义,对圣母殿的建筑手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圣母殿用材的特点及其梁子的用材,以挖掘宋代建筑的构造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宋代的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俊 《建筑师》2019,(4):101-106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研究颇丰,而从材种选择与应用的角度研究甚少。论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木材种在选材、制材、用材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从材料出发建立材种选择和应用的科学原理,对于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专书《营造法式》的科学性及其启迪今天关注材料的现代建筑设计,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地区亭类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缩影,除了具有大木营造体系的典型特征,而且拥有该类建筑的独特营造之术。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对亭类建筑上架木构中翼角部位的关键构件进行剖析,明晰亭的多种结构承重方式,进而厘清兰州亭类建筑与周边及官式营造之差异,最后将结构类型延伸至与屋架“陡如山,平如川”形式上的统一,从“构件—结构—形式”探寻兰州地区亭类建筑独特的建构逻辑。 故此,从建筑类型研究上进一步完善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大木营造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任琳哲  刘杰 《新建筑》2012,(5):86-89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以胶合木为代表的工程木材,性能优良,成为木构建筑的新型材料。在杭州香积寺的复建规划设计中,运用胶合木结构恢复古代"伽蓝七堂"制的佛教寺院空间,为宗教建筑营造出超脱于传统形式的空间和造型,并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探索新的现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珏  林锦涛  张世民 《山西建筑》2012,38(14):33-34
介绍了雷达超声波法是木结构质量检测的一种方便有效方法,阐述了雷达和超声波检测的原理、方法后,通过木结构雷达超声波检测,判定分析木结构缺陷、缺陷的位置和范围,并对木结构柱缺陷严重程度做出评价,以便于木质古建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建筑结构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武生 《华中建筑》2002,20(2):88-91,103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代表,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构力代表。中国传统的木构体系由于耐久性、防火性不好而使流传至今的传统建筑不多,而西方传统建筑则不同,建筑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建筑之不能持久深恶之,并为中国传统建筑不能砖石化深感遗憾。然而,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建筑与西方同期建筑相比是相当先进的,其优点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建筑上面完全不必厚西薄中。而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视角下的分析,亦有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