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多的经历不会被忘记,是因为人拥有记忆;再长的历史也不会消蚀,是因为历史也有记忆;再久远的岁月会被铭记,因为岁月也有了记忆.尽管28年的岁月淡去了多少珍贵的记忆,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册上,人们依然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位建筑师:他曾参加营造学社,协助过梁思成主编<中国建筑史>,参加过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撰工作;他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主持用现代测绘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测绘,并且应用于教学取得丰硕成果;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均留有他曾经施教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请向兴亡事里寻—《中国现代建筑史》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失生曾以“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来表示他一生哲学史研究方式的多次转向,其实如果回顾中国现代建筑近百年的繁衍变化,也是完全符合这一概括的。这可以说是读过邹德侬先生的鸿篇巨著《中国现代建筑史》以后的最深印象。 国人对中国建筑史的著述,始之于1942年粱思成先生应国立编译馆之托,于1944年完成初稿的《中国建筑史》,那主要是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已拓展到城市史、园林史、技术史、艺术史等,但有关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却一直举步维艰。建筑科学院在1959年编写了《…  相似文献   

3.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即工官制度的研究始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建筑史》、李允稣的《华夏意匠》等权威著作中,都曾强调对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展开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华中建筑》2002,20(2)
徐伯安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的中国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2002年1月3日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徐伯安先生1931年1月14日生于辽宁丹东,1954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徐伯安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1961年以后他作为粱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参加了梁思成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及文物建筑保护》项目的研究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参加的梁思成先生主持的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获1984年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徐伯安先生承担了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宋]《营造法式注释》项目的大量工作,为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我国早期的建筑实践先行者,沈理源先生在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建筑历史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他是银行建筑设计的先驱,他译著了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建筑史的论著——《西洋古典建筑史》。从1928年到解放前,他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天津工商院建筑系,他的留学回国实践和古建保护活动起步时间都要早于  相似文献   

6.
高嵬 《建筑创作》2002,(7):69-69
2002年,中国大地上持续了十余年的建设景象仍然没有停歇,这正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黄金时代,是我国建筑师有用武之地的时代。人们日益认识到:树人乃百年之本,建筑师自身的修养,关系到给中国大地上留下多少美的享受。 《建筑百家回忆录》(杨永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是建筑百家丛书中的一册。这本书是由我国建筑学界众多前辈撰写的第一本回忆录。编著者以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建筑师所走过的颠簸道路,记录了在这条道路上辛勤开垦的人们的足迹。这本书一共编入了建筑学界人士和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人士写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诞生并延续着中国建筑文明的圣土。出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缘由,我们对四川李庄向往已久,但直至2005年11月在罗哲文先生的鼓励与推荐下《,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人才荣幸地踏上了李庄。短短两日的李庄之行,我们不仅体验到“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艰辛,感受到梁思成古建研究之足迹,更仿佛进入了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中所构建的建筑文化的殿堂,从李庄返京后,当夜便写出了《我们,为什么被李庄感动》的文章。或许正是这种感动让我们顿悟作为一个现代建筑设计的传媒机构,不仅要传播当今最现代的作品与理念,更有责…  相似文献   

8.
邓庆坦 《重庆建筑》2010,9(3):52-52
<正>现行的中国建筑历史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建筑史,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建筑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现代建筑史。但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  相似文献   

9.
程万里 《古建园林技术》1991,(30):33-35转28
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建筑界、史学界)向来未取得统一的意见。梁思成先生在他所写的《中国建筑史》中的论述、日本学者伊藤清造在其所著的《支那建筑史》中的论述,以及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论述中都有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分期的说法,它们中有按社会发展史即政治历史阶段来划分的,也有按生产力水平及建筑状况来划分的。而作者认为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分期,应该做到既能照顾到社会发展进程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概括某个阶段的建筑特点和在建筑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2000年7月24日在广州开幕、28日在澳门闭幕。这是自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七次全国性会议、第二次国际会议。第一次由境内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共同主办。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决定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参加,并具体承办部分活动,使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同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  相似文献   

11.
此遗稿原是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的第四节,写于1964年7月。《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起始于1959年,历时七年,经过八次修改,于1964年初完成。当打印订册送审之际,正是大批"封、资、修"之时,刘先生预感到这本书稿很可能成为建筑界批判的靶子,踌躇再三,采纳了汪季琦等先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赖德霖 《建筑师》2021,(6):89-101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它与西方古典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相似性和平等性,它在近代遭遇的破坏,以及中国的学者正在为抢救和复兴这一伟大艺术传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两部中国建筑通史 体味一个世纪史学命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薇 《建筑师》2008,(4):85-90
作者对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和梁思成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这两部通史,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表述:一,“南刘北梁”的背后:通史内容和方法与中国营造学社和汇刊;二,时差中的解读:通史特色和价值与撰写过程和出版;三,轮回中的思考史学百年与两部建筑通史的意义。在以时间为轴、以比照为法、以史学发展为贯穿认识两部通史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同时,作者也对当下建筑史学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6.
袁忠 《新建筑》2011,(2):128-130
考察了中国军事建筑的研究,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评介《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一书的学科价值,认为它是一种专题的中国建筑史,开创了军事史的新篇章,是中国军事建筑研究的里程碑,并从研究材料、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全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今年正逢中国建筑史学泰斗,梁思成先生百年诞辰,最近由建工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梁思成全集》,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书所展示的内容,是先生一生披荆斩棘、艰辛工作的结晶。每次读到先生的文章,先生的音容笑貌马上便浮现在脑海,每当回想起过去先生的谆谆教诲,总是令人兴奋不已,先生那一篇篇力作是我们建筑史学人的必修课本,先生那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先生的一生所走过的路虽然坎坷,但却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在20世纪的历史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建树丰碑的…  相似文献   

18.
陈耀东 《建筑创作》2007,(8):131-132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是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之一。陈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建筑史研究队伍的一个损失,我们后学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  相似文献   

19.
建筑的定义有多种。首先,如果说它还不是艺术,那么至少它极为接近艺术;其次,它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同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参考这一普遍的观点来对比近现代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1986,(1)
在城乡部科技局的支持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于1985年8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南京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文物局、城乡部设计局、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及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参加。这次座谈会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