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酱类自然发酵的发酵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传统酱类的发酵过程为考察对象,研究传统酱类自然发酵过程中的菌相变化规律,测定不同发酵阶段的菌相种类及比例,为研制合适的酱类人工接种发酵剂打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传统自然发酵豆酱酱块中微生物多样性,本文首次应用Miseq测序对采自沈阳胡台的6家传统自然发酵成熟酱块样品进行微生物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主要细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主要真菌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毛霉菌属(Mucor)。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同一地区不同农家制作的酱块,绝大多数样品的微生物细菌菌群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魏艳丽  鲁绯 《中国酿造》2019,38(2):7-10
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调味品,因其独特的口味被广泛用于家庭烹饪与食品加工行业。传统发酵酱不仅影响了我国饮食文化,同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酱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认识及利用微生物的过程,是聪明才智的体现。该文综述了我国传统发酵酱的起源,并根据酱的原料对传统发酵酱的演变进行分类介绍,旨在对发酵酱历史充分了解与认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酱油生产大多采用的是低盐固态发酵工艺,上海最早实行原池发酵与浸出法淋油。我厂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增加酱醅发酵厚度,由原来0.85~1.25米,增加到1.55~1.60米达到了提高原料全氮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仅就我们的作法向读者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酱渣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试验(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酱渣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试验(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渣是酱油生产的下脚料,但其中仍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含粗蛋白7~10%,粗纤维3~5%,粗脂肪1.5~4.5%,钙0.1%左右,磷0.03%左右,一座年产l万吨的酱油厂,一年大约有1万吨酱渣(含水份75%左右),目前这些酱渣大多直接运往农村,作为饲料.由于酱渣未做任何处理,故作为饲料营养价值不高.且适口性差,有时因季节,天气等原因无法运出去,会在厂区发臭,严重影响酱  相似文献   

7.
《广西轻工业》2022,(1):1-3
将荞麦和小麦作为原料,以米曲霉As3.042、根霉Q303作为发酵菌种进行发酵,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米曲霉制醅条件为温度30℃、时间48h、接种量3‰;根霉制醅的条件为温度28℃、时间48h、接种量3%;酱醅后熟的条件为温度45℃、时间5d、根霉曲醅和米曲霉曲醅的配比为1∶2。按照此条件发酵得到的酱醅质量好,氨基酸态氮含量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讨、剖析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的发酵机理,进一步改进、完善此工艺,我们在酱醅中微生物区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分离到的120多个耐盐菌株,进行了全面的和个别主要类群的酶系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数据和概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酱油发酵初期,酱醅温度的特点是:成曲拌醅完毕进入发酵状态时,酱醅温度经过一段较短时间后即开始上升,并且上升速度极快。使酱醅不久便达到很高的温度,一般在55℃~60℃之间,最高时可达65℃以上。这种高温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后温度才开始下降,并且下降速度很缓慢,大约又需一天的时间,酱醅才下降到正常的发酵温度。进入正常的发酵状态。整个过程历时两天左右。一、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酱油酿造所用的微生物,都是好气性微生物。它们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氧气氧化细胞内的碳源,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热量的一部分供给自己,作为代谢的能源(即完成基本的能  相似文献   

10.
含麦根的酱醅高温发酵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含麦根的酱醅高温发酵条件探讨许玉琴(青岛第二酿造厂266002)我厂初次对合麦根的酱醅进行试验后,根据原料中粗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出品率的提高幅度得出了添加麦根能大幅度提高酱油出品率的结论。(见《中国调味品》1995年第9期)为此,我厂又组织了第二批...  相似文献   

11.
研究传统发酵豆酱发酵过程中的养分变化规律,从而为传统发酵豆酱的工业化生产控制奠定理论基础。以北方传统自然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应用国标法,测定了发酵不同阶段的水分、pH值、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脂肪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发酵过程中,14%含盐量的豆酱和8%含盐量的豆酱的养分变化情况大致一样,水分变化在64%和72%上下波动;pH值变化都是下降的;总酸含量变化都是上升的,发酵后期趋于平缓;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都是逐渐增加,但最后又略有下降;还原糖含量变化都是前2周下降,2~4周急剧上升,4~5周急剧下降,5~7周略有下降;脂肪含量变化都是下降的,但前2周缓慢下降,2~7周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14%含盐量的豆酱与8%含盐量的豆酱相比水分含量低、pH高、总酸含量低、氨基酸态氮含量低、脂肪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从东三省各地采集家庭自制豆酱254份,通过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真菌菌株389株。采用脱脂牛奶平板初筛获得具有蛋白酶活性的菌株31株,其中曲霉属真菌12株、青霉5株、毛霉4株、镰孢菌3株、帚霉1株、芽枝孢3株、犁头霉1株、红曲2株。通过发酵复筛提取其粗酶液,用福林酚法测定粗酶液的蛋白酶活性,筛选出了两株具有较高蛋白酶活性的米曲霉。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酶属于羧基酯水解酶类,能将甘油三酯逐步地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该研究从东北三省传统的家庭自制豆酱上获得纯培养真菌389株,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初筛获得具有脂肪酶活性的菌株41株,其中青霉属的真菌27株、曲霉5株、毛霉3株、犁头霉2株、酵母菌1株、镰孢菌2株、帚霉菌1株。结果表明,青霉属的真菌无论从数量还是酶活都高于其他属的真菌,其中橘灰青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数量最多。在分离到的菌株中,毛霉属的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酶活最高,是具有生物催化潜力的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14.
自然发酵黄豆酱的微生物安全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对从11份农家和7份市场上销售的自然发酵黄豆酱样品进行了微生物的安全性检验和部分理化指标的测定,检验的项目包括细菌落总数、芽孢杆菌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腊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实验结果表明,所分析样品中菌落总数超过10^4个/g的样品有89%,腊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30%,但含量不高,豆酱中的细菌总数除了与生产环境有关外,与产品的水分活度的相关性很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传统发酵成熟期豆瓣酱醅中的功能微生物种类,采用免培养法(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技术)对发酵成熟酱醅中的细菌16SrRNA和真菌18SrR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酱醅中存在的细菌分别为Staphylococcus属、Lactobacillus属和Tetragenococcus属,其与具有最高同源性的菌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9%、98%、99%。成熟酱醅中发现的真菌共5个属,分别为Zygosac charomyces属、Rhizochaete属、Aspergillus属、Rhodotorula属和Phaseoleae environmental sample,与具有最高同源性的菌株的相似性均为99%。   相似文献   

16.
豆酱是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味,营养丰富,为亚洲各地人们所喜爱。 该文概述了豆酱的历史来源、功能、发酵代谢产物、发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今后工业生产高品质豆酱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今后豆酱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豆酱中白色物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传统豆酱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白色颗粒状或片状物质,人们通常认为是单一酪氨酸的结晶物。通过对白色物质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酪氨酸和面筋蛋白,是由于面粉中的一些蛋白质未被彻底分解而与酱体中的部分游离氨基酸混合粘附于黄豆的表面,在盐水浸泡下形成较“硬”、难溶解的白点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DX-9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Wickerhamomyces anomalus)DZ-3分别发酵制备威宁豆酱,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制曲条件、辅料添加量及后发酵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豆酱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菌株DX-9和DZ-3的最佳制曲条件:接种量2%和3%、温度38 ℃和34 ℃、时间12 d和18 d;辅料最适添加量:食盐10%、辣椒5%、五香粉1.5%;菌株DX-9和DZ-3的最佳后发酵条件:温度40 ℃和36 ℃、时间均为90 d。纯种发酵豆酱的品质优于自然发酵豆酱,且菌株DX-9比DZ-3发酵的豆酱品质更佳。自然发酵、菌株DX-9和DZ-3发酵豆酱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检出73、50和64种,共有物质为23种,主要风味物质分别为醇类(27.36%)、酸类(75.68%)和烯烃类(64.2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得出威宁豆酱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烃类和酸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宝泉大豆酱和农家酱香气成分的差异。方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成品宝泉大豆酱及农家酱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内标法计算各组份含量。结果 在宝泉大豆酱中和农家酱中共检出42种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939.19ng/g、251.41ng/g,其中20种香气成分为其共有的。宝泉大豆酱中主要的酯和醇为亚油酸乙酯(387.05ng/g)、棕榈酸乙酯(207.46ng/g)和苯乙醇(25.05ng/g);农家酱中主要为亚油酸乙酯(87.80ng/g)、油酸乙酯(41.21ng/g)、2,3-丁二醇(14.19ng/g),这些醇酯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大豆酱的香气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 综合气质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大豆酱的香气品质较优于农家酱,更符合东北人对大豆酱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