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外源硼和钙对“索邦”百合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花粉液体培养法研究硼、钙离子对"索邦"百合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合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需要适宜的外源硼酸,适宜浓度为1mmol/L,低浓度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而浓度过高则起抑制作用。适量的外源钙离子有利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适宜浓度为1mmol/L,高离子浓度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秦冠'苹果花粉为试材,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组分以及温度对苹果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糖和硼酸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苹果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质量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秦冠苹果花粉最适的培养基为20%蔗糖和0.01%硼酸,花粉的萌发率可以达到60%.在此基础上,以Alexa Fluor 488phalloidin作为肌动蛋白微丝的探针,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苹果花粉萌发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分布变化动态;(2)在未水合的苹果花粉粒中,均匀分布着短小弯曲、颗粒环形微丝.在水合而未萌发的的花粉中,微丝呈网状分布在胞质中,萌发沟部分肌动蛋白束网络较致密,中央胞质部分较疏松.花粉萌发后,微丝转变为平行排列,向花粉管伸长的方向延伸聚集,与花粉管纵向平行排列;(3)生长异常的花粉管内其微丝状态也异常.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裸子植物青扦花粉为材料,运用非损伤、选择性电极技术探究了花粉水合、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的钾离子流,以及抑制剂处理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钾离子通道抑制剂BaCl2和TEA(氯化四乙胺)处理推迟花粉萌发;(2)BaCl2和TEA处理后,青扦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均受到抑制;(3)选择性电极检测结果显示对照花粉不同发育时期钾离子均内流,即花粉水合、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均需大量的钾离子.BaCl2和TEA处理后,花粉的钾离子流动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培养3~9 h,钾离子呈明显的外流,12~21 h钾离子内、外流基本平衡,24 h钾离子内流.抑制剂处理导致的钾离子流的紊乱使得花粉不能正常萌发、花粉管不能正常生长.因而,钾离子在青扦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Ca2+通道抑制剂LaCl3处理“秦冠”苹果成熟花粉,观察其对花粉管生长以及细胞壁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浓度LaCl3处理花粉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花粉管发生弯曲,膨大,甚至出现多个花粉管萌发等现象。花粉管壁的成分也发生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生长的花粉管纤维素和胼胝质在细胞壁上呈均匀分布,其中胼胝质在顶端微弱分布。处理后,花粉管顶端纤维素荧光较对照明亮,胼胝质并未在花粉管顶端积累。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酸性果胶质、酯化果胶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均存在于正常生长的花粉管壁上。经过处理后,酸性果胶质和酯化果胶质在花粉管顶端积累,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明显增加。通过显微红外光谱( FTIR)技术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处理导致花粉管壁酸性果胶质和酯化果胶以及壁蛋白含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LaCl3改变了细胞壁多糖和蛋白分布、含量以及细胞壁的延展性,从而引起花粉管生长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微丝抑制剂(latrunculin b,LATB)处理青秆花粉管后,对其微丝骨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ATB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青秆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应用荧光探针FITC-鬼笔环肽标记花粉管中的微丝,发现用正常培养基培养的花粉管中,柬状的F—actin以与花粉管长轴平行的方向排列,从花粉管基部一直延伸到花粉管亚顶端,而LATB处理导致微丝的解聚。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LATB处理使花粉管顶端的透明区消失,顸端区域被一些空泡、脂粒等占据,线粒体膜破裂,高尔基体片层断裂成泡状结构以至解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微丝抑制剂LATB通过破坏花粉管微丝的组装和超微结构影响青秆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因此微丝在青扦花粉萌发、花粉管极性生长模式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世界公认的恶性杂草。它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其花粉对人体产生严重的致敏作用。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裂叶豚草的花粉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镜对其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球形,外壁呈刺状纹饰,三孔沟。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变形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雌、雄花的花柱及其引导组织的结构。结果表明:1.刺五加花柱处合生心皮内表面未完全融合,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分支的裂缝;2.雌性花柱较雄性花柱,引导组织更为发达;3.发育过程中引导组织细胞内不断有储存为脂体的营养物质分解,并分泌到细胞间隙;4.传粉后,雌花花柱引导组织的部分细胞发生降解,形成大的溶生的细胞间隙,花粉管从中穿过,而雄花花柱中未见溶生的细胞间隙,亦未见花粉管穿过。  相似文献   

8.
选取马齿苋科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Jacq.)Gaertn.]为材料,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其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组成,绒毡层为分泌型。绒毡层细胞为两核。(2)孢原细胞为单孢原起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3)四分体为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形两种类型,其中以四面体形为主。(4)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型,具4或5个萌发孔,其中5个萌发孔的占多数。  相似文献   

9.
小麦花药发育过程超微结构和酶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是保护组织的药壁表皮和与花粉囊开裂有关的药室内壁细胞 ,在单核花粉粒到花粉粒成熟前夕一直保持着活跃的生命活动状态。细胞内具丰富活力旺盛的细胞器 ,尤其是粗面内质网和囊泡发达的高尔基体以及胞间连丝 ,细胞核、核仁中的ATP酶活性和线粒体内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达到最强。在二细胞后期 ,药壁表皮细胞内出现球型颗粒积累 ,且随着花粉粒的发育逐渐增多 ,以至当花粉粒被淀粉粒充满时 ,该颗粒剧增 ,相当一部分药壁表皮细胞被球型颗粒充满 ,这时药隔薄壁细胞内也有大量的相同颗粒积累。分析认为药壁表皮细胞内的球型颗粒是来自药隔维管细胞营养物质的积累 ,药壁表皮和药室内壁细胞旺盛的代谢活性可能与绒毡层解体和花粉粒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关。从四分体到单核花粉粒时期 ,小孢子的发育主要以细胞质的繁殖和体积的增大为主 ,细胞器数量增加不明显 ,线粒体不发达的内嵴上没有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细胞核和核仁中有ATP酶活性。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后 ,花粉粒内壁开始发生 ,内壁的形成需要能量与质膜参与 ,成熟的内壁中具径向的、膜性结构的管状通道 ,在管状通道和外壁的微通道中有显著的ATP酶活性 ,成熟花粉粒萌发孔区的ATP酶活性更显著。二细胞时期 ,花粉粒细胞质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 ,各种细  相似文献   

10.
已经证明,在具双细胞的杨树花粉内,会形成营养核包围生殖细胞结构形式的雄性生殖单位,这是双细胞花粉粒中观察到雄性生殖单位的唯一例证。本工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杨树花粉内雄性生殖单位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一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生殖细胞贴壁阶段。第一次证实生殖细胞与营养细胞之间的弧形壁具三层结构,中间的纤丝层和两侧的电子透明区,分别与花粉内壁和外壁内层相连。(2)生殖细胞离壁阶段。包围生殖细胞的营养细胞质膜内陷,产生大量液泡。由于液泡具溶酶体的功能,弧形壁内纤丝层溶失。进入了营养细胞内的生殖细胞,周围仍具狭窄的电子透明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机制,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比较了青杄、雪松、烟草和百合花粉管中FM4-64染色的时间变化特性和波动特性、囊泡移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细胞壁体积的增加,结果发现:与被子植物烟草和百合花粉管相比,裸子植物青杄和雪松花粉管中FM4-64荧光强度前期...  相似文献   

12.
花粉管在双受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观察花粉管的生长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冷冻扫描电镜(Cryo-SEM)可实现对花粉管的原位观察,但由于花粉管样品的特殊性,常规制样方法并不适用.为此,研究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花粉管设计了两种冷冻扫描电镜的原位观察方法,并证实采用插秧式粘贴方法适用于柱突处的花粉管、采用液氮剥离方法适用于胎座表面处的花粉管,二种方法均可成功观察到花粉管的原位和原貌信息,为花粉管行为和相关受精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微丝抑制刺(latrunculin b,LATB)处理青杄花粉管后,对其微丝骨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ATB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青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应用荧光探针FTTC-鬼笔环肽标记花粉管中的微丝,发现用正常培养基培养的花粉管中,束状的F-actin以与花粉管长轴平行的方向排列,从花粉管基部一直延伸到花粉管亚顶端,而LATB处理导致微丝的解聚.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LATB处理使花粉管顶端的透明区消失,顶端区域被一些空泡、脂粒等占据,线粒体膜破裂,高尔基体片层断裂成泡状结构以至解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微丝抑制荆LATB通过破坏花粉管微丝的组装和超微结构影响青秆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因此微丝在青秆花粉萌发、花粉管极性生长模式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银杏小孢子和花粉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银杏(Ginkgo bilobaL.)小孢子发生与花粉发育过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细胞内发生了“细胞质改组”,主要表现在核糖体数量在历经不同发育时期逐渐减少,质体和线粒体形状与结构发生了规律性变化.第一次减数分裂完成后,两子核间无胼胝质壁沉积,而是被内质...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高度动态变化的一种细胞器。但目前有关植物细胞,尤其是花粉管中线粒体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信息还比较少。本文应用Zeiss 5 live快速共聚焦显微镜结合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tracker Green对百合花粉管中线粒体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的百合花粉管中线粒体呈倒喷泉式移动,即花粉管基部的线粒体移动到亚顶端后即发生回流,因此花粉管顶端锥形区域内很少观察到线粒体的存在。对单个线粒体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花粉管中的线粒体分为快速运动和锚定状态两种。快速移动的线粒体在花粉管两侧质膜下及花粉管中央沿着与花粉管长轴平行的方向运动,在花粉管亚顶端则沿着一定曲线移动;锚定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则随着胞质环流而被动移动。低浓度的微丝骨架抑制剂Jas处理时间依赖性地引起花粉管亚顶端的线粒体逐渐前移,并最终充满整个花粉管顶端,同时花粉管中快速移动线粒体的比例逐渐减少。上述结果表明,花粉管中的线粒体主要沿着微丝骨架进行快速移动,而花粉管亚顶端精细微丝组成的领区(Collar)在花粉管线粒体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与狼尾草花粉壁发育过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和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花粉壁形成的时期及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水稻水孢发育至开始形成许多液泡时,花粉外壁的柱状层开始分化,并形成明显的覆盖层和基层;发育至单核靠边期,花粉内壁开始发生;在花粉充实过程中,花粉外壁覆盖层和基层分化出纵向排列的微通道,狼尾草花粉在单孢花粉期,花粉外壁外层仅为一层,至二孢花粉期柱状层才开始分化,然后逐渐形成性病层和基层,在单孢花粉中期,花粉内壁开始形成,成熟花粉外壁覆盖层的微通道多呈网状,两种植物花粉寿命的显著差异可能与它们花粉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以青杄花粉为供试材料,研究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 butyric acid,GABA)合成抑制剂3?MP对线粒体活动规律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线粒体的活动规律为由花粉管基部移动到亚顶端后随即发生回流,并主要集中在花粉管的顶端和亚顶端;3?MP处理后,线粒体前移并充满整个花粉管的膨胀区,同时花粉管中快速移动线粒体的比例也逐渐减少.此外,正常条件下,花粉管的顶端区域存在一个以顶端为基础的陡峭的ROS梯度;用3?MP处理后,ROS由花粉管顶端扩散至整个膨胀区.这些结果丰富了GABA影响裸子植物花粉极性生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锦葵科植物花粉壁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运用超薄切片法对锦葵科(Malvaceae)七种植物花粉外壁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花粉外壁一般具有两个不同电子密度的层次,电子密度低的是外壁内层,电子密度高、具有结构的部分是外壁外层;内壁内层为无分化结构的板状层。外壁较厚,由外壁内层、柱状层和覆盖层组成。但七种花粉壁的微结构不同。本工作结果表明,运用超薄切片法可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花粉壁的层次、结构、纹饰和萌发孔,也可以看出,不同属种花粉壁的构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