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提高节假日移动话务量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忙时话务量预测方法。首先对忙时话务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4个影响话务量的重要因子,然后把4个因子与忙时话务量训练数据一起作为输入变量,最后用改进的具有非线性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PSO算法优化LS-SVR的话务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准确的预测话务量,提出了一种以粒子群优化算法为基础的,通过多样性度量指标控制种群特征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MPSO),用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LS-SVR)超参数的寻优,分析影响话务量的相关因素,选取合适的样本,利用优化后的LS-SVR模型对移动话务量进行预测.与标准LS-SVR预测算法和PSO优化后的LS-SVM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预测方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基于移动终端的辅助稽查方法,主要包括电力业务问题定位及问题信息传输方法,利用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获取定位数据,作为电力业务问题的定位数据。同时利用移动终端把问题信息传送到管理平台服务器。本文进一步地研究了利用OLAM技术辅助电力稽查,利用电力业务问题的定位数据和问题信息构建路径规划模型,并利用加权k-means算法和蚁群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最优的处理路径。最后利用辅助稽查查询,指导工作人员现场处理电力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4.
乐可争 《信息通信》2014,(2):216-218
随着通信网应用和规模的不断增加,新一代的网络建设规模对业务量的预测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通信话务量的预测分析已经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准确的话务量预测对网络管理、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对移动网络中的话务量随时间或事件变化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合理科学的话务模型,并采用综合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研究。从而辅助通信运营商实时把握用户的行为习惯和话务量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合理决策和投资。  相似文献   

5.
话务量是客服中心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此文尝试利用某通信运营商客服中心呼叫话务量的历史数据,选用多种方法进行建模和预测;通过与真实数据的校验分析表明,多项式拟合、指数平滑法和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客服中心日话务量预测的方法流程,以期为话务量的合理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VMPSO-BP神经网络的话务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预测移动话务量,提出了速度变异的粒子群算法(VMPSO),并与BP算法相结合,形成速度变异的粒子群—BP(VMPSO-BP)神经网络算法,用以训练神经网络,从而优化了神经网络的参数,最后对移动话务量进行预测。与传统BP神经网络方法和PSO-BP神经网络方法相比较,并且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预测结果地比较,速度变异的粒子群—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精度更高,收敛速度更快,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对移动话务量地预测。  相似文献   

7.
田凯  杨苹 《信息技术》2007,31(4):45-48
移动通信话务量作为一种时间序列,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随机性,而且易受节假日、旅游等客户行为及天气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话务量长期的发展变化,很难用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根据移动通信话务量自身特点,采用复合模型,将话务量分为平稳期趋势分量、平稳期周期分量、节假日话务量,用综合评判的分段一元线性回归及模板匹配算法分别对趋势分量、周期分量和节假日话务进行建模。最后,开发了基于复合模型的智能化预测系统,在广东省某市试运行的结果表明:基于复合模型的预测方法比传统预测方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许文强  陆烽  朱蓓 《移动通信》2012,36(23):65-69
文章针对话务量特点,分析现网历史数据,利用用户数趋势和季节指数分别对话务量基本规律和周期规律的特点建立模型,进而得到基于用户数趋势的季节指数模型。在Matlab平台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某市话务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基于用户数趋势的季节指数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话务量变化情况,提高了预测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话务量数据的特性,提出基于加权马尔可夫的移动话务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要求的样本数量少,运算速度快,预测精度高,可检验等的特点。根据该模型的缺陷,应用模糊Fisher准则的有序聚类方法,可以对话务序列进行分类并建立分类标准,该方法克服了聚类有效性对样本空间分布的依赖并同时提高了算法的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移动通信话务量预测中,该算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运算速度快,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0.
对TD-SCDMA系统中的多基站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TD-SCDMA物理层中的上行同步序列(SYNC-UL)进行定位的上行到达时间差(U-TDOA)定位方法。该方法无需对移动终端增加任何功能即可实现定位。TD-SCDMA系统采用上行同步技术,上行同步序列的长度是下行同步序列的两倍,有利于实现相关峰测距,从而建立双曲线定位模型计算终端位置。通过仿真说明,U-TDOA定位方法的定位性能在一定条件下优于利用下行同步序列定位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黄楠  伍小芹 《通信技术》2011,44(7):63-64
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3rd-Generation)无线网络下的移动用户定位技术。一方面是该技术中的上游技术中的空间数据服务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系统数据架构模块、业务层模块、接口模块的功能;另一方面是便携式移动定位终端,将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了嵌入,实现与上游中的数据库支持技术中的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在设计中考虑将GPS定位功能与3G网络支持下的定位功能进行结合,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应用,这进一步提高了该设备的应用范围,这对于设备功能的强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配电终端的可靠性对配电自动化有效运维至关重要,文章结合故障树分析法与比例分摊原则,提出了适用于配电终端失效研究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各配电终端各模块工作与失效机理,建立配电终端的故障树分析模型,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推导顶端事件失效计算公式;根据失效分摊法计算出各模块对系统失效的贡献比例,并据此识别配电终端的薄弱环节。最后以重庆某地区配电终端现场运行数据为样本,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终端定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DMA2000网络系统中的移动终端手机定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播模型的融合定位技术。该技术在无线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借鉴CELL-ID+RTT定位技术的优点,并参考基站配置时的参数设置。该融合定位技术在继承实施方便性和经济性的同时,提高了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徐涛  范辉 《无线互联科技》2013,(5):150-151,177
定位跟踪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来获取移动手机或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度、纬度坐标等),并且在电子地图上对跟踪终端的位置进行标注的技术或服务。该系统综合使用了GPS定位技术、WEBGIS、GSM通信网络、GPRS无线分组技术、中间件等技术实现了对移动的终端进行定位跟踪的功能,实现对终端人员的实时跟踪和位置信息的动态管理。移动定位跟踪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所有以下4种:追踪服务、信息服务、安全服务和付帐服务。  相似文献   

15.
gpsOne定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通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移动,因而自然会衍生一些和位置相关的服务需求.在不远的将来,电子邮件和定位服务将成为移动通信的两大支柱增值产业. 鉴于传统GPS及基于无线网络本身的定位技术在定位精度或定位灵敏度或系统建设或终端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目前,世界上较流行的移动定位技术是无线网络辅助GPS技术及混合型定位技术.由于自身技术优势,gpsOne已无可争议的成为移动定位业界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work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tion error in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operating in an urban outdoor environment is studied. We assume signal strength based positioning methods that avoid additional network hardware costs and handset modifications, while approaching FCC requirements for emergency positioning.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associated with the required spatial discrimination of our analysis, we developed an efficient simulator that is capable of analyzing a comprehensive class of cost efficient location algorithms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s made periodically by the mobile terminals in GSM and UMTS system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factors to achieve positioning accuracy are line-of-sight and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base sta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obile terminals, lea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ositioning error is location dependent. This conclusion motivates a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al segmentation of the location process. In the same scenario we estimate the a posteriori location probabilities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methodologies for the tracking of mobile terminals.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学生的上课行为,文章采用最新的头部姿态估计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捕捉当前人头部所做的各种动作与角度,例如低头、转头、仰头等。低头是大多数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惯用姿势,可以利用此项技术来监测其头部姿态从而进行评估。考虑到人脸检测的定位准确度问题,以及学生低头的动作不一定是使用手机,文章同时引入了无线信号侦测技术,捕获并检测当前教室里由于学生使用手机造成信号频繁收发的终端位置,与人脸检测的定位相结合,交叉定位,从而获得更精准的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5G技术的普及,移动群智感知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感知任务的分发方法依然存在着传输效率低下、代价高且不稳定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感知终端任务的完成。为此,该文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各大城区良好的覆盖性和轨道交通的可预测性,提出了面向激励成本的任务分发模型(ICTDM)和面向用户数量的任务分发模型(UNTDM)。通过轨道交通对聚集式人流的疏导性,实现感知任务在城市不同区域的选择性分发。并以任务所需人数和移动距离的最小化作为手段,完成降低系统总激励成本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同类算法相比,可以在完成相同任务集合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任务分发过程实现更少的任务参与者分发方案,以达到降低感知任务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车辆监控系统中车载GPS GSM双定位终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车辆的跟踪监控在物流等行业显得越来越重要。车辆监控系统中,车载定位终端多采用GPS技术进行定位,而GPS定位虽然定位精度高但存在盲点较多的缺陷。而基于GSM网络的位置服务恰恰能弥补GPS定位盲点较多的缺点,从而可以有效地克服GPS定位盲点多的缺点,故该定位终端集成了GPS和GSM网络两种定位方法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该定位终端可达到准确、实时、全天候、无盲点定位,大大提高了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a geometric channel model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ntenna directivity on angular power distribution at the mobile terminal in urban macrocells. The methodolog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antenna effect into the model geometry, thereby facilitating a system-dependent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As each device is limited in terms of measurement sensitivity, the effective scatterer distribution is essentially dependent on the antenna beam pattern. Subsequently, two heuristic rules are proposed to establish the underly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l geomet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wave-propagation processes. It is shown that the influence of directional antenna is twofold. First, it alte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rs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sample space for the random field, and secondly, it distributes signal components into the angles-of-departure or collects them from the angles-of-arrival by weighted combination. Important channel parameters measured at the mobile terminal such as the angular power distribution, Doppler spectrum, and multipath shape factors are also investigated to further exemplify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